大视野 | 乡路眇天外——戴季陶之死探寻

戴季陶的人生是一个矛盾体,

他长期伴随孙中山左右,视孙中山如父兄,

后来却“背弃”孙中山的政治遗嘱;

他是蒋介石政权理论的奠基人,

却无法左右蒋氏政权的命运;

他倡导社会主义,却反对激进革命;

他希望中国续接传统,而现实却与其逆向而行。

1949年,在国民党败亡之际,戴季陶自戕身亡。

戴季陶的命运是

二十世纪前半叶中国命运探求者的典型写照,

他的悲剧是“高山滚石式”的革命风潮中

精英分子精神探求的一面镜子。

1

   擦肩而过

1949年2月13日,就在国民党军全面溃退之际,一则消息见诸中外报端:“戴传贤在穗逝世”。戴传贤就是戴季陶。戴季陶是蒋介石的“国师”,国民党内的理论大家,并自诩为孙中山精神遗产的承继人。在一个多月前中共发布的国民党43名战犯中,戴季陶名列第16位,他被周恩来称之为“右派中最危险的一个家伙”。这样一位“人民公敌”为何会在国民党败亡之际走向“自我毁灭”呢?

null

晚年戴季陶

戴季陶死时只有58岁。关于他的死亡原因,多年以来一直仍存有争议。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范小方:

现在一般都认为是自杀,我对自杀说,是不赞成。

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黎洁华:

我觉得戴季陶的死,绝对是自杀的。

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左双文:

我就觉得这个东西,其实特别不是特别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他那个时候,他就告别了人世,那么这个跟他的身体跟他的精神,跟当时他依附政权全面崩溃的那样一个无法挽救的这样一个格局,整个决定了他走向最后就死亡的道路。

null

戴季陶去世五个月后,国民党败退台湾。戴季陶的离世更像是国民党败亡的一个缩影。作为中国国民党元老之一,从1911年参加同盟会,到1949年国民党败亡,38年,他亲历了一个政权的起落,一场革命的迭代,一次人生选择的否定。

1919年,28岁的戴季陶来到上海,落脚于上海渔阳里6号的这座小楼,他奉命来到这座中国最开放的城市,创办一份报纸。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内地影印出版了《星期评论》,《星期评论》的主编就是戴季陶。

null

星期评论

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李占才:

《星期评论》是戴季陶主编的,戴季陶的文章最多,有时候一期几乎都是他的文章,所以我就对他感兴趣。

《星期评论》宣传介绍当时最先进的社会主义思想,倡导抵制反抗北洋政府,是一份不折不扣的“违禁”报纸。戴季陶因此选择租住在有“法外治权”的上海租界。时人并不知道,这份报纸的幕后创办者正是孙中山。

null

孙中山

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在广州建立了革命军政府。但不久遭到地方军阀的排挤,不得已离开。孙中山的革命生涯再次陷入低谷。他居住在这里,一面研究理论,一面思考出路。

从1911年到1917年,六年之间,革命经历大起大落。先进的美式民主制度并未在中国落地生根,相反,澎湃的革命重新被旧制度埋葬,护法运动的失败终结了辛亥革命以来的理想热情。黑暗的中国需要重新思考出路。

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李占才:

二次革命失败以后,更年轻的一批知识分子感觉到革命在中国非常遥远,为什么政治革命不能成功,因为中国的国民性没有改造,看看欧洲人家有基督教启蒙,有文艺复兴的启蒙,人家再造了新的国民,所以革命成了。我们是思想文化,国民性没跟上你光革命,光革命没用,所以这才返回头来搞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就是要再造革命性。

台湾辅仁大学历史系教授林桶法:

所以就会有很多的想象空间,可是帝制也失败了,帝制失败之后又回到一个民主共和的体制之下,大概大家也觉得好像也没有改变多少。所以这个时候大家很多的知识分子就想到,是不是想要做一些改造,而这个时候有一个东西过来就是,马克思主义。

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带给孙中山极大的启示,新兴的社会主义思潮是否会是中国未来的方向呢?孙中山希望能够了解这股新的政治风潮。1918年,带领几位最亲密的追随者来到上海后,孙中山把这个任务交给了戴季陶。

null

  总理遗言

1925年3月,59岁的孙中山意外离世。孙中山的突然离世给国民党留下一个巨大的权力真空。孙中山建立的绝对权威,在他身后无人能够填补。国民党群龙无首,面临着空前危机。

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郭圣福:

领袖活着的时候是一个好事,他这个权威可以用来动员很多社会力量,也可以跟他一起来干一些事情,但是这个权威一旦消失以后它就会出现一些很不好的后果。像孙中山他活着的时候,有很多人发出不同的声音,但是这个时候都是暗地里搞的比较多,公开来反对孙中山的毕竟还是比较少的。但孙中山一旦逝世以后,这个反对的声音就公开了反对的活动也公开了,这个就明显的不一样了。

孙中山遗留的更重要问题是国共两党的关系。两党尽管表面上实现了合作,但实则暗流汹涌。围绕与中共的关系,国民党内部迅速分裂成了左中右三派,各派之间互不相容,都想争夺党内核心权力,甚至对国民党理论的解释权。

1925年11月19日,一群国民党“极右派”突然闯入西山香云旅社,对应邀前来参加国民党“西山会议”的戴季陶和沈定一进行殴打,然后将其押入车中带至菜市口国民党同志俱乐部软禁,禁止其参加会议。

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李占才:

沈定一、戴季陶也到了北京,到了西山,想参加老右派的会,被人家打了一顿,戴季陶的眼睛都被打青了,你凭什么参加,你早期都是鼓吹共产党的你参加什么,这是国民党的人开始也不容忍他。就是你把它鼓捣起来的,你现在又说要反共。

实质上,引发这场暴力冲突的正是戴季陶几个月前所写的两本小册子:《孙文主义之哲学基础》和《国民革命与中国国民党》。这两本小册子后来被中共方面冠以“戴季陶主义”。

null

《孙文主义之哲学基础》《国民革命与中国国民党》

“戴季陶主义”是戴季陶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所做的重新阐释和修正。在这两本小册子中,戴季陶解释说:“先生的基本思想,完全渊源于中国正统思想的中庸之道。先生实在是孔子以后中国道德文化上继往开来的大圣。”“中山先生的思想,完全是中国的正统思想,就是接近以至孔孟而中绝的仁义道德的思想。”

浙江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肖如平:

他就把孙中山思想和传统的儒家圣贤思想结合在一起了,把孙中山的思想上升到更高的高度,所以这个时候神化孙中山是很重要,因为孙中山人已经不在了,那当然要维持这个党的存在,或者说让这个党更具有生命力,当然要维系一种神的存在,因为在新的神还没有出现,或者新的领袖强人政治还没有出现的情况下,必须要维持一个神的这个权威嘛。

戴季陶对孙中山思想的“中国化”是否符合孙文主义的本质,是否是孙中山的真实意愿?学术界多有争议。但是,蒋介石却从戴季陶的新阐释中看到了玄机。

通过军权和政治手腕上台的蒋介石缺乏权力的合法性。他纵横捭阖,一一排除了廖仲恺、胡汉民、许崇智、汪精卫等一众竞争对手,但也激起了国民党内的反对力量。蒋介石需要一块站立的基石。而“戴季陶主义”恰逢其时。有了这把武器,蒋介石的权力有了合法性。

null

蒋介石

null

存亡之秋 

1945年8月30日下午,重庆桃园的戴季陶寓所意外迎来几位不速之客,为首的正是中共最高领导人毛泽东。此时的毛泽东刚刚抵达重庆三天。他是作为共产党方面的代表前来参加国共谈判,顺便拜访故旧。

毛泽东

null

null

null

21年前,戴季陶与毛泽东曾经共事。1924年国民党一大上,国共合作,戴季陶当选为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部长,毛泽东当选中央宣传部副部长。由于其时戴季陶对孙中山倡导的国共合作有保留意见,因此常常借故不履行职责,作为副部长的毛泽东只能代劳。

null

1924年5月,国民党上海执行部成员合影,后排左二为毛泽东

然而今日不同往昔,国共分家十八年后,毛泽东已是中共最高领导人,他所领导的共产党也一跃成为与国民党分庭抗礼的政治力量。此时,毛泽东更是以与蒋介石平起平坐的和谈代表身份前来。

null

重庆谈判中的毛泽东同蒋介石

浙江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肖如平:

之前他因为跟毛泽东共过事嘛,当年的毛泽东和重庆谈判时的毛泽东完全是不一样的,就是不能比了,重庆谈判时候毛泽东已经可以挥洒自如,各方面都应付自如,而且政治气魄和素养都完全不一样,在这个情况下,他可能会为国民党感到一种焦虑感,这种焦虑感可能会更强烈。

null

1945年,国共和谈失败。随之,内战全面打响。历时两年,国共力量发生重大转变,国民党军步步溃败,形势江河日下,而中共则在战争中一步步成长,终于扭转乾坤,占据了优势。

1949年的新年过后,国民党政权已是岌岌可危,东北、华北、徐蚌战场连续惨败,兵败如山倒。1949年1月21日,内外交困中的蒋介石,被迫下野。2月5日,在解放军饮马长江北岸的形势下,南京政府被迫宣布迁都广州。随后,蒋介石确定台湾为“复兴基地”,布置党政军要员撤往台岛,他希望戴季陶能够追随入台。但戴季陶一口拒绝,他说:“不去了,但愿回四川老家以竟终年,伴父母于九泉,尽人子之责。”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范小方:

他本身就准备飞回四川的,他不准备到台湾去的,买的票也是到四川去,当然这个举动也就是说他很念他的家乡,希望能够最终即使共产党来,他把我怎么样我就死在四川吧,做好了这么一个死的准备。

null

回到家乡,是不得已的选择,

但对于戴季陶来说,也是最好的选择,

无论生死,叶落归根,

都算是对人生的一个交代。

可是,生命并没有给他这个机会。

1949年2月13日,戴季陶突然去世,

留下一个残缺的心愿,

也给后世留下一个难解之谜。

null

编辑:苏珍妮、蒙小度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