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肃穆古祠
黛青眉间的一抹亮色,
它是隐藏在中国传统符号学
背后的家族记忆,
它是凝固的戏台,
是不言的合唱......
它就是灰塑。
▼
灰塑的名字虽看似平淡灰暗,但它却是色彩鲜艳形象生动的,它更承载住几百年岭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走进灰塑
屋脊上的岭南心灵史
陈家祠、资政大夫祠、余荫山房、
南海神庙……在广东那些
保存完好的古老建筑中,
你的目光必定会被屋檐下、
山墙上的那些灰塑吸引。
▲广州陈家祠的灰塑群
在一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灰塑不断吸取传统文化的精髓,把人们喜闻乐见的神话故事、民间传说、戏曲人物、祥禽瑞兽、花卉果木、器皿法宝以及象征意义的几何文字等题材融入作品之中,除了装饰意义之外,每一幅灰塑作品其实都蕴藏着典故玄机,有一套完整的符号象征系统。
比如陈家祠大量用狮子、鳌鱼等形象,是因为这一建筑原本是作为书院使用,希冀陈氏后人能“独占鳌头”,佛山祖庙多用琴棋书画、娱乐场景以及蝙蝠等图样,是希望人心向善,祈愿吉祥。懂行的人看了这些灰塑图案,就能知道屋主表达的心愿,像是穿越时空与先人对话。
▲陈家祠屋顶灰塑
凝固的戏台,无声的合唱
据《广州市志》第三章“文物建筑”的记载,始建于南宋庆元三年(1197年)的增城证果寺就有灰塑龙船脊,这是目前在岭南发现最早的灰塑装饰。到了明清两代,广府地区修建起大量华丽的祠堂、庙宇和大宅,灰塑的制作水平与工匠队伍都达到全盛时期。
灰塑能够在珠江三角洲一带存在上千年,很大原因在于它适合广东潮湿的气候。
据花都区文化馆书记刘兆江介绍,为了增强屋顶防水和抵御台风的能力,岭南地区房屋的屋脊通常都造得非常厚实,但在大量降水、强光照等多重因素影响下,屋脊与瓦面的接驳处容易受外部侵袭而漏水,在接驳处装饰灰塑,既能转移视觉焦点,掩饰屋脊的笨重,又能进一步保护接驳处。
传承创新
古老工艺适建“新岭南民居”
二十世纪上半叶,
灰塑得到了岭南绘画和
雕塑艺术的熏陶,
经过不断探索和积累,
技艺水平得到了传承和提高,
在广州地区出现了
一批知名的灰塑艺人。
曾负责为广州陈家祠灰塑群全面“美容”的工程负责者、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灰塑项目传承人邵成村就出自一个灰塑之家,他曾先后对广州的六榕寺、五层楼、光孝寺、三元古庙、锦纶会馆,从化的广裕祠,佛山的祖庙、兆祥黄公祠等古建筑的灰塑进行修复,并创作了南海神庙内的灰塑人物和神像。
▲邵成村灰塑作品
邵成村认为,一项技艺能够健康发展,必须是有创新,并在现代生活中有一定存在空间。
他举例说,一些家庭在装修时喜欢用石膏吊顶,其实可以考虑用灰塑技法石灰吊顶;还有珠三角一些地区在乡间新建大屋,不一定要追求“仿欧美”式的设计,而是可以结合传统砖雕、灰塑等技艺,建成既具有时代特色又具有岭南风情的“新岭南民居”。
“我希望通过古老工艺的创新应用,打造环保轻快、长久耐用而又不失古韵的现代民居。通过汲取古人在建筑工艺上的智慧,解决吸潮、防霉、恒温、净化室内空气等问题,改善现代人与自然环境对抗的状态。”他说。
▲灰塑制作工序
让灰塑走进现代家庭
传承与发展的关键是走入现代生活,如何让灰塑走进现代家庭,是相关部门和传承人不断努力的目标。2011年11月,花都区委区政府、区文广新局联合灰塑研究院,传承人共同启动灰塑文化产业项目,并成立了广州(花都)灰塑文化产业研究院。
广州(花都)灰塑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刘娟认为,灰塑要发展,就不能局限于传统建筑工艺,而要向现代美术工艺转化。
近年来,广州灰塑研究院已和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等高等院校建立产学研合作;并与广东培正学院、广东行政职业学院、圆玄中学、埔区深井小学等大中小学建立灰塑传承室,互设学生实习、就业基地与灰塑人才培养基地。
“广州灰塑实验基地”圆玄中学的学生们在体验灰塑制作。
除了极具岭南特色的大型城市雕塑外,广州灰塑研究院还专攻特色手信、旅游纪念品并为各单位设计定制。
- END -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