坑道战——朝鲜战争的无奈选择

坑道战——朝鲜战争相持阶段的致胜法宝

1951年夏,经过五次战役,朝鲜战局从三八线附近呈现僵持局面。在联合国军绝对优势的空炮火力轰击的背景下,志愿军坑道战法应运而生。

在1951年夏季防御作战中,志愿军有部队创造性地将2个加深的防炮洞连在一起,成为马蹄形的小坑道,即坑道工事的雏形。志司领导充分肯定这一创造,并立即向全军推广。1951年秋季防御作战后,志愿军在全线大规模地构筑坑道工事。1952年4月,志司发出指示,提出坑道工事必须达到"七防"的要求,即防空、防炮、防毒(疫)、防雨、防潮、防火和防寒。

接着,志愿军一线兵团领导又进一步强调,坑道工事必须与野战工事相结合,成为能打、能防、能机动、能生活的完整体系,并统一了施工标准,规定坑道顶部的厚度一般在30米以上, 坑道幅宽1.2米,每条坑道至少有2个以上出口。各部队按上述要求施工,进一步提高工程质量,坑道的长度也逐渐增加,并构筑了火力点、观察孔、住室、粮弹库、储水池,设置了防毒门。

坑道战初试牛角。1951年9月,志愿军第23军第67师在205高地防御战斗中,以1个连的兵力,利用坑道和野战工事,抗击美军1个加强营在30余辆坦克、100余门火炮和40架次飞机支援下的进攻,激战3小时,打退美军6次冲击,毙伤敌150余人,牢固地守住了阵地,防守分队仅伤亡11人。

在1952年春官垈里西无名高地防御战斗中,志愿军第12军第91团2个班退守坑道后,坚决守住坑道口,在断粮、断水等困难情况下坚持斗争十昼夜,主动出击23次,最后,配合反击分队夺回了表面阵地。

经过数月的艰苦挖掘、构筑,驻守在“三八线”附近志愿军第一梯队7个军中的6个军共构筑坑道190多公里,堑壕、交通壕650公里,各种火器掩体1.2万多个。至此,在横贯朝鲜半岛250公里长的正面战线,形成具有20至30公里纵深,以坑道为骨干、支撑点式的防御体系。

  在举世闻名的上甘岭战役中,坑道成了志愿军的致胜法宝。战役从1952年10月14日至11月25日,历时四十三天。战斗激烈程度为前所罕见,特别是炮兵火力密度,已超过二次大战最高水平。190万炮弹及5万枚航空炸弹的轰击,使上甘岭高地被削低两米,土石被炸松1-2米,成了一片焦土,许多坑道被打短了五六米。

  在上甘岭,志愿军在背对敌方的反斜面上共建有三条大坑道、八条小坑道和三十多个简易防炮洞,坑道口和山顶棱线留观察哨。这样的坑道,敌人直瞄火炮无法直接打到洞口,飞机轰炸也比较难辨一人大小的洞口,更不要说炸中,燃烧弹在洞口下凹处消耗掉,洞内多弯道加水可防止烟雾倒灌。当时三条大坑道和五条小坑道都在志愿军守备部队控制下,其中八连富士康备的一号坑道是主坑道,位于1号阵地下,是最大的坑道,呈“F”形,全长近80米,高1.5米,宽1.2米,左右还各有一个叉洞,顶部是厚达35米的石灰岩。

     坑道对占领了表面阵地的美军来说是个极大的威胁,坑道一日不除,美军一日不得安生。因此,美军对坑道口用无后坐力炮抵近射击,用炸药包爆破,向坑道里投掷手榴弹,甚至使用P-51飞机低空俯冲扫射……美军火力又猛,坑道口又窄,眼看情况危急,志愿军则呼叫纵深炮火支援,用炮火制止美军对坑道口的破坏。

后来美军换防,接防的韩军第二师对坑道的破坏办法比美军更毒辣,他们用东方人的思维,用迫击炮吊射坑道口,用毒气弹、硫磺弹熏,用巨石块堵洞口,用铁丝网缠绕成团堵塞通气口,从坑道顶部凿眼装药爆破……美军忙了五天,一筹莫展,而韩二师才一天就将二号坑道炸塌了近30米,坑道里的四连被倒塌的土石压死2人,压伤6人。一号坑道的两个洞口也被炸塌,只剩下碗口大小的透气孔,八连伤亡了37人才将洞口重新掏开。四十五师立即将四门75毫米山炮前推,专门轰击破坏坑道口的敌人。

由于白天抗击美韩军队对坑道的破坏和夜间的主动出击,志愿军坑道部队平均每天有一个班以上的人员伤亡。为此,志愿军军、师首长一直抽调人员向坑道增援补充,一个连,一个排,甚至一个班不断派出,志愿军45师团两级机关几乎连勤杂人员都用光了。在无更多战斗部队可派的情况下,军长秦基伟将军只好动用十五军警卫连去增援,结果,在通过山脚下美军炮火封锁线时,96人的警队连遭受重大伤亡,最后只有24人到进入坑道之中……

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后来在回忆录中说:“我们有超过8000人以上的伤亡,大部分为大韩民国官兵,与我们所得相比较,这种损失是不成比例的大。敌人损失至少比我们多一半,不过我认为这次作战并不成功。”

坑道战,使中朝军队大大增强了坚守信心,不再轻易放弃防御阵地。联合国军则失去了在正面战线取得胜利的信心,不敢再进行这种徒然耗费人命的无谓争夺,从而彻底打消了发动大规模进攻的企图。上甘岭之战后不久,范佛里特即退休回国,挂冠而去,恐怕就是在如此战场形势下的无奈选择。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