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不推崇太上忘情,还认为忘情是小道!

看到有人认为太上忘情是道教追求的目标,想到以前就曾有人拿百度百科做证据说老君爷《道德经》里面说过太上

看到有人认为太上忘情是道教追求的目标,想到以前就曾有人拿百度百科做证据说老君爷《道德经》里面说过太上忘情。百度百科里面很多错误之离谱一看就是有人恶意编造的!

这里说出处是太上老君,具体经典是《道德经·道篇》然后你往下拉你会发现没有给你道德经的出处,你说这能信吗?

先秦道家典籍关于忘情的叙述,最接近太上忘情的是《亢桑子·贤道篇》“问乎亢仓子曰;吾闻至人忘情”。

亢桑子的回答是左顾而言他,但谈了但却说了信义等情感之事,显然是不想让此人有这种误解。

更何况至人、圣人、仙人都是人啊!道经里面说“今日守心何所证?不失凡身得道身”,怎么修都不是修成非人,有总是有感情的,忘情不是无情,无情就不算是人了,后世道经中常说的是对境忘情,且有对忘情的批判,如《碧苑坛经》中就说“或以绝念忘情,为出世之法,便去打坐三年五载,坐破了多少蒲团,几曾些儿念绝,半刻情忘,乃二五还归十也。”

至于对对境忘情也不是说的要忘却情感,用时髦的话是调节内心的一种方法,用古言则是修真宁心之术。

至于太上忘情之说则源于《世说新语》,全文是“太上忘情,最下者不及于情。然则情之所钟,正在我辈耳。”说忘情而无情者不过是最下者罢了。

更何况我们都是太上吗?

我们经常在古籍中看到圣人如何、王侯如何,史书中还经常有大人物如何,很多人就觉得自己也可以做,这就是对的!如很多网文小说说太上忘情,很多人就决定断情绝欲,《道德经》中说圣人无为,很多人就准备啥也不干。

但问题是我们并不是圣人、太上、王侯、大人物,我们仅仅是普通而已,在面对这些针对某个阶层的教诲故事时,我们只能理解意思,然后结合自己的实际践行。

《世说新语》中说的就很好,最下者无情,我们都鄙视,至于情之所钟则是我们推崇的,可见这还是在推崇有情。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