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世界是如何安立的

佛言:“富楼那,如汝所言,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汝常不闻如来宣说‘性觉妙明,本觉明妙’?”富楼那言:“唯然,世尊。我常闻佛宣说斯义。”佛言:“汝称觉明,为复性明,称名为觉?为觉不明,称为明觉?”富楼那言:“若此不明,名为觉者,则无所明。”

佛说:“富楼那,如你所问的,如来藏性清净本然,为何忽然生出山河大地?你不是时常听到如来宣说‘性觉妙明,本觉明妙’吗?”富楼那回答:“是的,世尊。我常听佛宣说此理。”佛问:“你说‘觉明’,是其性本然自明而称之为‘觉’呢?还是性不自明,而须觉其不明,而称之为‘明觉’呢?”富楼那回答:“若此真觉本无明相不用明之,没有能觉与所明就称名为‘觉’,则没有因所明而觉了。”

佛言:“若无所明,则无明觉。有所非觉,无所非明,无明又非觉湛明性。性觉必明,妄为明觉。觉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无同异中,炽然成异;异彼所异,因异立同;同异发明,因此复立无同无异。如是扰乱,相待生劳,劳久发尘,自相浑浊,由是引起尘劳烦恼。起为世界,静成虚空。虚空为同,世界为异,彼无同异,真有为法。”

佛说:“如你说的,若无能觉与所明,则没有因明而觉之明觉,必有所明方可称为明觉。然而,真觉本无能所,若有所明则就不是真觉了;若无所明则就不是明觉了,没有明觉当然就不是本性真觉的觉湛明性。本性真觉本然自明,不须更以明明之,若必要有所觉明,则这‘要有所明’的一念就是妄念,妄念动而转本然妙明为明觉,此真觉便被当作妄觉了。‘真觉’并不是所明之境,因为‘要有所明’的妄念作用而妄立了所明对象;所明对象既然妄立,就产生了虚妄能见功能。这样,在无有同异分别的本然清净之体中,突然显现出了种种差别异相的境界;异于这些差别异相,因对异相之境又妄立了同相;同相与异相互相显发彰明,因此又妄立了无同无异的有情含藏识。本然清净的如来藏性因为如此妄念一动的扰乱,便在同与异的相互对待中转生粗识劳虑,劳虑相续而引发尘相,由妄境引发妄心,妄心又分别妄境,分别计度,假立名言,以致自相心水浑浊不清,由此引起尘劳烦恼。这样,动起有相之处结为世界,静而无相之处结成虚空。虚空即是同相,世界便是异相,那无同无异相结成有情根识,乃是真有为法。 ”

“觉明空昧,相待成摇,故有风轮执持世界。因空生摇,坚明立碍。彼金宝者,明觉立坚,故有金轮保持国土。坚觉宝成,摇明风出,风金相摩,故有火光,为变化性。宝明生润,火光上蒸,故有水轮含十方界。火腾水降,交发立坚。湿为巨海,干为洲潬。以是义故,彼大海中火光常起,彼洲潬中江河常注。水势劣火,结为高山;是故山石击则成焰,融则成水。土势劣水,抽为草木;是故林薮遇烧成土,因绞成水。交妄发生,递相为种,以是因缘,世界相续。”



“真觉之体起妄明,遂有晦昧顽空生起,妄明与晦昧之空相待,妄明动摇于内,风大生起于外,从微至著,积成风轮,执持世界,故世界初依风轮而得安立。又因空昧与妄明相待而生动摇,妄明坚执晦昧空体,遂结暗成色,凝成地大质碍之相。那些金宝,都是明觉体上一分坚执而凝结所立的坚碍之相,故有金轮形成,保持国土。坚执妄觉所立的金宝既成,摇动妄明所感的风大又出,风与金相互摩檫而有火光生起,成为变化性。金宝之体明净而生润泽之性,火光上升蒸发金轮,融结而有水轮,含受十方世界。火性上腾,水性下降,二者相交而生发成立坚碍之相。湿的成为巨海,干的成为洲滩。正因为这样,在大海中常有火光升起,洲滩上常有江河流注。水势劣于火,就结为高山;因此,山石相击会产生火花,融化则变成水。土势劣于水,就抽拔而为草木;因此,林木、草丛遇火烧即成土灰,因绞榨则有汁水。这样,妄心与妄境交互作用而发生种种境相,递相为因种,辗转而相生,因为这样的诸种因缘,便形成了世界的相续迁流,成住坏空,终而复始。”

null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