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36亿!苏轼唯一可流通画作《木石图》成交

2018香港佳士得秋拍现场 11月26日晚, 在香港佳士得秋拍上, 苏轼《木石图》 以3亿元起拍,

2018香港佳士得秋拍现场

11月26日晚,

在香港佳士得秋拍上,

苏轼《木石图》

以3亿元起拍,

最终以4.636亿元港币成交!

紧随黄庭坚《砥柱铭》,

成为中国书画拍卖第二贵作品。

《木石图》

宋  苏轼(1037-1101年)

水墨纸本 手卷

画长 26.3 x 50 cm

画连题跋长 26.3 x 185.5 cm

全卷连裱共长 27.2 x 543 cm

刘良佐、米芾、俞希鲁、郭淐题跋

鉴藏印共四十一枚

成交价:4.636亿港币

视频解读苏轼《木石图》

《木石图》来龙去脉

苏轼画迹传世作品屈指可数,仅有三幅,第一幅是现珍藏于中国美术馆的《潇湘竹石图》,第二幅为珍藏于台北故宫的《雨竹》,而第三幅就是现身于香港佳士得的这件《木石图》,且《木石图》被认为是苏轼唯一一件可在市场中流通的国宝级藏品。

苏轼《潇湘竹石图》(局部)  中国美术馆藏

《木石图》与《潇湘竹石图》据传皆为风雨楼旧藏,在民国时期,担任过吴佩孚秘书长的白坚夫买下这两幅画。而这两幅画从此也开启了不同的命运,《潇湘竹石图》流传有序,在其后由白坚夫出售给时任人民日报社社长的邓拓,并由邓拓捐赠给中国美术馆。

中国书画鉴定大师张珩先生

另一幅国宝苏轼的《木石图》命运则比较曲折。我国著名书画鉴定大师张珩于1937年在其日记中亦有提到《木石图》,称其出价九千金向白坚夫求购此画而不得,后得知日本“阿部氏以万余得去”,张珩遂感叹此后再无机会见到此国宝。哪怕后来徐邦达等先生组成的鉴定小组也曾为此画去找过阿部房次郎,渴望一睹《木石图》真容,但画主称战争已将作品炸毁。因此,鉴定小组的几位老先生都没有见到过《木石图》。

《木石图》珂罗版印刷本

珂罗版印刷:印刷上用的照相版的一种,把要复制的字、画的底片,晒制在涂过感光胶层的玻璃片上做成,多用于印制美术品。 

从此,《木石图》销声匿迹八十余载,但其在各大中国美术史学术专著当中,却从未缺席。《木石图》的珍贵之处也在于此,凭借其珍贵的学术价值,时常见诸于美术史出版物。但都是以珂罗版印刷本的形式呈现,直到此幅旷世奇作在香港佳士得举行拍卖,也是第一次将高清大图呈现在世人面前。

《木石图》赏析解读

《木石图》全貌

(请将手机横过来欣赏)

《枯木怪石图》又名《木石图》,是北宋苏轼任徐州太守时曾亲往萧县圣泉寺时所创作的一幅纸本墨笔画。该画是文人画典型的作品,足可供人们了解文人画的发展。

湖南电视台《东方寻宝》栏目咨询报名132 7249 1170 詹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德雅路480号湖南电视台

征集范围精品陶瓷、名家字画、翡翠玉器杂项清玩、明清家具

苏轼画像

苏轼是世人敬仰的文人、诗人、画家、书法家兼政治家,才高八斗,在宋朝文坛独领风骚。其一生频繁迁调,仕途波折,丰富的人生阅历更造就了一代文坛的风云人物。苏轼艺术造诣极高,成就卓著,其真迹更是凤毛麟角。

苏轼《木石图》主图

水墨纸本 手卷

画长 26.3cm×50cm

钤印

苏轼:思无邪斋之印

米芾:文武师冑芾章

王厚之:王厚之印、复斋珍玩、复斋、复斋□□

杨遵:杨遵之印、左亭子孙、宗道画印、杨宗道、海岳闇主

俞希鲁:适量斋

沐璘:黔宁王子子孙孙永保之、继轩、沐璘廷章

李廷相:双桧斋鉴定真迹

其他:清白传家、一印漫漶

《木石图》画面内容很简单,是一株枯木状如鹿角,一具怪石形如蜗牛,怪石后伸出星点矮竹。用笔看似疏野草草,不求形似,其实行笔的轻重缓急,盘根错节,都流露出作者很深的毛笔功底。画作裱成手卷,其后有题跋四首,包括同代书画大师米芾。

《木石图》题跋及钤印

《刘良佐题跋》

润州栖云冯尊师,弃官入道,三十年矣 ! 今七十余,须发添黑,且语貌雅适,使人意消。见示东坡木石图,因题一诗赠之,仍约海岳翁同赋,上饶刘良佐。

旧梦云生石,浮荣木脱衣。支离天寿永,磊落世缘微。

展卷似人喜,闭门知己稀。家林有此景,愧我独忘归。

钤印

刘良佐:良佐

王厚之: 临川王厚之顺伯父印、临川王厚之顺伯复斋石刻永宝

《米芾题跋》

芾次韵

四十谁云是,三年不制衣。贫知世路险,老觉道心微。

已是致身晚,何妨知我稀。欣逢风雅伴,岁晏未言归。

钤印

王厚之:复斋之印、复斋、王氏复斋家藏□不□尚友千古、顺伯、王厚之印

杨遵:杨遵之印、杨宗道、杨遵私印、浦城杨文公字宗道斋图书印

俞希鲁:适量斋

沐璘:继轩、沐璘廷章、继轩、沐璘廷章、继轩、沐璘廷章

李廷相:濮阳李廷相双桧堂书画私印

《俞希鲁题跋》

余读庚子山枯树赋,爱其造语警绝,思得好手想象而图之,卒不可遇。今观坡翁此画,连蜷偃蹇,真有若鱼龙起伏之势,盖此老胸中磊砢,落笔便自不凡。子山之赋,苑在吾目中矣 ! 上饶刘公,襄阳米公,二诗亦清儁,而米书尤遵媚可法,皆书画中奇品也 ! 宗道鉴赏之余,书以相示,因以识余之喜云。京口俞希鲁。

钤印

俞希鲁:适量斋

《郭淐题跋》

苏长公枯木竹石米元章书,二贤名迹,珠联璧映,洵可宝也 ! 玄览楼。万历甲寅端阳又二日识。

钤印

郭淐:郭淐之印、原中氏

名家点评《木石图》

中国视觉文化史学家姜斐德博士认为:“北宋时期绘者鲜少落款于作品上,《木石图》亦不例外,但此作中一方篆印——‘思无邪斋之印’说明了本作品约莫创作于1090年代中期,苏轼花甲之时。‘思无邪斋’为苏轼贬官至惠州时之书斋名。”

《木石图》预展现场图

佳士得中国书画部国际资深专家游世勋指出:“相信在历史上应该很难再找到第二件这样‘苏米合璧’的作品。苏轼的作品跟工匠画家或院派画家采用不一样的画法:从竹子和石头的转折角度,可以看到灵秀之气。线条看似简单容易,但其实变化多端。”

苏轼肖像(左)及《木石图》手卷

英国著名艺评家Alastair Sooke说,“宋代是中国艺术的巅峰时期,苏轼是宋代成就卓著的文人学者,既是诗人、政治家、作家、书法家和画家,也是美学理论家。他涉猎甚广,令人不禁联想到文艺复兴时期的博学通才,而事实上,他却比达·芬奇早出生四个世纪。这件作品令艺术家的内心世界成为重要的艺术主题,是苏轼‘为艺术史带来的贡献’。”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