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能否成为下一个中国?

作者:裸眼文明 来源:雪球(ID:xueqiujinghua) 最近看到一些帖子在谈印度,由于我有一

作者:裸眼文明

来源:雪球(ID:xueqiujinghua

最近看到一些帖子在谈印度,由于我有一些合作伙伴是印度人,自己也买了一点印度指数,所以对印度格外关注,今天来谈谈我对印度的一些看法。

我们先来看一个大国崛起的模型。

从1492年哥伦布的地理大发现开始直到今天,大概是500多年。在这500年的历史当中,我们会发现,坐庄的中央国家一直在换,并且是有规律的。

16世纪、17世纪的霸主是伊比利亚半岛上的两个国家,葡萄牙和西班牙,加上后来的荷兰。这三个国家都是袖珍型国家,只有百万级人口,但是很牛。教皇曾经下过一纸教令,说葡萄牙和西班牙别打了,在地球上画道线,东半球归你,西半球归它,就这么把地球分了。

到了18世纪、19世纪,中央国家就换成了千万人口规模的英法争霸。后来英国赢了成为真正霸主。

到了20世纪,英国必须把指挥权交出来,交给亿级人口的美国和苏联作为中央国家。后来美国赢了成为霸主。

从这500年的历史中,我们会发现一个规律,后来崛起的大国,永远比前一个中央国家在人口数量上高整整一个数量级。

这一套模型是有道理的。翟东升先生解释过大国崛起有两个动因,一个是创新,另一个是规模。创新很好理解。规模呢,说的是一旦我知道你那套好使,我就可以学,技术虽差点但是我屁股大可以坐死你。

好了,假设这个规律奏效,那么请问下一任霸主该是谁?

翻翻世界地图就会知道,只有两个候选人,一个中国,一个印度。都是十亿规模国家。

所以,大概率来说,印度会崛起,成为中国的竞争对手,甚至如同英法、苏美之争霸。

所以,有一位华裔经济学家就提出了“龙象之争”这个说法。

我们来看看印度的一些优势。

1,人口年轻。如果人口红利依旧奏效,这是好筹码,不过人工智能可能是未知变量。

2,英语好。在印度,有1亿左右的英语使用者,还有2.5亿人可以用英语做简单的对话。国际沟通成本低。

3,有不错的战略位置。印度洋作为太平洋和大西洋之间的桥梁,绝对是东西方的交通要道。

4,印度版邓小平,莫迪。假设莫迪改革成功,那么印度有可能成为改革开放后的中国。

先只列举这些,其他的优势我觉的尚有争议,比如印度是民主国家,更亲西方体系,或者说印度是联邦共和制等等。这些从实际情况出发来看,难保反而是劣势,比如印度的工会就如同经济毒瘤一般的存在(可以参考底特律的衰落),比如联邦共和制使印度无法凝聚起来,无法凝聚起来就无法整合人口,无法整合人口就就很难像完成工业革命。千万别以西方国家的发展轨迹来刻舟求剑,为了吹捧印度什么吹成优点,要从实际情况出发。

所以我的问题来了,我想讨论的不是印度是否会变得更好,而是印度有没有可能是下一个中国,或者印度有没有可能取代中国。

以前我认为是可以的,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研,目前我更倾向于不可能。(只是目前,但是我认为印度还是会保持发展,我也用人民币投票参与了,只是我认为印度在短时间内很难复制中国崛起。)

我算是一个地理决定论的支持者(类似戴蒙德的枪炮病菌钢铁这种),所以先来看印度的地理气候。印度四季炎热,而且降雨量大,地面潮湿,沼泽、丛林密布,总体上堪称富饶之地。较小的自然单位就可以满足印度社会的需求。

基于这个背景,我借用詹姆斯·菲尔格里夫的《地理与世界霸权》里的说法。印度地形很难防守,外来势力可以从开伯尔山口进入印度。并且印度的资源丰富,能量太容易获得,所以懒于进行大规模的行政组织。这就导致了印度文明一直没有太多的机会来发展复杂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水平,所以总是落后于有卓越组织才能的外来文明。在不断被打的历史里,造就了逆来顺受的性格。

这张是印度的气候分布,没有冬夏交替并且资源丰富文明的文明很难发展出高水平组织技术。

对了,虽然印度一部分人英语好,但是印度没有一个绝大多数人都能讲的语言,因此,在印度做生意,不同地区差异很大。此外,印度的宗教和种族矛盾也很深,国家的凝聚力不强。它虽然有13亿人,但是并没有统一的市场。吴军老师建议,从某种程度来说,印度不能算作一个统一国家,如果要投资,你把印度看成是一个3亿人的国家就好了,预期不宜过高反而会有收获。

每一种颜色代表一种语言。

这里我想说另一个人,诺奖得主奈保尔, 是一个印度出生的英国人,他的代表作“印度三部曲”非常出名,是我了解印度最重要的作品。他总结印度是这么说的:没有任何文明那么缺乏抵御能力;没有一个国家会那么轻易地被侵袭和掠夺,而从灾难中学到的又那么少。

奈保尔认为,印度教和种姓制度是拖累印度最大的原因。不过有人认为 @阿企,种姓制度基本解决了。我的观点是,实际情况完全不是这样的,我在和一些印度人打交道的时候也确认了这一点。

吴军老师最近也谈到印度的种姓制度仍然存在,并且比大家想象的严重。这种影响渗透于每一个印度人的意识形态里,需要超长时间的思想净化。那些认为种姓制度是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同学其实也太天真了,你只要去印度看看,种姓制度对于印度的拖累,远超过中国传统对现代化的拖累。

其实早些年,印度相对于中国还是有优势的,刚建国的时候就不说了,我们作为主要战区肯定比印度惨多了,接下来长时间是在印度后面的,1990年后,剧情才开始反转,后面开始甩开印度。

中国的经济学家徐滇庆教授写了一本书,叫《终结贫穷之路》,副标题是“中国、印度的发展战略比较”。他在这本书的序言里铁口直断,说和中国相比,印度把路走错了,印度人老看不起中国人,说我们的产业没有印度的“高富帅”—印度是搞软件的,是高科技,我们只能搞搞制造业,生产些芭比娃娃、塑料盆什么的。

虽然印度某些特定产业非常好,在全球市场上远超过中国,但是又怎样?它的产业发展路径没有卷入大量的人口。比如有“印度硅谷”之称的班加罗尔,它的核心区跟美国没有什么区别,但是一墙之外可能就是贫民窟,大量人口没有卷入到全球的分工当中。

《伟大的中国工业革命》作者文一教授说过,发展中国家要启动工业革命,必须首先经历一个原始工业化的阶段,必须先把大部分人口组织化起来。

要完成内部的组织化,也就是通过建立工厂,把民间劳动力组织起来,让原来自给自足分散劳作的农民,变成集体协作的工人。英国通过乡村棉纺业用了100多年,我们只用了20年(用时这么短和中国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直接相关),直到中国基本完成乡镇人口整合的时候,印度的gdp排名还比中国靠前。

文一教授指出,世界上很多自然资源丰富、建立了西方式政治制度的国家,到今天也没有完成现代化,就是总是想跳过最傻最笨的第一步。因为实现工业革命必须遵循正确的工业化顺序,按照市场规模和发展阶段进行逐步的产业升级。

但是目前来看,印度距离原始工业积累这个阶段还有一定距离。印度完美的完成了对上层精英的组织化,但是占据绝大部分人口的下层,却仍然一盘散沙。而且印度的凝聚力不强,中央政府控制力不强,所以印度要完成这一原始阶段积累,用时肯定远超中国,更别提完成工业革命的后面几个阶段了。

那肯定有人会问,要是印度后面也学我们发展这些又脏又累的产业呢?

《枢纽》的作者施展老师的回答我觉得可以借鉴。

第一,从市场吸纳能力来说,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中国(再加上溢出到东南亚)的制造业能力已经穷尽了世界市场的消费能力。世界市场无法容纳两个这么大的国家,所以印度不会有机会形成制造业上的崛起。

第二,从制造业发展的前提来说,仍然是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超级供应链网络是制造业发展的前提,超级供应链又依赖于超级基础设施,这方面印度也没有机会。但是你只要稍微调研一下,印度目前发展得好的,都是对供应链需求很低的如制药业、软件业、服务外包业。

第三,从国民发展欲望角度来说,印度人的信仰使得他们的内心比较恬淡,发展欲望上不如中国人。

第四,从国民的精神世界来说,印度的种姓制带来一个效应,就是他们同时拥有世界顶级精英,也同时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贫穷人口。

施展老师说,作为一个国家来讨论的时候,必须看到它的整体性,印度有可能超越中国的地方,主要还是在个体层面或者小的精英群体层面。在整体层面上,印度的机会不大。

我的看法也是一样,有一些产业资源是有窗口期的,在那个最关键的时间点,印度走错路,错过的可能是一整个时代。就像我们的芯片为啥发展不起来,因为这是要把从英特尔到微软到其他大型软件公司的活儿重干一遍,这是要复制粘贴一整个时代啊。

以前的英法争霸,苏美争霸,也能看到一些关键的窗口期,这些机遇一旦抓住,就会形成一个巨大的价值网络,这个价值网络需要一步一步正反馈,慢慢建立起来的。我们花了四十年建立的超级供应链,就是最强大的护城河。

而我觉得最影响印度人口内部组织化的,还是他们的发财欲望不如中国。

我给大家讲个故事,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前,有一个印度记者跑到中国来采访时说,好奇怪,我觉得中国的人口密度应该大过印度才对啊。确实,两国人口比起来,中国还要多一点,但是我们的可居住国土面积是差不多的,所以算起来中国的人口密度应该大一些。可是他到中国一看,没有人啊,很多二三线城市早上九点上班之后,街上就稀稀拉拉没什么人了。在北京,出了六环往两边看,哪有人?因为中国人渴望改变身世,他们都聚集在办公楼、生产线、甚至是补习班里。

这个记者说他还发现了一个特别奇怪的现象,每一个中国人都知道自己第二天要干什么。我们说,这很奇怪吗?他说很奇怪,至少在印度,人们不是这样的,很多人不知道自己第二天要干什么。有机会去印度玩,看看恒河周围那大量的人口,看看他们的眼神,你就会明白了。

这就是这两个国家的区别。印度确实拥有全球最好的精英,但是同时拥有最庞大的贫困人口,而由于历史渊源和宗教信仰、还有他们的工会,印度人口反而成为最难获得内部组织化的人群,这可是完成工业革命的地基。

所以,未来我仍然会继续观察印度,印度保持发展是大概率的,投资印度是未来重要的选项之一。而印度人口的内部组织化是我观察最重要的一环,如果情况有变,我在还会继续修改我的观点。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