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你不思进取 ,凭啥让我出人头地?

本期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打地基的人不能着急, 盖房子的人莫忘拎砖。   来源:闲时花开(

本期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打地基的人不能着急,

盖房子的人莫忘拎砖。

来源:闲时花开(ID:xsha369)

文:刘娜

1.

我平时很少看电视,有次在健身房锻炼身体时,跑步机上的电视正播放着综艺节目《演员的诞生》,就跟着看了两眼。

那一期,是两个年轻男演员的对手戏,一个叫杨玏,一个叫,俩人合演一段半路兄弟的故事:

异父异母的哥俩,因为父母结合走到一起,而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


个性和习惯的不同,让兄弟俩发生激烈冲突,彼此接纳后又握手言和。

 

杨玏和王亮


实话实说,在我这个门外汉看来,扮演弟弟的王亮,不管是从肢体语言,还是从言语表达,都更真诚,更能戳中人的泪点,而扮演哥哥的杨玏,要相对冷静克制一些。

 

但导师投票环节,宋丹丹、章子怡等人,把票都投给了杨玏

 

原因是,用力过猛的王亮,虽然看起更煽情更能打动人,但匮乏一个专业演员的定力。

 

而收放自如的杨玏,言辞内敛,动作恰好,更能彰显一个专业演员的素养。

 

面对这样的结果,败下阵的王亮说,即便被打败了,依然想感谢他的父亲,没有父亲,他也不可能登上这样的舞台,和杨玏演对手戏。

 

王亮的父亲是谁?

 

二人转演员王小利,就是《乡村爱情》里刘能的扮演者,也是赵本山的第一批徒弟。

 

王小利

在赵本山大红大紫的岁月里,王小利曾跟着师傅两上央视春晚,出演多部影视剧,靠扮演乡村丑角,渐渐成为全国熟知的面孔。

 

从哈尔滨普通的二人转世家,成长为全国人民脸熟的演员,王小利改变的不仅有自己的人生,还有儿子的命运:

 

在父亲的影响和提携下,王亮读了中央戏剧学院,走上表演之路,跻身青年演员行列。

 

王小利和儿子王亮

但毕业于美国杜克大学戏剧系的杨玏,起点显然比王亮更好。

 

他长相英俊,一脸贵族气,会演戏,会唱歌,参演过多部影视剧,还是《唐山大地震》和《非诚勿扰2》的副导演。

 

杨玏的父亲是谁?

 

北京人艺的老戏骨杨立新,是20年前小百花奖和梅花奖的得主,是享受国务院津贴的北京市第一届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

 

杨立新

濮存昕、宋丹丹、陈佩斯、张国立都和杨立新私交甚好,杨玏自幼就跟着父亲在名人堆儿里被演戏耳濡目染熏大的。

 

所以,不管是出身、平台、人脉、运气还是荣光,杨立新都比王小利要更胜一筹。

 

从这个角度考虑,杨玏的表演功底比王亮高一些,似乎也不难理解:

 

很多时候,父亲立足的地方,就是孩子的起点;父亲肩膀的高度,就是孩子的平台。


不管你喜不喜欢,这都是普遍存在的常识,也是一再验证的概率。

 

2.

 

但现实中,很多人看不见这个常识,也不愿接受这个概率。

所以,下面两种人在生活中并不罕见:

 

① 自己跪在地上,却要求子女一步登天。

 

这种人,自己不愿努力,一事无成,活成笑话,却在攀比和空想中,有着远大志向和闪光梦想。

 

怎么办?就逼迫子女必须学习好,必须很优秀,必须会赚钱,必须要成功。

 

他们从不反思的一个问题是:


凭什么?

 

凭什么你跪在地上当空谈的梦想家,却要求你的孩子必须当优秀的实干家?

凭什么你都不愿脚踏实地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偏偏规划好一个金灿灿的人生让孩子对你负责?

 

② 自己裹足不前,却指责前方无路可走。

 

这种人,自己不去想办法,不去做好准备,不去抓住机遇,最终被时代抛弃,却整日怼天怼地怼世道:

骂社会不公,骂阶层固化,骂亲朋无情,骂孩子无能。

 

但他们从不骂自己:


为什么?

 

为什么你活得这么拧巴戾气?为什么你自己不走好脚下的每一步,不去为赢得能争取的最大公平?

为什么你不去提升自我热能让更多人靠近,不去默默铺条结实宽广的路,带孩子来到更远的地方?

 

为人父母最大的问题,不是出身贫寒,没有文化,不够优秀,而是自己不去做或做不到的事情,却用强权和血缘勒索要挟孩子:你必须给我做到。

3.

“打地基的人,不能着急。盖房子的人,莫忘拎砖。”

 

这是我泥瓦匠出身的父亲,常说的一句话。

 

在他看来,父母就是打地基的人,最重要的责任,就是要不慌不忙地把深坑挖好,把根基夯实,把石头打碎,把地基垒起。

 

这样,儿孙们就能在这基础之上,用砖头、钢筋和泥沙,盖上一层又一层的房子,建好一处又一处的家园。

 

“地基不打牢,就不要奢望百年楼房和千年家业。”父亲说,好的人家,不过是有一代人打好了地基,然后代代人不断努力。

 

我觉得这话,有很大的深意在的。

 

不管是做这世间的任何事情,还是传承一个家族的门风,都要脚踏实地打好地基,都不能跟风攀比,都不能急于求成,都不能推卸责任,都不能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

 

一个农民之家的孩子,与一个书香门第的孩子如何比较?

没法比较。

 

但一个农民的孩子,如果不从自己这代人去努力,去奋斗,去铺路,后代又怎么可能成为书香门第?

 

农民种好地,收满仓,行善举,儿子肯吃苦,读好书,走正路,孙子起点高,更努力,有所为,这个家就会有越来越多的有用之才和富裕之家。

 

这就是父亲说的:

为人父母者,打好地基;为人子女者,拎砖盖房;为人后代者,住上楼房;代代努力中,一代才会比一代强。

 

就像文章开头,我提到的那两对父子一样——

 

本质上,他们都是胜利者:老子们都足够优秀,搭建平台,儿子们心怀感念,不忘努力。

 

这,是父与子的秘密,是人类奋斗不止的动力。

这,更是打好地基、不奢望后人平地长出一幢楼的父辈们,和拎起砖头、不抱怨先人起点不够好的子孙们,共同书写的人间传奇。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