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师地论》如何修神通(1) 略 说

 ★    ★ 百法略说 佛陀大传 五停心观 弥陀要解 天台五时 天台八教 大象 心愚 二傻 亲近善

修行的障碍

《瑜伽师地论》如何修神通(1)

略 

《瑜伽师地论》卷第三十三:

   五神通   

复次依止静虑发五通等。云何能发?

释遁伦集撰《瑜伽论记》卷第八(之上):「第四辨五通中,初略辨。」

「复次依止静虑发五通等」,要以色界的四静虑做根据地,才可以发出神通;这样说就是一定要得到色界四禅,然后学习神通的方法,再修行神通的方法,才发出来神通来的。

《阿毘达磨俱舍论》卷第二十七:「论曰:神境智类总有五种:一修得。二生得。三呪成。四药成。五业成。」

若有神通就表示一定有色界四禅;如果说没有色界四禅,说有神通那就是说谎话了。鬼通,有人借用养小鬼,小鬼有鬼通,鬼帮助人有点神通。吃药,有一种药也会使人暂时有神通。有时持咒也会有一点感应,能发出一点神通。

       这些神通有的时候灵、有的时候是不灵。还有一种神通就是果报而来的,前生的果报,前生的业力现在得的果报,果报上有点异能就是果报的神通;这都是小神通。

若是成就了色界四禅的时候修神通而成就神通,这样的神通是不可思议的。欲界定和未到地定都不可以有神通,顶多就是有点灵感而已。无色界的四空定不可以修神通;若是已经得到四静虑而又得到无色界四空定,合起来有点帮助的。那问题就是,无色界的四空定它定太多而没有毘钵舍那观,对于得神通也困难;色界四禅可不同,它里面有奢摩他也有毘钵舍那,有定也有慧,容易发出神通来。

一、略

一、一、加行

一、一、一、依定思惟

一、一、一、一、标

 标 

谓静虑者已得根本清净静虑,即以如是清净静虑为所依止,于五通增上正法听闻受持令善究竟。

释遁伦集撰《瑜伽论记》卷第八(之上):「要先已得根本静虑,后依修通正法听闻受持。初依闻思作意思惟,次依定地作意了知义法。由了法义修治其心发生修果。」

「谓静虑者」就是成就静虑的人;成就了初禅也可以学习神通,二禅、三禅、四禅也可以学习神通,最理想是在第四禅。「已得根本清净静虑」,「静虑者」,成就了根本的清净静虑;色界四禅是根本。清净静虑,是指远离烦恼的静虑。「即以如是清净静虑为所依止」,清净静虑是修神通的依止处。

怎么样才会有神通呢?「于五通增上正法」,于有力量帮助得到五神通的正法,「听闻受持」,佛菩萨或者是大阿罗汉讲解正法的时候能听闻能受持;「令善究竟」,依教奉行而修习,使五种神通道力能善巧、究竟圆满。

一、一、一、二、释

谓于神境通、宿住通、天耳通、死生智通、心差别通等,作意思惟。

「神境通」,通常就叫「神足通」。「宿住通」就是宿命通,还有「天耳通」,「死生智通」就是天眼通,「心差别通」就是他心通,「等」应该加一个就是漏尽通;或者「等」就是这五通。「作意思惟」,神通怎么样得呢?要根据增上正法去作意思惟,在禅定里面作意思惟。

一、一、二、修治作意

修治作意

复由定地所起作意,了知于义、了知于法。由了知义了知法故,如是如是修治其心。

修习五种神通的对治作意。

「复由定地作意」,在色界四禅里面「定地」所起的「作意」,依止禅定所生起的作意。要修五神通的作意,怎么作意呢?「了知于义、了知于法」,了知增上正法的义,和「了知于法」,能诠的文句;能诠的文句是法,所诠的道理是义;一个法,一个义,义是最重要的,法还是次要的。要在定地里面、禅定里面,去思惟义、思惟法。「由了知义了知法故,如是如是修治其心」,根据善知识告诉的增上教法,由于了知法与了知义,「如是修治其心」,通达如何修神通的法义,这样修练来对治自己的内心。

一、二、修果

 修 果 

由此修习多修习故,有时有分发生修果五神通等。

释遁伦集撰《瑜伽论记》卷第八(之上):「(泰云):有时有分者。:分少时之言,应云有时分中发生修果。」

「由此修习多修习故」,修习又修习、修习又修习,要长时期修习。「有时有分发生修果五神通等」;「有时」就是说昼夜六时,一时是四个钟头,这一坐四个钟头「有时」;「有分」,没有坐四个钟头,是四个钟头的一少分;或者一分、或者一半,叫做「分」,或者是也不到一半,坐一个钟头。「发生修果五神通等」成功了,在禅定里面叫「修」,得到神通的果报了,得到神通的果利了。

韩清净《披寻记》:「复由定地所起作意了知于义等者;《解深密》说:修所成慧,了知其义,与闻思别。此应准知。

定地所起的作意是修慧,用修慧来修神通。闻思的智慧没有禅定,闻思慧的了知法、了知义和修慧的了知法、了知义是有有差别的。

喜欢作者请扫码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