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对你的骨头了解吗?

1. 骨质 是构成骨的主体部分,分为两种,即骨密质和骨松质。骨密质致密坚硬,耐压性较大,由紧密排列成层的骨板构成,分布于骨的表面。骨松质呈海绵状,由骨小梁交织排列而成,位于骨的内部。骨小梁的排列与骨所承受的压力和张力的方向一致。

2. 骨膜 为一层纤维结缔组织膜,被覆于除关节面以外的骨的内、外表面。其中覆盖在骨外表面的骨外膜,分内、外两层。内层疏松,富含血管、神经、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外层较厚,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血管进入骨质,对骨起营养作用。衬于骨髓腔内面和骨松质腔隙内的骨膜称为骨内膜,为菲薄的结缔组织,也含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具有造骨和破骨的功能。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在幼年时非常活跃,直接参与骨的生长,使骨不断加粗,进入成年后转为静止状态。当发生骨折时,成骨细胞又可重新恢复其功能,参与骨的修复。因此,骨折时骨膜剥离太多或损伤过大,则会影响其愈合。

3. 骨髓 充满于长骨的髓腔和骨松质的间隙内,是人体最重要的造血器官,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胎儿和婴幼儿时期的骨髓都是红骨髓,呈红色,具有造血功能。黄骨髓见于5岁以后的长骨骨干中,并随年龄增长而增多,黄骨髓含大量的脂肪组织,失去造血活力。但黄骨髓内尚存有少量的幼稚血细胞,仍保持着造血潜能。当机体需要时,黄骨髓又可逐渐转化为红骨髓,恢复原有的造血功能。成年人红骨髓主要分布于长骨的两端、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如髂骨、胸骨和椎骨等处)的骨松质内,且终生保持造血功能。因此,临床上常在髂结节、髂后上棘和胸骨等处穿刺取样来检查骨髓象,协助诊断疾病。

4. 骨的血管、神经和淋巴管(1)血管:长骨主要是滋养动脉,常为1~2支,经骨干的滋养孔进入骨髓腔,分布于骨干密质的内层、骨髓和干髂端。此外,还有干髂端动脉,其分支与滋养动脉的分支相互吻合,共同为骨提供营养。上述各动脉均有静脉伴行。(2)神经:伴随滋养血管进入骨内,分布于哈佛管的血管周围间隙内,以内脏传出纤维为多,分布到血管壁。躯体传入纤维则多分布于骨膜。因骨膜对张力和撕扯的刺激较为敏感,故骨膜下脓肿和骨折时疼痛剧烈。

null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