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台说史·曾经灾难深重的河南为何能养活上亿的人口

数千年来河南人口发展之波澜壮阔,远非本文寥寥数千字所能道尽的。但即便简单梳理,仍能从中感悟河南数千年来的厚重与深沉。悟已往而知来路,寻旧踪而知新迹。不论到了什么时代,人永远是民族命脉延续的根基,也是民族兴旺发达伟力之根源。这即是我们探讨研究人口问题的意义所在,也是一个河南这样一个人口大省值得世人关注的价值所在。

提及河南省,人口数量是个避不开的话题。近年来河南常住人口虽然接连被广东、山东超越,但仍然稳居前三甲,人口规模接近1亿。河南自古就是一个多灾多难的省份,战争、天灾、人祸不断,而以河南有限的自然和经济条件,是如何维持和供养出如此众多的人口呢?

其一、河南有相对良好的地理环境

人口多少,与有效地域空间有很大关系。

所谓有效地域空间,就是指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怎么才叫适宜人类居住呢?

有人脑海中立马会浮现出湖光山色、森林氧吧、水岸华亭……

对不起,如果奔着这个去,先不用解释太多,请这么想的才子们去张家界原始森林单独住上一年半载,等到饿的连田鼠都敢生吃的时候,或许就会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宜居。

宜居的衡量指标是居住、耕作、交通、汲水等条件。特别是耕作条件,在省级规模的大范围地理区域层面,这是供养人类生存的核心条件。

河南的地理环境可谓得天独厚。省境地处第二阶梯和第三阶梯的过渡地带,地势西高东低,除西北太行山余脉、西部秦岭余脉和西南大别山系,中东部是广裹无垠的平原。据河南省测绘地理信息局2017年9月发布的《河南省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公报》,河南省平原面积达到57.13%。这个比例足以令自然条件差不多的中东部各省流口水,折合到可耕地面积上,河南省以79264平方公里的耕地排名全国第二(第一是黑龙江),与河南面积相同的江西省,耕地面积仅28271平方公里。

河南地形图

平原和耕地虽然不是人口规模的唯一指标,但绝对是最重要的指标。

两汉、隋、唐三代定都于关中,但关中平原的土地承载量无法支撑数以百万计的庞大人口,河南一直是关中重要的粮食补给源。而一旦发生严重的饥荒,关中往往要大规模的就食于河南,隋文帝、唐太宗、唐高宗、武则天乃至唐玄宗,都有过到洛阳避荒就食的记录。因此,为了减少运输成本,就近供应国家机构运作,这三个王朝把洛阳定为首都或副都,甚至很长一段时间皇帝本人直接住在洛阳。

在水系方面河南也有独到之处。黄河横贯北部,支流有济水、沁水、丹水、洛水、伊水、汜水等,形成黄河水系。淮河穿越豫南,支流有颖河、涡河、洪河、史河等。西南部丹江、湍河、唐河、白河注入汉水,属汉江水系。东北部卫河、漳水、淇河、安阳河注入海河,则是运河水系。全省河流大小合计有220多条,论径流数量、水量、时空分布,河南都赶不上南方,但独到之处就在于地形地貌条件,省境内河流落差不大,黄河过了小浪底之后,基本就是一派平川,两岸地形低平,河水流速慢,非常利于生活和灌溉取用。单是一条黄河,就哺育出洛阳、郑州、开封三大都会。

河南所处的气候带也非常独特,豫北处于华北地带,气候易旱不易涝。豫南处于南北交界,受淮河之利而无淮河之害。可以说具有南北兼备的特征,东西南北几大区块,几乎不会同时受灾,使得河南省整体在抵御自然灾害的侵袭上有相当强的自适应能力(耕地面积排名第一的黑龙江就没有这么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了)。

光绪年间北方持续数年的丁戊奇荒,河南省因灾损失人口,自北而南呈现明显的递减趋势。据统计,豫北三府(彰德、卫辉、怀庆)人口损失在32%-37%左右,豫中七府州(陕州、河南府、开封府、归德府、汝州、陈州府、许州)等,损失在20%以上,而豫西南、豫南由于汉水、淮水流域水量并未受到太大影响,人口几乎没有明显损失。

河南能够成为华夏民族开发最早、最深入、古代经济最发达的地域之一,可以说和相对优良的自然地理环境是有较大关联的。

位于郑州的黄帝陵

其二、“中庸”造就河南庞大的供养能力

人多地少、人口拥挤、贫穷落后……似乎是以前人们给河南贴的地域标签。但这类标签大多是改革开放以来,大规模的河南劳务输出带来的负面效应。事实上,这些概略粗疏、缺乏量化分析标签,与实际情况并不相符,甚至会造成悖论:

为什么地少还能养那么多人?

为什么那么拥挤,还能容纳越来越多的人口?

为什么贫穷落后的河南,还能创造出全国排名前五的生产总值?

其实事实并不是大家想象的那样。

我们来看几组数据。

首先是人口密度,这个指数是衡量人口是否拥挤的首要指标。据1992年人口普查数据分析,全国人口密度排名前10的依次是上海、天津、江苏、北京、山东、河南、浙江、安徽、广东、河北,除去直辖市,以省份排名来看,江苏、山东都高于河南。而到了2016年,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统计看,除了直辖市,江苏、山东继续高居前二,广东后来居上升至第三,河南降至第四,事实上已降至中流偏上的位置。所以论拥挤,还轮不到河南。

近年来的中国人口密度图

如果从这个角度还不足以说明河南并不是人多地少,那么再看一组数据。耕地人口密度。

这个指数直观地说就是:一亩耕地平均对应几个人。密度越大,生产压力就越大。据《中国统计年鉴》(1992年版)资料计算,排名前10的省份是广东、福建、浙江、湖南、贵州、四川、广西、江西、湖北、海南,而传说中人多地少的河南省排到哪里了呢?第14!

耕地人口密度大的地方,有的是沿海省份,例如广东、浙江等,这是正宗的人多地少;有的是面积大但山太多的省份,例如湖南、贵州、四川等,全省人口密度不大,但因为地理等多种原因,人口分布严重不均衡,高度集中于有限的平原和盆地,导致人均耕地面积严重不足。

丰收的河南农田

不止上述两项数据河南处于中游水平,其他方面一些指标,河南也处于中游位置。

例如人口受教育水平,据第四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各省15周岁以上文盲和半文盲占总人口比例,也有一个排名。全国平均比例是15.88%。比例从高到底前15名依次是:西藏、甘肃、青海、云南、安徽、贵州、宁夏、陕西、浙江、江苏、山东、四川、江西、河南、湖北。河南仍处于中游水平,其比例是16.15,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特别是安徽、浙江、江苏、山东、四川这些强省大省,居然文盲比例比河南多,这恐怕是普罗大众很难想象的。

诸如此类,河南的许多数据看起来既不亮眼,但也不至于太过不堪,方方面面都比较“中庸”。面积比不过四川,但耕地面积大;经济基础不如江苏,但总面积大;水文条件不如广东,但历史基础扎实、人口底子厚;各方面条件与山东差不多,但胜在南北差异大,自适应能力强。正是这些条件的组合,使河南省供养人口的综合能力十分强大。

其三、古代政治中心的光环效应

光靠自然条件就奢望供养上亿的人口,说起来未免不够客观。河南的另一大优势,与历史传统有一定关联。

有信史以来下迄北宋,河南都是古代政治中心区域。省境的名都大邑非常多,像洛阳、安阳、开封、郑州、许昌、南阳、蔡州(今驻马店),都曾经在某一朝代或连续上千年是中心型城市。这些城市周边县域,也随之有了较高的开发、建设程度,这是全国其他任何一个省都不曾有过的历史优势。一个中心城市,就意味着人口的大量聚集,这对千百年来河南人口基础的形成,作用是非常巨大的。

开封雪景

秦汉时河南人口规模非常巨大。南阳郡(主要在今天的河南境内)在秦末年是“大郡之都也,连城数十,人民众,积蓄多”(《史记·高祖本纪》)。颍川郡(今许昌)西汉宣帝时“户口岁增,治为天下第一”(《汉书·黄霸传》)。根据袁祖亮先生的研究数据,西汉平帝元始二年,今河南境内的人口为1289万人,占当时全国人口总数的22.7%,位居全国第一。东汉永和五年,河南人口为986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9.7%,仍为全国第一。而现在河南人口只占全国总人口7%弱,可以想见,当年河南人口规模之盛。

唐朝时河南人口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据唐《元和郡县图志》统计数据,在今河南省境的州,人口超过10万户的有4个:洛州19.47万户、汴州10.99万户、宋州12.42万户、相州10.11万户。今天的河北省有3个,全国其他地方超过10万户的仅太原、越州(今浙江绍兴)、成都、婺州(今浙江金华)、宣州(今安徽宣城)5个城市。

唐朝末叶以至五代,河南是安史之乱和黄巢之乱的主战场,战争造成了恐怖的人口死亡,许昌、南阳、平顶山一带,有的几剩下几百户,鲁山县几乎被杀绝。相比灾荒来说,战争造成的人口损失是伤根动本的,藩镇、军阀和残暴的乱军对城镇人口往往采取虏掠、屠杀的手段,使当地人口长期无法恢复。

五代十国时河南战争依旧很多,直到北宋才恢复了繁荣。但百余年战乱造成的人口损失实在过于惨烈,外出逃难的河南人已在异乡定居,本地数量稀少的民户要恢复人口规模,需要漫长的时间。北宋年间,除了开封、洛阳、归德(商丘)、相州(安阳)等几个重要城市还维持着相当的规模,其他州县惨不忍睹。河南人口历史性地被山东、河北甚至南方省份超越,直到1032年,追赶了70多年的河南,才以105万户的数字位居第九。

宋金、宋元对峙时,河南又遭受了巨大战争创伤。金灭北宋后开封城被掳掠一空,宗泽留镇开封时,城池几乎变为丘墟,民户十不存一。元灭金后,开封、洛阳二地暂时成为宋元交界,千年名城洛阳几剩几百户人家,以至于南宋军队端平入洛时,看到的几乎是一座空城。元蒙哥汗二年(1252年)时,河南全省人口密度惨烈地降至每平方公里1.8户。

宋金对峙时河南是主战场

但人口的减耗,改变不了河南在明清王朝政治版图中的重要地位,开封、洛阳等传统名都大邑的影响力还在。明清王朝采取恢复生产、迁移人口、灾荒赈济等举措,大力恢复河南人口。开封、洛阳、南阳、怀庆等地一度是明朝初年山西填河南的主要人口输入地,以这些通都大邑为带动,在明清两代500多年,除了明末起义短暂地造成河南人口流失,其余时间河南人口总体上处于恢复发展的态势中。

其四,躲过了近代战争灾难

没有哪个省的人口一直是NO.1,各种条件得天独厚外加中庸哲学实践到炉火纯青的大河南,也经不住战争的揉搓,所以五代宋元河南会出现人口洼地。

而同时代南方人口历史性地超越北方,特别是江西、安徽这种人口小省都在宋金元时期吊打河南,为什么到了近现代却突然后程乏力,被河南重新反超了呢?

从历史经验看,每次大规模战争对某省人口产生伤根动骨的损伤,都需要近百年的时间才能恢复原貌。所以说,现代各省人口规模的基本盘,实际上决定于清末民初这个阶段。我们来回顾一下近600年来河南人口的发展趋势。

近600年来伴随着生产力的逐步发展,河南的人口也如全国其他地方一些逐渐增长着

清代乾隆末年(1791年),人口数量前五名分别是江苏3190万、安徽2915万、直隶(河北)2321万、山东2297万、浙江2212万、河南2119万。此时的河南,受困于明末战争,一直恢复乏力。

到了南方大规模农民起义爆发前夕的咸丰元年(1851年),河南方面由于固有的优势,人口有所攀升,居于第四位:江苏4471万、安徽3738万、山东3558万、河南3077万、浙江3027万。

但是到了清宣统二年(1910年),中间经历太平天国起义战争的惨烈打击,几个人口大省的顺序被彻底打乱了。前11个省分别是:四川4525万、山东2953万、广东2822万、河北2771万、湖北2765万、河南2610、江苏2585万、湖南2307万、江西1699万、浙江1613万、安徽1573万。

太平天国战乱,河南不是主战场,幸运地躲过了又一场浩劫。之所以1851年到1911年人口下降了400余万,主要还是光绪丁戊奇荒以及黄河决溢带来的影响。从清朝末叶到解放战争结束的近百年间,发生在河南大的战争主要是北洋军阀混战、新军阀中原大战、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但这些战争对中东部几个人口大省的影响是比较普遍而均衡的,河南人口并没有受到重于或者轻于其他省份的影响。

太平天国战争波及的区域

所以,从明末而至清末民国,河南人口基本恢复了元气,并且保持了稳步上升的趋势。而到了1953年,各省人口的基本排名已经和我们认识的比较一致了:四川6510万、山东4926万、河北4813万、江苏4749万、河南4324万。

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南省一直以农业大省的状态建设发展。农业生产模对人口的需求无疑是相当大的,再加上河南的人口一直保持着强大的发展型正金字塔型结构——即儿童、青少年多、中老年少,优良的农业基础条件,再加上稳定的社会发展环境,使得河南人口开启了每10年增加近千万的狂野增长模式,遂得以接连甩开山东、河北、江苏以及划出重庆后的四川,在户籍人口方面升到头名。

大哉河南,苦哉河南,厚哉河南!

2010年河南户籍人口破亿时,西方媒体惊叹于河南的巨大的人口数量,并结合河南相对较为落后的发展程度,形象地比喻河南就是一个微缩的中国。

数千年来河南人口发展之波澜壮阔,远非本文寥寥数千字所能道尽的。但即便简单梳理,仍能从中感悟河南数千年来的厚重与深沉。悟已往而知来路,寻旧踪而知新迹。不论到了什么时代,人永远是民族命脉延续的根基,也是民族兴旺发达伟力之根源。这即是我们探讨研究人口问题的意义所在,也是一个河南这样一个人口大省值得世人关注的价值所在。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