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国盛 | 为江河立传

▲吴国盛 作者 吴国盛 (本号主编,清华大学科学史系教授) 责编 许嘉芩 刘愈 ◆  ◆  ◆  ◆

▲吴国盛

作者 吴国盛 (本号主编,清华大学科学史系教授

责编 许嘉芩 刘愈

◆  ◆  ◆  ◆  ◆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千万条涓涓小溪,在千沟万壑间汨汨流淌,汇集成江河,奔向大海。大海是它们的天然归宿和天然处所,“低流”就是水的天然运动。上善若水。它没有自己的形状但以天下万物为自己的形状,因而惊人的柔韧,大象无形;它默默地洗刷着自己的路径,描画着似乎难以预测的路向,但总是突然奇迹般的集结,自组织成一条奔涌向前的巨龙,并以创世的伟力,开山辟岭,择流而下;江河之水最终耗尽了它的势能,归于波澜不惊的大海,然而它消散了自己的个性,却催开了流经之地烂漫的生命之花。谁能了解一滴水的历程,谁就会洞悉生命的秘密!

大河流域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大江大河是人类文化进化的第一推动,江河的命运也就成了人类文明的命运。千万年来,一江春水缓缓东流,调制着一方人民的生活情绪。江河上跃动着的,是一个民族悲欢离合的旋律。你若是领悟不到江河之水的律动,你就不能够把握到两岸人民的精神气质。“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是汉民族的时间哲学。

水与生命、江河与文明的镜像关系,所谓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从来也不是在隐喻的意义上说的。只有那些彻底遗忘了生命和文明之本质的人,才会把江河之水的五光十色看成平凡生活的一种可有可无的点缀。水对于人类生存,不仅仅是在物理、生理意义上不可缺少,更首先是存在论上的相互纠结。要不然,母亲河就只是哺育了一个民族的躯体,而造就不了一个民族的灵魂。事实上,水联结着人类的基本生存结构:依偎在大地的怀抱、领受上天的恩赐。上天之水,以大江大河的形态,滋养着地上的人类。

自古以来,人们都把日月经天和江河行地看做永恒不变的象征,“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但是,正像文明有自己的生命节律一样,江河也并非万古长流,也有自己的盛衰周期。勾画生命(bio)的轨迹(graphia),是为传记(biography)。因此,传记并非人类这种有死者的专利。我们可以记述一个文明的兴衰历史,也可以为大江大河立传。

今天人类所遭遇的空前的环境危机,需要在多重视野里予以反思。近代以来,人们不再相信自然本身是有生命的,而把大自然看成一个能源库和垃圾场,结果,自然加速了自己枯萎的历程。令古人做梦都想像不到的江河俱废,如此也已成了现实。大面积断流、全方位污染,将最终打碎了人类生存的物质结构和精神结构。文明的原动者,仓惶飞遁。

河北大学出版社推出的“大江大河传记丛书”,立意新奇,志向高远,为绿色图书出版开辟了又一暂新的空间。愿作者们在赞美母亲河的同时,直面它不幸的际遇。为江河立传,不见得能挽回江河日下的命运,但却可以唤起人类对自己本真的存在论结构的回忆:“万物源于水”。成也江河,败也江河。呜呼!

【本文选自《现代化之忧思》,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取授权,并注明出处。】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