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缂丝艺术-曹美姐

缂丝是一种丝绸织造技艺。它源于缂毛,也就是今西亚地区以毛线为纬线的缂毛织造技艺。

(北京海宝讯)

从缂毛到缂丝,这一变化出现在历史上的唐朝时期。首先,缂丝织造技艺在西北地区流行发展,很快它又向我国的东部地区进行传播。缂丝的出现和发展主要得益于自唐朝以来我国蚕桑技术的较大普及和范围的不断扩大,因而使人们尝试以丝线代替毛线来织出更为精细华丽的织物。另外,它也取决于唐朝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的长足进步和发展,以及对外来文化的接受,为缂丝新工艺的出现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特别是唐朝佛教的兴盛,在经卷、经袱、佛幡等佛教用品中大量使用了各种新兴的材料,其中缂丝就是其典型之一。

元、明、清的缂丝传承了宋代缂丝的技艺基础,在实用性缂丝和观赏性缂丝上都有着一定的变化和发展。在元代实用性缂丝就有服装、靴套、扇子等,特别是扇子,正反两面相同的花纹和色彩特点,对于缂丝来说十分适合。而观赏性缂丝受元代社会风气的变化和写意画风的影响已大不如宋,导致纯观赏性缂丝的生产逐渐减少。到了明代,随着江南蚕桑丝绸业的发展,江南地区的缂丝生产中心完全移至苏州。明正统前后苏州的缂丝业已达十分繁盛,苏州缂丝作为地方的特产之一远近闻名。同时明代的苏州,商品经济已开始萌芽,手工业的繁荣和工商市镇的崛起也是促使苏州缂丝业大发展的原因。同时传统观念的转变、社会等级的动摇,促使了名人学士的涌现、文化家族的形成,导致艺术品、奢侈品的大量消费,因而观赏性缂丝在明代大量制作,其中民俗、宗教等题材的作品大幅增加。到了清代,尤其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缂丝技艺又得到了进一步的长足发展,成就斐然,并在乾隆时期达到了鼎盛。期间产量的大幅增加,品种进一步地丰富,模仿和传承宋代制品,技艺水平不断创新,所以这一时期制作并保存下来的传世之品较多。另外,在清代特别是强化了官府织造机构的专门管理,不仅是观赏性的缂丝制品大量制作,实用性缂丝的种类也更加丰富,宫廷服装和官服大量使用缂丝,而且发展到使用金线、银丝以及孔雀羽线织造等。

清后期至民国,国力衰退,缂丝制品的需求减少,缂丝精品更是少之又少。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缂丝作为一项传统工艺技艺得到了政府的重视和国家的保护,2006年5月,苏州缂丝织造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缂丝又作为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缂丝制品正反如一,与双面绣异曲同工,它与刺绣、玉雕、景泰蓝并称为中国四大特种工艺品,并与云锦合称为中国两大珍品手工丝织品。缂丝技艺它是沿着古老的丝绸之路而来到中国,在融合了深厚广博的中华文明后又逐渐地中国化,使其在创新中不断地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从而在世界艺术史上增添了一页精彩华丽的篇章。

根据现存的实物,缂丝的应用范围主要由生活用缂丝、观赏用缂丝和宗教用缂丝三大部分。

(1)生活用缂丝

生活用缂丝又可分成服饰类缂丝和日用类缂丝二类。

服饰类缂丝由腰带、靴子、护膝、围巾、怀裆、帽子、袍服、补子等。

腰带——在唐代,缂丝最早出现时其主要的用途就是腰带。女子身穿高腰裙,在胸下系上腰带,既可起到良好的装饰作用,同时又可显现胸部和全身的曲线之美。唐时期西域文化不断地进入和影响中原,西域舞蹈和音乐被内地人所仿效,其中腰带就起到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作用。后来大唐文化传入日本、韩国,所以到目前腰带还是其服饰中的一个重要的部分。

靴子——缂丝用在靴子上主要是其软靴部分。骑马所穿的靴子在其里面有一层软层,主要起保护皮肤和保暧的作用,这一软层往往用缂丝来制作。

护膝——主要起保护膝盖的作用,具体作用有三,制动、保温和保健。高档的护膝往往用缂丝来制作,如明万历皇帝墓就出土有护膝三件,在护膝上两侧为缂丝织物制作。

围巾——历史上有用缂丝制作围巾的,如辽宁法库辽墓出土的缂丝佩巾就是一例。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