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
日月交辉 斗转星移
呼唤非遗之美
用心传承 静静守候
日前,我区公布了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骆秉章民间故事传说、
狮岭打铜技艺等5个项目
被列入我区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本期《走近非遗》又将介绍什么呢?
═走近 非遗═
旧时广州,铜器是大户人家必备的生活器皿,当时很多人喜欢这种传热快、耐用兼“保值”的铜碗、铜锅等铜器具,铜器是用铜或铜的合金为原料而制作的器皿。
铜制南瓜、竹子形状的茶壶
打铜是广州传统技艺之一,
其中以西关铜器一条街最为出名。
过去水壶、面盆、烟具、香炉、烛台等,
制作得精致美观,深受居民喜爱。
狮岭打铜技艺
花都区第四批非遗项目
参加南国书香节及狮岭盘古王诞辰,展示铜作品及铜壶的制作全阶段
他叫宋敏权,祖居花都狮岭,
13岁初中毕业就入行学习钳工。
二十多年的钳工工作,
宋敏权对金属的属性已非常熟悉,
这也为他日后的锻铜路奠定了基础。
宋敏权教授徒弟
2008年他拜入省级非遗打铜技艺人苏广伟门下。系统交流学习后,适应潮流专项打造一体成型,无焊接铜器,由最初日用品到工艺品、从焊接到一体成型,从校仿到设计,技艺慢慢成熟起来了。多年的工艺积淀使铜器更具观赏性、实用性和艺术性。
锤揲工艺
铜器的制作方法有很多种,
其中全手工打造的锤揲铜器更为世人所推崇。
锤揲工艺充分利用了质地柔软,延展性较强的金、銀、铜等金属的特色,使用锤将之锻打,使之延伸展开成片状,再按要求打造成所需器皿的形状和纹样,古代也称之为“打制”。
锻造茶壶的过程
宋敏权所打造的铜器纯手工一体化,无任何焊接痕迹。角度、力度、准确度的掌握,这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实践。
他说:
锻铜真的需要时间,不能急于求成,每天抡着铁锤锻打,一个铜器的制作少则十天八天,多则将近一个月。
千锤百炼
铜具有易延展的特殊质地,可以通过敲打制作出各种精美的器皿。铜器的制作过程其实并不复杂,但要求的手工技术难度相当高。
宋敏权根据锻铜需求打造锻铜所用的锤子、铁桩等工具,打造壶口、壶身、壶底所用的锤子、模桩,以及壶身纹路机理所用的錾子,大大小小、形状各异,圆弧形、长方体、类圆锥体、圆柱体的工具不下百种。
锻打是铜器的制作中的一项重要的工艺,铜器的凹凸部分与弧形是工匠利用木槌和铁锤不断敲打,按理想成型;不同的部位所要求锻打的力度也不同,按结构所需的厚度注意力度;同时要注意用力需均匀,用力过猛易将铜皮打透,用力过小铜皮不平整;手艺熟练的工匠一天也只能打出一件普通的铜制器皿。
一体成型紫铜茶壶,波浪型造型华丽、纹理深邃、凸凹有致、别具一格
以最高难度一体成型的铜茶壶为例,锻打的过程中要用力均匀,壶身从下到上的铜皮越来越薄,力度也应该越来越小,手艺熟练的工匠一天只能做出一个壶身的大致形状来,壶身的厚薄要求非常匀称,就像没有被砸过一样的均匀光滑。
铜器是铜锡合金,有较强的硬度
不像瓦当砖瓦、陶瓷及书画等易于破碎
而是便于长期使用或者收藏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
一代代铜匠们不仅用他们的双手,
延续着铜器工艺,
还用他们的信念,坚守着这份民间文化,
这也使得我们相信在他们祖祖辈辈的传承下,
古老手工锻铜技艺必将会焕发出青春的光彩。
美
古老的打铜技艺堪称民间瑰宝,
那叮叮当当的打铜声,
记录着它永远不会被遗忘,
总是在不经意间,
被人们想起,并对过去进行咀嚼和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