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当个清官有多难?
文/晨风读史
众所周知,明朝是一个奇葩王朝,出了很多奇葩皇帝。比如,几十年不上朝的嘉靖皇帝还很爱修仙;万历皇帝也一样,小的时候张居正罩着自己做不了主,等亲政了又因为抗不过内阁立不了自己喜欢的太子人选,干脆也罢工近30年不上朝。然后,什么蟋蟀天子、木匠天子都出来了。当然,明朝出了那么多奇葩皇帝,不影响明朝国祚的延续,毕竟明朝制度上还是有可取之处的:治国理政交给那些专业官员去干,皇帝游玩享乐也没什么关系。
明朝皇帝奇葩多
不过,明朝有一项制度却非常不合理,不是人性化制度,这也导致了明朝官员和皇帝是对着干的。这项制度,就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定下的制度:官员的岗位工资制度。
朱元璋执政后期,为了防止官员多拿多要,规定了各级官员的福利待遇,每个级别都限定死,要求子孙后代也按照此规定执行。朱元璋规定的官员工资表如下:
明朝官员工资表
老实说,朱元璋制定这项制度的时候,官员们确实可以养家。但是朱元璋完全没有考虑通货膨胀的因素,而且这个只是“名义工资”。明朝为了减少开支供养皇室成员,对官员们的工资还会“克扣”。比如说,本来要发30石大米的,但是明朝用实物抵扣,用市价几钱银子的布匹折换成大米;而30石大米市价假如值20两银子的话,等于明朝皇帝变相克扣了官员的工资了。这个有点像现在很多工资的年终奖,用价值多少多少的粮油代替人民币,实际上外面购买可能就50-100块,然后公司宣称价值上千。
或许出身原因,朱元璋总体不算有远见
按照有关学者的换算,明朝的县太爷每个月实际上领到的工资,可能也就是相当于现在的1130元人民币。想象一下,当时的县官们,一个人养活一大家子,过去女人基本没有工作,又因为不采取节育措施,平均起来一家应该是6-7口人;每月1130块钱,人均170块的生活费。这简直和现在的贫困人口是一模一样的。
有人说,古代当了官的不就成了地主阶级了吗?这是完全不符合实际的,虽说确实很多人本身是家境殷实,但还是很多人是从底层考上去的(这似乎又说明了科举是个好东西,可是明朝的文人干嘛还要去考呢?)。比如海瑞就是最著名的一个。
海瑞
海瑞是明朝著名清官。不过晨风君看过一些介绍,说海瑞从小是孤儿寡母的,靠祖上几十亩田勉强维持生活,不知道当时怎么回事,那么多田地了还仅仅是勉强维持生活。当然,本文不考究海瑞当时为什么有那么多田还那么贫困,只说明朝官员工资情况。
据明朝史料记载,海瑞在他母亲过生日的时候买了两斤肉,传到总督胡宗惠耳朵里,居然成了新闻。海瑞最后当上了吏部侍郎,这相当于现在的副部级高官。可是当海瑞去世的时候,居然连丧葬费都凑不齐,还是帮忙处理后事的同僚看了感到可怜,动员同事们捐钱才把海瑞安葬了。当时有个叫朱良的人看了这样的情况后,写下一首诗证明了海瑞真穷不是编造的:萧条棺外无余物,冷落灵前有菜根。说与旁人浑不信,山人亲见泪如倾。
海瑞所图的不符合大多数人性心理
海瑞是清官,自然开销少了行贿送礼那一项。但是其他普通官员呢,他们可能没有那么硬气,所以为了前途可能到处打点,这是一笔大开销。在明朝,对于大多数官员来说,这可是一笔刚性支出,必不可少的啊。就连海瑞进京朝觐,虽然没有行贿上级;但是在看《大明王朝1566》的时候,貌似海瑞还是戚继光也是向张居正行贿了的。
所以,明朝官员的工资是不足以养家活口的。所以明朝的官员大多是明面一套,背面一套。这也导致了朱元璋杀了一批又一批贪官,都无法遏制贪腐现象。到了后期,甚至皇帝也默认了官员贪腐的合法地位。
明朝末年,崇祯刚上台的时候,还号召“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惜死”。但是户科给事中(相当于现在的股级或者科级干部)韩一良上疏了一道折子,说如今哪有不爱钱的官员呢,本来就是靠钱弄来的官位,怎么不花钱偿还?而这些钱“此金非从天降,非从地出”,然后韩一良又说,为了贯彻皇帝的号召要严惩那些做得过分的家伙。韩一良公开和皇帝唱反调,最后崇祯也终究没能实行大反腐,这就是一个明确信号:合理贪污是可以的,只要做得不过分就行。
明朝末年:官员合理贪腐没事
综上,在明朝做清官是很难的。从经济上来讲,明朝的官银制度就是惩罚清官、淘汰清官的;硬是要做清官,在经济上绝对是个失败者。做清官,在当时也是基本没有什么前途的,比如海瑞就一直没有得到张居正的重用。当然了,每个王朝需要清官,所以历朝历代也都会树立典型、运用道德操守来限制官员的贪腐。所以明朝皇帝,包括后世的清朝,都对海瑞大加褒扬。但也仅此而已,乾隆继续重用和珅就是一个例子。
和珅:只要乾隆爷疼我就不怕!
最后,说一下明朝末年崇祯向官员募集军费,却募集不到。其实官员的心理情况是这样的:拿出很多钱了,很明显这就证明了贪得越多,按崇祯的性格他的眼里容不下沙子,会死得更快;所以越是不捐钱就越是显得高风亮节。结果,城破了,所有人都没有机会高风亮节了。
参考资料:《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作者:吴思,中国工人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