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 李政涛: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变革与教师“专业”发展①

人工智能自1956年正式提出已有六十多年。随着智能算法的精进以及云计算、大数据等概念的兴起,深度学习、认知计算等新技术不断涌现,人工智能已经在诸多行业的应用日益广泛。

李政涛教授在日前举行的第五届“教育阅读节”高峰论坛上发表了以《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变革与教师“专业”发展》的主题演讲。

李政涛认为,人工智能时代,教育拯救的是人,学校要给学生人工智能不可替代的东西——艺术素养。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的本质不会变,教师对学生的爱不会变,面对生命成长的想象不会变,面对教育之难、之重的勇气不会变。李政涛在演讲中还提到了教师要有利用人工智能创新教育的本领与能力。

null

李政涛,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全国教育基本理论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华东师大教育学部副主任,“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院院长。先后主持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如“当代中国教育研究方法论的演变与发展趋势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项目)。著有《教育常识》《重建教师的精神宇宙》等书。

我们说教育要面向未来,这不是空话,教育怎么面向未来?这就要求我们读懂时代发展的大势,包括我们的阅读,怎么把传统经典和我们当代勾连融通,值得思考!我认为,今天我们中国的学校教育及教师发展面临的大势有三条!

第一,是人工智能迅速发展,推着我们的生活向前,来势汹汹。

第二,是脑科学与脑认知的研究(又称“教育神经科学”)。将来我们的学校、课堂、老师、校长,或多或少都需要了解脑科学的知识,因为它和我们常讲的深度学习是密切相关的。

第三,是终身学习,终身教育。人类进入到了终身学习的社会,过去学校教育讲,为孩子一生的幸福而奠基。现在不能只是这么讲了,今天的教育要不要为孩子将来有终身学习的能力而奠基?都演变成一个问题,上午,周国平老师讲幸福的人两个东西不可缺少,一个有阅读习惯,另一个是有写作的习惯。

这三个大势,今天的教育是不能忽略的,不能视而不见。

人工智能的挑战

今天的人类已经从农业时代、工业时代、信息时代进入到了智能时代,一个新的人类篇章已经掀开了。人工智能和我们的教育有什么关系?很多人可能立刻想到课堂教学,这个毫无疑问,没错的。但是它不止在停留在教育上,和我们教师、学生、校长个人也有密切的关系。

上学期我到北京朝阳外国语实验学校,我当时问了郝校长一个尖锐的问题,“人工智能会大量普及,将来可能不需要这么多翻译,你们培养的外语人才,他的素养、能力和人工智能相比有什么不同,在人工智能翻译出现的情况下,你怎么培养你的外语人才?”……很有挑战的问题。所以现在开始恐怕很多外国语学校,包括外国语大学也应该思考这个问题!因为,很可能将来很多外国大学的学生,毕业就失业。如果我们今天的学校教育还是为孩子们将来找一个好工作,好职业,而教育他,将来的结局就是毕业就失业。

再比如说新闻记者,去年九寨沟地震,地震发生之后,中国地震台地震网有个人工智能在地震发生的16分钟以后,就写出一篇新闻报道稿,用时18秒。

日本朝日新闻在2016年举办全国小说大赛,1650部小说参赛,有一部人工智能写的小说瞒天过海闯入了复赛,所有评委都不知道他竟然是一台机器写的小说,对它来讲写小说不难!特别是类型化的小说,装上宫斗剧、武侠剧等套路就可以批量生产。不仅是小说,还有文学创作,以及最高难度的诗歌创作。我看过IBM公司开发的一个人工智能,他写的中国古诗词和中国古人写的放在一起,一般人很难辨认出哪个是人写的,哪个是机器写的。

未来,人工智能会越来越发达。美国统计了未来30年金融业、银行业会超过100万人失业。未来那些银行的柜台操作员,程序设计员,股票分析都会逐步被人工智能取代,这是第一大挑战。我们现在开始入学的儿童,多年以后走向社会,可能他会发现很多职业不需要他了。

人工智能时代 教育拯救的是人

人工智能时代,还有一项挑战我认为是最致命的,也是最可怕的,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养成的能力在人工智能面前都不值得一提。将来我们的孩子走向社会,他发现很多工作不需要,还有当年,我们老师在学校里辛辛苦苦开发这个课程,研究那个教学方法,更新那个技术手段设备,千方百计给他的素养、能力在人工智能面前微乎其微,都废掉了。假若真的是这样,我们的教育不是白忙活一场,所以赫拉利在今日简史里面讲的观点,人工智能来了以后我们要拯救的不是工作,不是那些将消失的职业,拯救的是人,要救人。

 学校要给学生人工智能不可替代的东西——艺术素养

面对人工智能这一重大的挑战,今天的学校,今天的老师怎么办呢?恐怕就需要思考一个基本的重大的问题,无论人工智能多么发达,什么是它永远无法替代且永远与人的生命同行和同在的?我们今天的学校,今天的课程与教学就给孩子们这些东西,让他永远无法被人工智能替代。那么什么是它无法被替代的人?大家公认的是人类的艺术素养。

近期,我们国家面向2030、2035年的教育话题非常热。其实在西方国家、欧盟都不新鲜了。他们在20年前就在思考,到了2030、35人类教育会怎么样?他们认定那时学生最需要培养的是艺术素养,它能培养人美好的心灵。20世纪科学素养很发达很重要,那是个人类科技发达昌明的时代。到了21世纪,未来的年代,艺术素养最重要。当然它需要两个翅膀,科学素养与艺术素养,两个翅膀都有的人,人生才是完美的,才能走得远才能飞得高。

人工智能三个本事,第一种叫计算智能,能存会算。它的计算能力储存能力早就超过人脑了,而且它计算能力是不断在更新的。这一点,人同人工智能比,根本不可能比得过它。所以今天的教育已经不再是像传统教育一样,一定要培养什么百科全书式的人物,知识渊博似的人物,今天比的不是渊博不是百科全书,那是传统古代的培养目标。

第二个智能,感知智能。能听、能看、能认。现在流行的刷脸,典型的感知智能。

第三大智能,是它最强大的叫认知智能。认知,能思考,能决策,也能交往,也开始有情商了。

试举一例,我上学期参加了研讨会,听到一个企业老总放个录音,有一个企业打电话给一个小伙子,企业主说:“听说你在找工作,因为你是优秀人才,我们非常关注你的动态。”接着开始讲企业的文化是什么,优势是什么,就是千方百计“勾引”他,后来小伙子被成功地说服了,但是在最后那一瞬间,他才明白跟他对话的是一台机器,一个人工智能。我都听呆了,它说话的语音语调,对他人情感微妙的体察能力,一种快速的反应能力,那种情商跟一般人真的没什么差别。

|  体验是人工智能永远无法替代的

日本有一个围棋大师吴清源,他当年追他的围棋生涯时讲了一番话,特打动我,“我下围棋不仅是跟别人比输赢拿段位,我下围棋是当作人生休闲修养人生修炼的过程,下围棋是一种自我精神建构的过程。”我欣赏这句话,自我精神建构,怎么来进行建构?我们都参加过课程改革,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且不管课改成效如何,所有课程改革的理念和实践经验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什么词,那就是经验或者体验。体验,中国传统的学问叫做体知之学,身体而来的生命体验,从体验走向知识,体验以后生成的知识是最牢固的,最内化的,所以叫体知之学。

体知之学,比如,围棋、画画、音乐、舞蹈以及文学的写作等等,都会有不尽相同的体验,人类的情感体验、思维体验、想象力的体验、审美体验以及创造性的体验,都会在围棋、画画等体验当中源源不断地喷涌出来。人的精神生命不止一次又一次通过体验越来越丰富完善、发展,体验是人工智能永远无法替代的!

|  人工智能时代什么学科会强势回归?

文学、艺术、美学、哲学会在人工智能时代强势回归。如果把哲学和人生连在一起,通过读哲学我们会有什么样的人生呢?我认为哲学首先会带来安宁的人生,灵魂平静的人生,沉思的人生,思考习惯的人生,这也是我们向往的智慧的人生。

如果我们再往前推进,通过读哲学,哲学能够给人以价值观与世界观,而价值观、世界观跟人工智能太有关系!现在百度、谷歌都在开发研究的无人驾驶系统就暴露出一个缺失——事故减损系统,假若出现事故,怎么把事故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你先救谁?是先救车里的人,还是先救被撞的人?如果是救车里的人,是先救警察还是先救小偷,是先救父亲还是先救女儿?这是人文与价值选择判断的问题,人工智能它是蒙圈的。什么叫有所为?有所不为?什么叫追求高尚的人?什么叫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这种问题。人工智能是无能为力的,所以,价值观是人工智能时代人类最后的尊严,最后的高地,最后的底线。

其次,哲学能够给人思维能力,特别是反思的能力。艺术素养,哲学素养都是人工智能时代我们学校教育特别要给孩子们的东西,它里面就有想象力、审美能力以及创造性的思维和能力。

说了这么多人工智能,我想说一个观点,人工智能是我们当今时代无可逃避的生存境遇,无论你听不听、了解不了解,人工智能就在我们身边,用庄子的话来讲,是无所逃于天地间。

| 人类教育在,教师就在

回到教育,人工智能来临,教师这个职业还会存在吗?刚才我们主持人已经给了明确的答复,教师被替代的可能性0.4%,基本上是不可能被替代的,所以大家尽管放心。

为什么教师还会在,很简单,人类只要有教育,就一定需要教师。教育在,教师就在。顾明远先生讲一句名言,我特别赞同。“教育永远是人教人,你不能指望机器教人,机器只是辅助。”为什么永远是叫人教人?因为人的成长永远离不了人人之间的互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这之间有生命的温度,有人与人之间生命能量的转化流动交流,所以教育离不开人人之间的互动,面对面的互动交流。

录音整理|邱滋培

编辑|邱滋培

本文根据第五届“教育阅读节”高峰论坛现场录音整理,略有删改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