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锁定 静待时机
有时候暂时的离开,是为了更好的归来。2017年初,喜茶风靡,成了当之无愧的"网红饮品"。其背后,隐藏着一位曾经叱咤饮料行业的大佬,乐百氏创始人何伯权,他同IDG资本一同投资了喜茶。
1
乐百氏,这个现在看来有些陌生的企业,在20年前,可是国民饮料的代名词,而创始人何伯权也是白手起家的传奇。
何伯权,1960年出生在广州小榄镇。1978年,何伯权高中毕业,他上山下乡当农民,回城后在鞋厂卖鞋,随后又先后在镇工业公司和镇政府任职。
1988年,28岁的他,在经历知青、教师、商店售货员后,成为小榄镇团委副书记和镇办制药厂的副厂长,主要负责投资办厂。
1989年春节何伯权去了趟香港,在街头无意中看到小孩子手上都拿着一瓶乳酸奶。仔细研究后,何伯权发现,这种风靡海外的儿童乳酸菌饮料,原料简单、成本低廉,而且国内市场这一块还处于空缺。
嗅到商机的何伯权,回到小榄镇后直奔镇长家,3个月后政府出资95万,29岁的何伯权放弃铁饭碗,和杨杰强、王广、李宝磊、彭艳芬一起创办乐百氏公司,生产“乐百氏”乳酸奶。
1989年6月1日,"乐百氏乳酸奶"问世,推出不久就风靡全国。何伯权乘胜追击,扩张产品种类,推出了AD钙奶、纯净水以及茶饮。
此后的6年,国内乳酸菌乃至整个饮料市场进入了"乐百氏"时代,何伯权挥斥方遒,带领着乐百氏稳坐占有率冠军宝座。1999年,乐百氏销售额达到20亿元,也是在这一年,乳酸奶市场杀出一个劲敌——娃哈哈。
2
宗庆后是娃哈哈的创始人,比何伯权创业早两年,做儿童营养液起家,于1992年进入乳酸奶市场。尽管哇哈哈在乳酸菌市场起步比乐百氏晚,但宗庆后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打法,最终让娃哈哈赶超乐百氏。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何伯权做出了一个在当时看来有些疯狂的举动,出价1200万元请国际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为乐百氏"把脉"。然而,麦肯锡那份长达300页的报告并没有扭转乐百氏的颓势,公司营收增长率继续下滑。
此后,在对手娃哈哈的启发下,何伯权决定引入外资。多次谈判后,2000年乐百氏与法国达能签署协议,达能出资23.8亿美元收购乐百氏92%的股份,成为公司实际控制人,何伯权及合伙人则仅占3%股份。
但这场"联姻"仍然没能帮助乐百氏找回昔日辉煌。2001年,乐百氏销售额停留在10亿元,而对手娃哈哈已超过60亿元。年底,何伯权和乐百氏四名创始人集体辞职。在宣布辞职的会议上,何伯权和他的"战友们"手挽手唱了一首《朋友》,告别了他们奋斗在乐百氏的12年。
显然,他被“扫地出门”了。没有人料到何伯权与达能的合作会以如此尴尬的场景落幕。
之后,何伯权平静地离开,“从第二天起,我就消失了,这样离开是最好的。我想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从容地做事。这样也许有点自私,但几年以后,不会再有人记得何伯权。你没有那么重要。”
从乐百氏离开后,何伯权赴美游学,在他淡出公众视野的时间里,外界把他描述成一个"被资本清洗出局的悲情创业者"。
2003年,何伯权从美国回国看望曾经的老部下,当过副总秘书的顾青因做“久久丫”鸭脖资金链断接,他参观工厂后随即投资50万以解燃眉之急。
3
时至今日,“久久丫”在全国有500多家直营连锁店,年销售额达数亿元,利润数千万。
一桩意外的投资,让何伯权产生了投资的想法。
他意识到,自己的兴趣仍在实业上,而之前从零开始的企业家经历,很多宝贵经验可以跟创业者分享。“看人、看方向、看模式上,我有感觉,但财务分析或许需要专业人才。”
2003年,他成立了今日投资有限公司,从曾经的对手达能手中“挖”来了财务主要负责人石闵建,两人一起走南闯北,培育企业。
而这位"悲情出局者"就这样,从企业家转身成为投资人,先后投资了久久丫、喜茶、诺亚财富等十多个项目。其中,让何伯权再度一战成名的是参与投资7天连锁酒店。
2004年,何伯权与7天创始人郑南雁见了两次面后,便决定投资6000万元。五年后,7天连锁酒店赴美上市,何伯权由此获得的收益超过30亿元。也就是在7天上市的这一天,何伯权时隔很久后,再次出现在聚光灯下,敲钟的那一刻,他按着开市钟一直持续了15秒,仍不愿松手。
也是通过7天的上市,大家才知道,何伯权回来了,这次的他以投资人身份站在了资本市场的中心。
从鸭脖子到经济型酒店,何伯权的投资领域似乎风马牛不相及,其实都有一条主线:围绕消费者,以服务业为主。
因为重新做一个乐百氏那样的生产企业,天时、地利不再,而何伯权进修了国外的企业管理方法,希望以天使投资的模式,闯出另一片新天地。而服务业的利润比制造业高些,更符合天使投资的要求。至今,何伯权投资的业务已涉及旅游、医疗、媒体、饮食、咨询等。
3
何伯权的经历,很具有代表性。他以实业家的出身与投资家的成功,诠释了一个其实并不新鲜的常识:实业与资本之间,从来也不是敌人。
两者如阴阳两级,相生相伴。资本起源于实业的发展,自身存在的目的与实现价值,也必须依托实业而实现。
像何伯权这类由实业家转型的投资人,其投资风格带着浓厚的经营思维,与人们心目中普遍了解的投机者不同,这类投资人关注长远的价值,关注投资标的的成长与发展,与创业企业一同成长。
于此同时,他们近乎天然地抵触价格炒作与赚快钱的营生,经营企业的经历使他们明白,真正价值的根源由生产经营而来,揠苗助长是不可能的。
“实业家”何伯权,实实在在为投资行业正了名。一些人认为卖掉乐百氏就是背弃经营,这种认识是不够全面的。换一种思路来看,创业者经营企业打造品牌,仿佛生养一个孩子,投入了多少心血酿成养育之情,如果有一天被迫卖掉企业,其痛惜感是不难理解的。
但投资人的角色更类似于一位老师,他们并不是亲力亲为去生养孩子,而是运用自己能够“三岁看老”的慧眼,把可造之材招致麾下,带领和指导他们长大和成熟。父母的生养重要,师长的教诲也重要,况且二者根本就不矛盾。
结 语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其中第三乐即“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今天很多出身科班的投资人并没有实业经营的背景,这样的“老师“若不谨慎,就有”误人子弟“的风险。
而在脱虚向实的宏观背景下,正需要具有经营思维的人积极参与投资,把良币拉回来,把劣币驱逐走。单纯把投资与实业对立起来加以批判,不仅毫无意义,也改变不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