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朋友@坚果,引荐我看家乡泉州电视台的一个叫《我爱闽南话》的节目,他是常客。我觉得方言是一个地方的活化石,值得关注。现在的小孩子因为在学校受普通话教育,大多不懂得本地话的用词,在与人交流时,不得不以普通话音来顶替。这是危险的现象,事关本地话的传承。
█闽南台 遇「炮仙」
所以,我一直觉得必须用一种方式来支持这个节目。正好,泉州电视台闽南语频道要录两期春节节目,本名陈建国的@坚果 力劝我参与参与,我欣然应邀。一个下午录了两期,一期回顾2018年,一期学习泉州的地方俚语。这是我第一次上闽南语节目,妙趣横生。
有幸的是,我与节目中的导师——泉州文化界的泰斗级人物陈日升,在此零距离。
陈日升先生,曾是官员,做过泉州市的文化局副局长。但泉州人更爱称之为「陈老师」,而不是「陈副局长」。因为他做过中学老师,一日为师,终身是「陈老师」,而不会像「陈副局长」那样,被叫做「陈副老师」。
其实,陈老师有个家喻户晓的别称,叫做「泉州第一炮」。
「炮」,闽南话与普通话同音同调。但泉州话的「炮」,作动词用时,是「好吹」「爱扯」「毫无边际地说」的意思。
泉州人说人「gnian 炮」,意即这个人爱吹水,喜欢吹牛。
那么「gnian 炮仙」、「爱炮仙」,就是一个名词了,指爱吹牛的人。
深深记得,我一个叫瓶子的堂兄,在家门口的黑板骂过人——「七炮八炮乱乱炮」。结果他写的字太开叉了,路过杏后的糖房农友看了纳闷:「七火包八火包,乱乱火包……什么意思?」
泉州在地媒体给了「炮」以高度的雅涵:
「炮」者,闽南话中所谓宣传鼓吹也。长期以来,陈日升结合自己从事的工作,以宣传泉州的优秀历史文化传统为己任,「在宣传介绍泉州历史文化的时候,我们要敢『炮』,要敢于自我认识,自我宣传……」
█「第一炮」由来深
今年75岁的陈日升先生是个德高望重的文化人,却被叫成略微有点贬义性的「泉州第一炮」,这是为什么呢?
1994年6月24日下午近6时,时任泉州市文化局副局长的陈陈日升临时得到上级的通知,江总来泉州视察,市委要求他要准备一场能够反映出泉州深厚、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的演出节目,并在晚上7点40分向中央领导汇报演出。
「时间太紧了。虽然演员是集齐了,但由谁来解说呢?」老陈特别为难,「但因为平时喜欢调侃,加上我从事文化工作好几十年了,对南音与木偶等都很熟悉,所以领导就指定由我来解说那场演出。」
「演出之前,江总提议要听一首《爱拼才会赢》。」老陈对那场景历历在目,「由于这是一首闽南语歌曲,江看不懂歌词,我就坐在他旁边解释给他听。」此外,当时安排的节目有南音古谱、《梅花操》、清唱《望明月》等「老三篇」,还有木偶戏《驯猴》。在一场只有40分钟的汇报演出中,老陈运用他对泉州历史文化的理解与渊博的知识,配合着悠扬的南曲与精彩的驯猴戏,将悠久、深厚的泉州文化进行生动形象的解说,让在场的江满意。「他连连称赞,还当场试吹了洞箫。」
陈日升在江总面前成功地介绍了泉州文化得到了好评,有同事就开始趣称他是「泉州第一炮」。
1996年10月,泉州一个领导考察团拜访德国一友好城市,有备而去的陈日升对这个城市滚瓜烂熟的介绍,让领导频频点头。「我听说泉州第一炮,今天终见庐山真面目!」团员中,有当年的泉州市长、现今发改委主任的何立峰。据陈日升介绍,何答应回国后,为「泉州第一炮」题字。实际回泉州后,何先生提议,一人题一字。
█「炮」南音 夸贡献
在泉州知名的崇福寺附近,有个规模颇大的吃货好去处——名曰「拾味」。有趣的是,这里的好味道,都是老板一步一脚印,去各个角落搜罗来的,也就是说,这是个集大成的地方,精采众长。
陈老先生继续在这儿扮演「炮仙」角色。
他延续在下午录影时的说文解字,对我们这些小年轻所舌及到的「泉州老话」逐一解读,比如说人长得寒碜的「怯视」,比如啥都捡啥都不舍丢的「kio拾」……
他清唱俄语歌曲,把学几年才记住的一首歌分享大家。有解释在闽南话里有点逆耳的「lan pa 驴嘎」在俄语中的意思。
举耀不避己,这是「炮」的特质。他介绍,因为他的大力促进,泉州市有一百二十多家中小学校开设了富有地方风味的《南音》课。
南音经典《梅花操》
南音也称「弦管」,南音起源于前秦,兴于唐,形成在宋,是全中国最古朴的乐种之一。「泉州南音」,是中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古音乐。有「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之称,发源地正是泉州,用泉州闽南语演唱,是中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传统古乐。南音的唱法保留了唐以前传统古老的民族唱法,其唱、奏者的二度创作极富随意性。
我在饭局前的闽南话节目里说,泉州文史的富足,在于有看得到的硬件史迹,还有人们玩得了的民俗活动,更有这么多还在延续下来的艺术形式。
█跨海峡 感洪恩
陈家平纪录片《音缘》片段
在座的著名泉州电视台纪录片「一哥」陈家平介绍,为了报答一直赞助泉州中小学南音比赛的好心人。最近,身为泉州市南音艺术协会主席的陈日升,在换届之际,与他亦生亦子的陈建国一道,远渡海峡,特地前往高雄,致谢一直捐助泉州南音事业的南音爱好者洪金爱女士,实现三十年前的许诺。
为此,陈家平先生所在的泉州电视台纪录片团队,专程制作了纪录片《音缘》,记录这段跨海报恩的情节。
「这么好的传统艺术,只有进入学校,才有可能不失传」好心人洪金爱女士如此说出三十年前资助泉州中小学南音比赛的初衷。她的这句话,也是保护闽南话等「活化石」的窍门。
陈日升与陈建国登陆高雄时,台湾「九合一」选举正酣,「两岸一家亲」成为热词。如果韩国瑜对此事有知,一定抽空来接待这两位来自泉州的友好使者。
因为故事感人,所以纪录片生动。诗人庄伟杰评价纪录片《音缘》:此纪录片拍得很好,自然,亲切,温馨,主人公陈日升先生对南音情有独钟的感人故事,观后令人为之肃然起敬。这是一种情怀,一种精神,一种境界。被评为「东亚文化之都」家乡泉州,多么需要像他这样的热心人啊!如是,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才是名副其实的。相信以此「音缘」,可以让更多的海内外乡亲理解南音,认识南音,欣赏南音,传播南音,因为它是一种情牵千里足以掀动乡思的雅调清音。
南音,伴随着泉州人的一生。孩儿在娘胎里就听到南音。人被送上山,也有南音旋律的陪伴。希望我百年后,要上山,我们这些朋友,奏一首《梅花操》,送我上路……
——纪录片《音缘》的末尾,背对镜头的「泉州第一炮」,如此saosao念。
这个创意ful的结尾,令再铁石心肠的人,也不能不鼻酸。有情怀的泉州,因为有了如此这般有情怀的人!
「泉州第一炮」的粉丝,不叫「炮粉」,更不叫「炮丝」,而叫「炮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