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文明文字五”与“三星堆文字一”考釋

2019年1月26日,厦门寒江雪博物馆举行了以“上古文明”为主题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历史研究院古代史研究所教授、中国先秦史学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宫长为(李学勤博士后)与会作指导。会议特别安排了贵州民族大学王德埙教授30分钟的发言时间,宣读了他关于三星堆文字和良渚文明文字的研究成果。全场掌声雷动。会议主持人誉之为“精彩的演讲”;上海社科院许明教授发言热情赞扬这个2019年的文化大事件,是一项上古文明研究中的重大突破。他归纳了王德埙教授成果的要点如下:王德埙教授对良渚文明考古学文献中虞朝帝王召子(非凡子)为已故母亲(吉人妣)写的碑铭之解读,有力地证明:虞朝存在的实物文献证据发现了! 一, 良渚文明代表遗址为良渚遗址,距今5300-4500年左右。这个时间段远远超出了传统的4000年前的“夏朝”,只能是文献语焉不详的虞朝的时间段。二, 吉人妣是召子(非凡子)的母亲,夏帝召子(非凡子)就是后稷和姞人的儿子。后稷的帝王身份众所周知。三, 言以槱祭纳祥,也是帝王家的礼数。四, 虞朝存在畴祭和槱(取)祭。国之大事,唯祀与戎。槱(取)祭和畴祭的发现与论证,是虞朝国家存在的证据之一。 五, 5000年前的文献称:率领千人协力建设两座美丽的宫殿,有考古学的证据相映证:良渚文明出土的证据:良渚文明遗址中的莫角山遗址。作为古城的宫殿区,遗址呈长方形,东西长约670米,南北宽450米,面积30余万平方米。六, 良渚文明与三星堆文明相通,王德埙教授解读了三星堆文字中的:“天虞护佑碑文”。这里明确提出了虞朝的保护神:虎身人面的天虞,从而找到了虞朝得名的原因。七、铭文称:自黄帝古今五千年,是计算从始帝黄帝至非凡子时代已有五千年。这是历数帝王家事,决非普通贵族的碑铭。八、同样的“禹”字,证明了三星堆文明与红山文化相通。王德埙教授出示了红山文化的兽首虫身的带字陨铁神人像,说明在非凡子和黄帝之间,还有一位帝王“禹”。现在可以列出的虞朝帝王世系如下:黄帝、禹、帝喾、后稷、召子(非凡子)。随着大批上古文字的陆续解读,虞朝世系的情况将越来越清楚。九、虞朝是否为国家?文字是国家诞生的标志。国际学术界也公认文字与国家是同时出现的(《文明的记忆符号》中华书局2013年版页49)。因此,良渚文明文字等三区文字的发现,对于研究虞朝国家制度,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十、虞朝国家的性质。王德埙教授过去的论文,根据三星堆遗址出土的巨量的海贝、象牙,以及巴基斯坦哈拉帕遗址的作为古埃及贸易中转站的性质,判断虞朝为“夜郎商业军事集团的扩张”。今天,虞朝帝王碑铭“由北追下唯利多”,充分证明了说明当时商品经济比较发达,虞朝以商业贸易立国可以认定。出席会议的清华大学顾传超教授就中华文明一万年作了激情洋溢的发言。博物学家金夜明先生赋诗一首:“一棵胡杨,一个守望,两杯莫停?三生有幸。献给您,我的仰望,一闪一闪的从虞朝投射的光芒……贈给王德埙老师,诗和面授,又绿江南……金夜明”,现征得作者授权发布,以飨读者。

“良渚文明文字五”与“三星堆文字一”考釋

王德埙

内容提要

邱季端先生收藏的三星堆文明和良渚文明时期的玉器、石器,陶器, 以及早期青铜器,足以重写人类上古文明史。上海社科院许明教授将良渚文明文字照片发来,委托笔者研究。“良渚文明文字五”出现在墨玉的编鈡架上。这是虞朝帝王召子(非凡子)为已故母亲(吉人妣)写的纪念性碑铭,言以槱祭纳祥。“自黄帝古今五千(年)”,“良渚文明文字五”作为可信的历史文献,足以更新人们的旧观念:黄帝是近一万年前虞朝开篇的历史人物,他是长江游域的族群领导人。虞朝帝王按照禅让制相传,从远古黄帝至今(今:非凡子时代)已有五千年。这是有关虞朝历史记载的最为确切可信的文献记载。中华大帝国已有一万多年辉煌的历史!碑铭讲述捊儿木为虞主召子的良弼,言兄弟二人密切配合,改天换地。虞朝以商业贸易立国可以认定。研究发现甲骨文乃直接套用良渚文明文字而成,铁证如山。网上获得”三星堆文字一”照片,这篇契刻文告的标题是:天虞护佑。意思是虎身人面的天虞大神是虞朝的护国利器。《山海经》的记录在“三星堆文字一”这篇5000多年前的原典文献中得到了证实。“人面”符号象征越系民族,“虎身”符号象征巴系民族。“人面虎身”的内涵就是民族团结。红山文化陨铁人神叠加蝉虫身兽首有“禹”的古体,大禹属于蜀地远古的髦人。字形象人留着长长的头发,四处披散。大禹的图腾是蝉虫。该字出现在“三星堆文字一”中,是证三星堆文明、红山文化相通。研究发现,大禹是5000年前虞朝的人物,不是传统的说法是4000年前夏朝的始帝。铭文提到了禹的夫人(内子)和大禹手下任太嶽官职的脊梁柱臣“吕”。商周甲骨文部分沿袭了三星堆文字,完全沿袭了良渚文明文字。虞朝文字是商周甲骨文的直接前身。三星堆中期有祭祀活动。两篇铭文均未发现存在奴隶制的证据。“良渚文明文字五”与“三星堆文字一”证明中国有着近一万年辉煌的、高度发展的文明。文字是国家诞生的标志。因此,良渚文明文字等三区文字的发现对于研究中国上古国家的历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中国方块字的发展,在此之前曾经走过了数千年的历程,这些林林总总的太古文字符号,称为先三星堆文字字体,或者先虞朝文字字体。三星堆中期有祭祀活动。关于“标准文字”。

关键词:良渚文明文字 三星堆文字 虞朝 夏朝 黄帝 召子 吉人妣 禹 标准文字

一、震惊世界的太古文物和文字的大发现

2018年10月在福建,召开了“黑石号”沉船的亚洲论坛。会议的最后节目,是参观还未完全完工的一家艺术馆。会议主持人邱季端先生为满足代表们的好奇心,准备了史前文化的器物给代表们,包括来自上海的许明博士参观,邱季端先生收藏的三星堆文明和良渚文明时期的玉器、石器,陶器 以及早期青铜器,让代表们震惊得话都说不出来,人类上古文明要重写啊!是的 ,一定要重写!厦门“寒江雪博物馆”董事长邱季端先生独具慧眼,凭着一颗拳拳之心,为国家民族抢救至宝,居功至伟,当载入史册。下面这座青铜器造型是“寒江雪博物馆”中最具视觉冲击力的藏品。威武之师器宇轩昂,战马奔腾,驰骋天下。简直就是大中国国防部的标志:

null

(青铜器照片,寒江雪馆藏)  

null

(三星堆文明照片,许明摄影)

下面是三星堆马车车盖上的图案:

null

(三星堆文明照片,邱季端摄影) 

其中有双引擎飞行器和其他“现代化”的飞行器:

null

(三星堆文明照片,邱季端摄影)

“这些将来都是国家的!” 邱季端先生如是说。中国史前文明不是各自孤立发展起来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吸收融合发展起来的。就算不考虑双引擎飞行器的利用,人们对远古人类顽强的陆上马帮交通和远洋航海能力需要重新认识。不但三区文化相通,从福建等沿海地区悬棺葬传播到大西南来看,远古沿海文化也跟内地文化相通。这是我和邱季端先生的共识。良渚文明代表遗址为良渚遗址,距今5300-4500年左右。红山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是中国北方新石器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古文化遗存,距今五六千年左右。良渚文明文字、三星堆文字、红山文化文字统称为“三区文字”。三星堆文明和良渚文明是中国西南至沿海四至七千年前的文化。笔者已经找到了考古学的证据,证明三星堆文明与良诸文明、红山文化这三区文化相通。第一个证据就是后世出现的甲骨文,甲骨文能够贯通三星堆文明和良诸文化;第二个证据就是“禹”字和“天虞”;其他的证据见本文。良渚文明文字当然远远早于3000年前的甲骨文。甲骨学的艰难举世公认,解读良渚文明文字和三星堆文字的难度诚不言自明。2018年11月29日,承蒙上海社会科学院许明教授将良渚文明文字微信照片发给笔者,特别委托笔者进行研究。对于这样一个具有开创性的研究任务,我虽然手头研究任务繁重,仍然硬着头皮接了下来。朋友们纷纷给以鼓励,寄以厚望。因此,我希望自己的工作,能够映证大收藏家邱季端先生对亚洲早期历史①的重大贡献。这批“一眼真”“大开门”的国宝要是沦落到海外就完了!责任感使然,当夜无眠。新发现的良渚文明文字和三星堆文字比较多,其中,文字比较完整的有七份,兹依次分类编号。最完整的就是其中的“良渚文明文字五”和“三星堆文字一”。我的解读就从“良渚文明文字五”和“三星堆文字一”开始,其他五篇文告将陆续解读刊出。三区文字也有各自早、中、晚的发展阶段。在不同发展阶段的造字理据都有所不同。不一定都跟后世甲骨文的造字理据诸如形符、声符,以及六书观念一样。上古文字破解的艰难就在于此。“良渚文明文字五”和”三星堆文字一”多数都跟甲骨文有着或远或近的关系,成为解码的钥匙;有的查不到跟甲骨文的关系,那就只好依靠考古学的实物证据来解读,或者依靠笔者过去解读古琴文字乐谱、减字谱、金文和玉铭的经验来判断了。在此,笔者谨对古文字学,特别是甲骨学的前辈致以谢忱。古文字解读是一门严肃的科学。“一切都要经过证明!”要有论证过程才能服人。论证过程必须公开,不能也不允许保密。这是笔者信奉的宗旨。“良渚文明文字五”出现在墨玉的编鈡架上,就象一块黑板。左右上方各有一个北极星神的神徽②:

null

(1月26日拍摄) 

null

三星堆文字一”为玉版黄底细线契刻:  

null

(取自寒江雪博物馆官网)

“三星堆文字一”在“良渚文明文字五”之后解读。

二、”良渚文明文字五”解读

1、”良渚文明文字五”图片加工编码如下:

null

“良渚文明文字五”的文字为规整的七言句。但其中太古音的押韵问题存在难度,暂不能认定为诗篇。文章版块分为上下两部分。“良渚文明文字五”书写规范,粗细均匀无锋,结体和谐,排列整齐,显示了一种成熟的文字形态。当系4500年前的一位大书法家的作品。“良渚文明文字五”显示虞朝文字在此之前一定还有一个漫长的发展演变历程。2、释文大意这是虞朝帝王召子(非凡子)为已故母亲(吉人妣)写的碑铭,言以槱祭纳祥。“自黄帝古今五千(年)”,“良渚文明文字五”作为可信的历史文献,足以更新人们的旧观念:黄帝是近一万年前虞朝开篇的历史人物,他不是出于黄河流域,而是长江游域的族群领导人。虞朝帝王按照禅让制相传,从远古黄帝至今(今:距非凡子时代)已有五千年。这是有关虞朝历史记载的最为确切可信的文献记载。联系众所周知的古埃及王朝悠久的历史③,这个历史记录是可信的。下面是三星堆文明照片中出现的典型的古埃及人物形象:

null

(三星堆文明照片,许明摄影)

四川三星堆博物馆藏的 “太阳轮”,是开明族(天虞)太阳崇拜的标志。现在这个标志挂在了军人的背上,成为虞朝士兵的“身份证”:

null

(三星堆文明照片,许明摄影)

寒江雪博物馆庞大的士兵方阵群雕,就是一曲太阳王的颂歌。其考古学地位不亚于秦始皇兵马俑。夏王朝的始帝是谁?后文“三星堆文字一”证明不是禹。虞朝帝王召子(非凡子)上溯黄帝五千年;从虞朝帝王召子(非凡子)至今四千五百年,换言之,中华大帝国已有近一万年辉煌的历史!吉人就是姞人,乃后稷之元妃。也就是说,后稷和姞人就是这篇三星堆虞朝文章祭祀的对象。帝王召子(非凡子)就是后稷和姞人的儿子。传统文献的介绍,在地域方面可能有误。碑铭讲述捊儿木为虞主召子的良弼,言兄弟二人密切配合,改天换地。 碑铭讲“美庄园”与“汝墓成”的经过,许愿祭献神八百禾都只是小意思!虞朝重视祭,“多益”,可知农耕社会已经形成。盖甲骨文时代已经有 “寿”的关键性形符“老”,也就不可能以声符作“寿”字。良渚文明时期,力田耕治乃民生大事。 “畀昆同心山化绿”句,是虞主赞扬自家兄弟能够团结一心,绿化荒山。绿化荒山在这里虽然是比喻,但虞朝重视绿化则可以肯定。“疆(将)千人劦力率领千人协力或”,铭文特别强调团结协力的重要性。代表古代中国的“九州岛”概念最早在此文出现。铭文内容非常丰富,“美”作为形容词,是中国美学史上的重要发现!5000年前,中国人文明的审美观已经建立起来了,早就超越了羊大为美、味甘为美的原始阶段。“百姓讴二美庄园”,贵族百姓歌颂这两座美丽的庄园。“二美庄园”就是两座雄伟的宫殿 。“良渚文明文字五”这篇文告说明当时商品经济比较发达。我们过去的论文,称“夜郎商业军事集团的扩张”的说法④,现在得到了证实。虞朝之所以横跨大西南、东南亚、南亚、北非,就是为了追逐商业利益“唯利多”,联系三星堆遗址出土的巨量的海贝、象牙,虞朝以商业贸易立国可以认定。研究发现甲骨文乃直接套用良渚文明文字而成,铁证如山。良渚文明文字的语言直捷明快,一如今日西南方言之风格。良渚文明文字属于广义的先甲骨文字体。狭义的先甲骨文字体是指良渚文明文字以前的字体,即先良渚文明文字字体。小结:商周甲骨文完全沿袭了良渚文明文字,也就是虞朝文字。虞朝文字是商周甲骨文的直接前身。中国方块字的发展,在此之前曾经走过了数千年的历程,这些林林总总的太古文字符号,称为先良渚文明文字字体,或者先虞朝文字字体。

3、释文

捊儿木从非凡子(相当于“天子”),

畀昆同心山化绿

自黄帝古今五千(年)

九州邑二26妆叿

东炯先行成射好

召子好葡多获益

名44京年多益

攻今54、55

57叩大丰三千日

女(汝)莫(墓)成出尸人少

疆(将)千人劦力或

水回还月初妆

百姓讴二美庄园

由北追下唯利多

名需管师冬(终)有成

吉人妣109取(槱)内(纳)羊(祥)

六114丘116、117益享

120、121、123神八百禾少

4、考证与分析

编码1为“捊”,《说文》:“捊,引取也。从手孚声。抱,捊或从包。步侯切〖注〗臣铉等曰:今作薄报切。又,以为褱袌字,非是。”编码2为“儿”, 甲骨文前七.一六.二等五个“儿”字形状与之完全相同。《说文》:“儿,仁人也。古文奇字人也。象形。孔子曰:“在人下,故诘屈。”凡儿之属皆从儿。如邻切(儿 ér)孺子也。从儿,象小儿头囟未合。汝移切。”王筠:“女曰婴,男曰儿。”从许说,读为:儿 ér编码3为“木”。编码4为“从”,甲骨文之模仿参考京津一三七二;金文《遽从角》极为类似;编码4之下部结构为“足”。《说文》:“从,相听也。从二人。凡从之属皆从从。疾容切随行也。从辵从,从亦声。慈用切。”编码5为“非”。责难;否定词“不”。编码6为古“凡”字。《说文》:“凡最括也。从二,二,偶也。从ĎĎ,古文及。浮切〖注〗《说文》今、市从古文及,作乛。文六 重二。”王文耀怀疑“凡”“同”二字在古代有联系。编码7为“子”,《说文》:“子十一月,阳气动,万物滋,人以为偁。象形。凡子之属皆从子。㜽,古文子从巛,象髪也。 ,籒文子,囟有髪,臂胫在几上也。卽里切〖注〗李阳冰曰:子在襁緥中,足并也。注: 、ᐫ,古文。”非凡子:所谓“人中龙”也,后世称为“天子”。指虞朝贵族(夏帝)召子;其侍臣名叫“捊儿木”。编码8为“畀”,《说文》:“畀,相付与之。约在阁上也。从丌甶声。必至切。”编码9为“昆”,《说文》:“昆,同也。从日从比。古浑切。注:徐锴曰:“日日比之,是同也。”《广韵.魂韵》:“昆,兄也。”《诗.王风》:“终远兄弟,谓他人昆。”毛传:“昆,兄也。”汉代有“分禄畀昆弟”之说:“既仕,分禄畀昆弟,周诸故旧。有故人子贫甚,嘱门生为谋生业,事为人所讦.”(《清史稿,陈仪》)。因此,“畀昆”关系就是兄弟关系。捊儿木与非凡子即为“畀昆” 的兄弟关系。编码10为“同”。《说文》:“同合会也。从Լ从口。徒红切〖注〗臣铉等曰:同,爵名也。《周书》曰:“太保受同哜,故从口。”史籀亦从口。李阳冰云:“从口。”非是编码11为“心”,甲骨文三五〇一以之为基础,稍微有变化。《说文》:“心,人心,土藏,在身之中。象形。博士说以为火藏。凡心之属皆从心。息林切。”编码12为“山”。编码13为“化”。《说文》:“化教行也。从从人,亦声。呼跨切文四 重一。”编码14为“绿”,甲骨文河八〇〇与之完全相同,二期文八〇〇与之相似。《说文》:“绿,丝帛呈青黄色。从“纟”,从“彔”( 声符)。”畀昆同心山化绿:虞朝成语。意为兄弟同心同德,荒山也可以化为绿宝石,比喻改天换地。虞主赞扬自家兄弟(捊儿木与非凡子即为“畀昆”关系)能够团结一心,绿化荒山。绿化荒山在这里虽然是比喻,但虞朝重视绿化则可以肯定。这是一个高度文明的社会,是国人怅然失落的五千年的辉煌。捊儿木为虞主召子的良弼。编码15为“自”,甲骨文铁五十.二、拾一.二等套用编码15,字形同样。训为“从”或者“由”。《说文》:“自,鼻也。象鼻形。凡自之属皆从自。棹,古文自。疾二切。”编码16为“黄”字,甲骨学界董作宾、日本岛邦男等将同样字形的甲骨文判为“黄”字。《说文》:“黄,地之色也。从田从炗,炗亦声。炗,古文光。凡黄之属皆从黄。,古文黄。乎光切。”编码17为“帝”,甲骨文铁二.一、下九.六与之相同。《说文》:“帝谛也。王天下之号也。从丄朿声。₇,古文帝。古文诸丄字皆从一,篆文皆从二。Ğ,古文上字。示辰龙童音章皆从古文丄。都计切》。”黄帝考:“黄帝”出现在12000年前的良渚文明文字上,非比寻常。这个“黄帝”是“自黄帝古今五千年”,也就是说,这个“黄帝”距今已经有近一万年了!这跟中国传统的“黄帝五千年”大相径庭。在中国历史上,“黄帝”从来就是一个传说中的人物,中国文化中的大部分创造发明,几乎都跟“黄帝”有关系。“良渚文明文字五”作为可信的历史文献,足以更新人们的旧观念:黄帝是近一万年前的历史人物,他不是出于黄河流域,而是长江流域的族群领导人。编码18为“”,古,字从口从中,甲骨文“古”字:甲反二〇四一、甲一八三九等,与之完全相同。《说文》:“古,故也。从十、口。识前言者也。凡古之属皆从古。֠,古文古。公户切〖注〗臣铉等曰:十口所传是前言也。〖注〗ᇣ,古文古。”编码19为“今”,甲骨文三期甲二五一一与之完全相同。《说文》:“今,是时也。从亼从乁。乁,古文及。居音切。”编码20为“五”。编码21为“千”。《说文》:“千十百也。从十从人。此先切。”自黄帝古今五千:此句言虞朝帝王相传,从远古黄帝至今(今:距非凡子时代)已有五千年。这是有关虞朝历史记载的最确切可信的文献记载。联系众所周知的古埃及王朝悠久的历史,这个历史记录是可信的。因此,大禹并非夏王朝的始帝,而只是虞王朝其中的一位君主。编码22疑为“九”,盖甲骨文四期前三.一 二.七字形状与之类似。《说文》:“九,阳之变也。象其屈曲究尽之形。凡九之属皆从九。举有切。”编码23为“州”。《说文》:“州水中可居曰州,周遶其,从重川。昔尧遭洪水,民居水中高土,或曰九州岛。《诗》曰:“在河之州。”一曰州,畴也。各畴其土而生之。ē,古文州。职流切〖注〗臣铉等曰:今别作洲,非是。〖注〗Õ、ۏ、㧓,古文州。文十 重三。”九州岛(邑):又名神州、十二州,是中国汉族先民在先秦时期典籍《尚书·禹贡》中所记载的地域区划。自战国以来九州岛即成为古代中国的代称,至晋朝起成为汉族地区的代称。传夏禹铸造九鼎,象征九州岛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汉民族自古就将汉族原居地划分为九个区域,即所谓的“九州岛”。根据《尚书·禹贡》的记载,九州岛顺序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和雍州。而在周代时徐梁二州分别被并入青州与雍州,故而没有徐州和梁州。良渚文明文字“九州”概念的发现,映证了《尚书·禹贡》关于虞朝国土分区的记载。编码24、58为“叩”。有敲击;敲打、磕;碰;顿、问;询问、通“扣”,拉住;牵住等意思。类似甲骨文。一说为““邑”,可从。编码25为“二”。《说文》:“二,地之数也。从偶一。凡二之属皆从二。弍,古文。而至切。”编码27为“妆”,《说文》:“妆饰也。从女,床省声。侧羊切。”编码28为“叿”,音hong。《康熙字典》:“叿《广韵》呼东切《集韵》呼公切,$音烘。《玉篇》呵也。又《广韵》叿叿,市人声也。《集韵》一曰哤语。或作哄。又《集韵》胡公切,音洪。大声也。本作䪦。或作降。哤字原从口从厖作。编码28又疑为“”,甲骨文继续三.一〇.二,一说即邛。比较以上两种可能,判“叿”为正解。通“红”。“妆红”乃“红妆”之倒置。由此复疑为太古音之押韵所致。暂不能认定。编码29为“东”。编码30为“炯”之古体,少一个“口”符,《说文》:“炯光也。从火冋声。古迥切。”编码31为“先”,《说文》:“先前进也。从儿从之。凡先之属皆从先。稣前切。注:臣铉等曰:之人上,是先也。”编码32为“行”,甲骨文后下二.十二与编码32相同。《说文》:“行人之步趋也。从彳从亍。凡行之属皆从行。户庚切。”编码33为“成”,《说文》:“成就也。从戊丁声。,古文成从午。氏征切。注:徐锴曰:“戊中宫成于中也。”文二 重一。”编码34为“”,“射”的同字异构体,音亦同。“射”为引弓射矢,如大篆;“”为手持弓射矢,意思完全相同。《说文》:“䠶,弓弩发于身而中于远也。从矢从身。射,篆文从寸。寸,法度也。亦手也。食夜切。”编码35为“好”,《说文》:“好,美也。从女子。呼皓切〖注〗徐锴曰:“子者,男子之美偁。会意。”甲骨文为,如一期天八八、一期卜一八一等。后起的甲骨文“子”与之同,均为方块的头“方脑壳”。这是甲骨文直接沿袭良渚文明文字的证据之一。诸如此类上方结构中的“口”符,在金文中为圆圈,在良渚文明文字中和甲骨文中则一般均为方形结构。这是太古方块字的特征之一。释文:东炯先行成射好编码36为“召”。甲骨文粹一一二七与之类似。《说文》:“召,禝也。从口刀声。直少切。”编码37为“子”。召子:“召”为王子之姓,“召子”即为“非凡子”之名。今傣族仍然有召姓。编码38为“好”,古文字结构左右无论。编码39为“葡”,甲骨文铁二.四、余二.一与编码39一样。《说文》:“葡,具也。”王延林认为葡为盛矢之具,引申义为具备。编码40为“多”,《说文》:“多重也。从重夕。夕者,相绎也,故为多。重夕为多,重日为叠。凡多之属皆从多。ᖇ,古文多。得何切。”编码41为“只”,字形同甲骨文甲九〇。《说文》:“只,鸟一枚也。从又持隹。持一隹曰只,二隹曰双。之石切。”此处用作“获”,会意为擒获,引申义为“获得”,音huo。 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卷五论甲骨文:“用只为后世之获字。”编码42为“益”字。《说文》:“益饶也。从水皿。皿,益之意也。伊昔切。”编码43为“名”,《说文》:“名,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見,故以口自名。武并切。”编码45为“京”,《说文》:“京人所为绝高丘也。从高省,丨 象高形。凡京之属皆从京。举卿切。”编码46为“年”,《说文》:“秊,谷孰也。从禾千声。《春秋传》曰:‘大有秊’。奴颠切”编码48为“益”字。《说文》:“益饶也。从水皿。皿,益之意也。伊昔切。”编码49为“畴”,甲骨文的“畴”见前一.八.五、前七.三八.二、林一.八.七等与编码49完全同。《说文》:“畴,耕治之田也。从田,象耕屈之形。ì或省。直由切。” 盖甲骨文时代已经有 “寿”的关键性形符“老”,也就不可能以声符作“寿”字。良渚文明时期,力田耕治乃民生大事。编码50为“攻”,甲骨文甲编三一七一与之同。《说文》:“攻,击也。从攴工声。古洪切。”编码53为“今”。编码59为“大”。编码60为“丰”,参考甲骨文一期菁五、一期前一.二八.五、一期乙八六九六可以确定。《说文》:“丰,豆之丰满者也。从豆,象形。一曰《乡饮酒》有丰侯者。凡丰之属皆从丰。篮,古文丰。敷戎切。”编码61为“三”,《说文》:“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凡三之属皆从三。弎,古文三从弋。稣甘切文一 重一。”编码61、62“三千”;武丁卜辞有:“登人三千”(前七.二四.二)。编码63为“日”,《说文》:“日实也。太阳之精不亏。”叩大丰三千日:疑为占卜求得大丰收三千日。编码64为“女”,女人。意为“汝”。《说文》:“女妇人也。象形。王育说。凡女之属皆从女。尼吕切〖注〗ਰ,古文。”许学成果证明还有比编码64更老的古文字ਰ,这说明在良渚文明文字之前,还有更为古老的方块字体系存在,我们称为“先良渚文明文字字体”。编码65为“莫”,傍晚;通“墓”;否定词。《说文》:“莫日且冥也。从日在茻中。莫故切。又,慕各切〖注〗殅、䒬、汴,古文。” 还有比编码65更老的古文字殅、䒬、汴,ਰ,这说明在良渚文明文字之前,还有更为古老的方块字体系存在。编码66为“成”。女莫成:汝墓成。你的墓地建成。编码67为“出”,甲骨文铁十三、金文《拍敦盖》与之类似。《说文》:“出,进也。象艹木益滋,上出达也。凡出之属皆从出。尺律切。”编码68为“歺”,尸骨。《说文》:“歺,۱骨之残也。从半冎。凡歺之属皆从歺。读若櫱岸之櫱。ᰮ,古文歺。五割切〖注〗徐锴曰:“冎,剔肉置骨也。歺,残骨也。故从半冎。”臣铉等曰:义不应有中一。秦刻石文有之。〖注〗㦵。编码69、73、107为“人”,甲骨文一期铁四三一、铁二五八.一与之相同。《说文》:“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此籒文。象臂胫之形。凡人之属皆从人。如邻切〖注〗Խ,《集韵》人古作。”编码70、126为“少”,甲骨文拾七.十五、甲二九.四等全同于编码70。《说文》:“少,不多也。从小丿声。书沼切。”王延林认为其“从小丿声”失据,可从。编码71左边符号为“弓”,右边字符则比田为“疆”。甲骨文后四.七、后二.四七竟然与之完全相同,这是甲骨文直接套用良渚文明文字的铁证。“疆”通“将”,率领。编码74为“劦”,甲骨文拾三.十、前四.三一.三与之相同。《说文》:“劦,同力也。从三力。《山海经》曰:“惟号之山,其风若劦。”凡劦之属皆从劦。胡颊切。”编码75为“力”,《说文》:“力,筋也。象人筋之形。治功曰力,能圉大灾。凡力之属皆从力。林直切〖注〗࠲,古文。”编码76为“或”,甲骨文字形与之相同的有前二.六.五、戬三三.拾三。《说文》:“或,邦也。从囗从戈,以守一。一,地也。域,或又从土。于逼切〖注〗臣铉等曰:今俗作胡国切。以为疑或不定之意。臣铉等曰:今无复或音。”编码77为“”,音huo,《龙龛手鉴》:“,俗字,正作字。音yu,《字汇》:“,豆也。”《说文》“豆古食肉器也。从口,象形。凡豆之属皆从豆。,古文豆。徒候切〖注〗,亦古文豆。” ,望文生义,疑为石头城。疆(将)千人劦力或:率领千人协力(建设)国都,即美庄园。据报道:良渚文明遗址中的莫角山遗址。作为古城的宫殿区,遗址呈长方形,东西长约670米,南北宽450米,面积30余万平方米,最高处1.2米,土层厚达10.2米。上面有3个土墩,西北为小莫角山,东西100米,南北60米,相对高度约5米;东北大莫角山,东西180米,南北110米,相对高度约6米;西南的乌龟山形若龟背,东西80米,南北60米,相对高度约8米。作为一个人工台地,莫角山宫殿区工程量不亚于埃及的大金字塔。编码78隶定为“”。编码79为“水”之古体,甲骨文三期甲二四九一竟然与之完全相同,一期合集一〇一六一也是采用双曲线中间三点来表示“水”,这些是甲骨文直接套用良渚文明文字的又一铁证。编码78、79“水”,何水?地望不明。编码80为“回”,甲骨文甲3339与之完全相同。《说文》:“回,转也。从囗,中象回转形。回,古文。户恢切。”编码81为“还”,《说文》:“还,复也。从辵瞏声。户关切。”水回还:指河水曲折蜿蜒的样子。编码82为“月”,《说文》:“月阙也。大阴之精。象形。凡月之属皆从月。鱼厥切。”编码83为“初”之古体,甲骨文四期京四九〇一等“初”已经跟晚起的金文差不多了。《说文》:“初,始也。从刀从衣。裁衣之始也。楚居切。”编码84为“妆”,《说文》:“妆饰也。从女,床省声。侧羊切。”编码85为“百”。编码86为“姓”,字形与《诅楚文》同字一样。《说文》:“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从女从生,生亦声。《春秋传》曰:“天子因生以赐姓。”息正切〖注〗䯧、䯣,古文姓。”5000年前的这个“姓”字值得重视,中国已经进入到“姓所以别婚姻”的文明时代。百姓:虞朝各支脉贵族的合称。跟战国时代的平民意义不同。编码87为“区”, 这里读音为 ōu ,《集韵》《韵会》《正韵》并乌侯切,音瓯。量名。四豆为区。《左传·昭三年》:豆区釜钟。通“讴”,歌颂。《说文》:“讴,齐歌也。从言区声。乌侯切。”编码89为“美”,甲骨文乙五三二七与之相同。《说文》:“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美与善同意。无鄙切〖注〗臣铉等曰:羊大则美,故从大。”编码90为标准的“妆”,通“庄”。美妆:编码91为“员”,甲骨文中大一〇七、䄌一.三一无与编码91字形相同。《说文》:“员,物数也。从贝囗声。凡员之属皆从员。,籒文从鼎。王权切〖注〗徐锴曰:“古以贝为货,故数之。” “员”的本义为方圆的“圆”(高鸿缙)这里借用为“园”。美庄园:美丽的庄园。作为形容词的“美”,这是中国美学史上的重要发现!5000年前,中国人文明的审美观已经建立起来了,早就超越了味甘为美的原始阶段。美庄园即或。百姓讴二美庄园:贵族百姓纵情讴歌这两座美丽的庄园,在不少人还处于半穴居的时代,人们不得不为它的宏伟壮丽而惊叹,犹如今日之见子弹头高铁一样,于是就纵情讴歌自己的创造能力和建筑能力。5000年前的“庄园”,也就是宫殿。编码92为“甾”,即“由”(王延林)或“西”(唐兰)。甲骨文甲三六九〇与之相同。《说文》:“甾,东楚名缶曰甾。象形。凡甾之属皆从甾。پ,古文。侧词切。”编码93为“北”。编码94为“追”,甲骨文铁九七四、前五.二六.七、后下四十.七全同于编码94《说文》:“追,也。从辵¤声。陟隹切。”编码95上长下短为“下”。编码96为“唯”,《说文》:“唯,诺也。从口隹声。以水切。”编码97为“利”,《说文》:“利,铦也。从刀。和然后利,从和省。《易》曰:“利者,义之和也。”坤,古文利。力至切。”唯利多:由北追逐利益往下方走。说明当时商品经济比较发达。我们过去的论文,称“夜郎商业军事集团”的说法,现在得到了证实。编码99为“名”,甲骨文一期乙七四二二与之完全相同。《说文》:“名,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武并切。”编码100为“需”,《说文》:“需,铣也。遇雨不进,止铣也。从雨而声。《易》曰:“云上于天,需。”相俞切〖注〗臣铉等案:李阳冰据《易》“云上于天”云:“当从天”。然诸本及前作所书皆从而,无有从天者。〖注〗邉,古文。”编码101下面的结构如土埙之吹管,姑隶定为“管”,《说文》:“管,如篪,六孔。十二月之音。物开地牙,故谓之管。从竹官声。管,古者玉管以玉。舜之时,西王母来献其白管。前零陵文学姓奚,于伶道舜祠下得笙玉管。夫以玉作音,故神人以和,凤皇来仪也。从玉官声。古满切。”编码102为“师”,《说文》:“师,二千五百人为师。从帀从¤¤,四帀,众意也。,古文师。疎夷切〖注〗ീ、ₖ、釱,亦古文师。文二 重一。”甲骨文从从¤,这是甲骨文跟良渚文明文字的不同点。编码103为“冬”,结束:长久。甲骨文一期续五.三.三与之相同。这里释为“终”。编码104为“有”,《说文》:“有,不宜有也。《春秋传》曰:“日月有食之。”从月又声。凡有之属皆从有。云九切。”许说想当然。考甲骨文之“有”,乃完全沿袭编码104,如菁五.一、粹一八七,象一个特别大的有柄容器,应有尽有。故其本义为“持有”。冬(终)有成:终于有所成就。编码106为“吉”,甲骨文一期合一一八、一期合四六五与之基本相同。《说文》:“吉,善也。从士口。居质切。”编码108为“妣”,《说文》:“妣殁母也。从女比声。ᚧ,籒文妣省。卑履切。”吉人妣:夏帝召子(非凡子)已故的母亲。《书.泰誓中》:“吉人为善,唯日不足。”《诗.大雅.卷阿》:“蔼蔼王多吉人。”《左传.宣公三年》:“石癸曰:‘吾闻姬姞耦,其子孙必蕃。姞,吉人也,后稷之元妃也。’”因此,吉人就是姞人,乃后稷之元妃。也就是说,后稷和姞人就是这篇三星堆虞朝文章祭祀的对象。夏帝召子(非凡子)就是后稷和姞人的儿子。这里有个新情况,周人的始祖竟然从中原来到长江下游来发展。本文基本上认为是后人张冠李戴,将长江流域的事情误作黄河流域了。编码110为“取”,《说文》:“取,捕取也。从又从耳。《周禮》:“獲者取左耳。”《司馬法》曰:“載獻聝。”聝者,耳也。七庾切。”甲骨文粹一二八三“取羊”与编码110相同。盖“取”为祭名,即焣。而焣于槱相通。《说文》:“槱,積木燎之也。木各本作火。今依玉篇,五經文字正。”现在我们明确地知道,虞朝人祭祀母亲的槱祭,就是積木燎之。编码111为“内”,《说文》:“内,入也。从口,自外而入也。奴对切。”入、内二字转注,古文通用(罗振玉)。入;后作国名“芮”。本文这里通“纳”。编码112为“羊”,甲骨文拾一.三近似,金文《羊卣》、《羊爵》之同字铭文则相同。《说文》:“羊,祥也。从e,象头角足尾之形。孔子曰:“牛羊之字以形举也。”凡羊之属皆从羊。与章切。”内羊:即纳祥。取内羊:即以槱祭纳祥。编码113为“六”,甲骨文一期前七.三九.一、二期粹一三七与之相同。《说文》:“六,《易》之数,阴变于六,正于八。从入从八。凡六之属皆从六。力竹切文一。”编码115为“丘”,甲骨文前六.三五.五与之相同,故隶定为“并”。《说文》:“丘,土之高也,非人所爲也。从北从一。一,地也,人居在丘南,故从北。中邦之居,在崐崘東南。一曰四方高,中央下爲丘。象形。凡丘之屬皆从丘。今隷變作丘。,古文从土。去鳩切。”编码118为“益”字。编码119为“享”,《康熙字典》:“享〔古文〕Š《唐韵》《集韵》《韵会》《正韵》$许两切,音响。献也,祭也,歆也。编码122为“申(神)”,《说文》:“申神也。七月,阴气成,体自申束。从臼,自持也。吏臣餔时听事,申旦政也。凡申之属皆从申。,古文申。⑚,籒文申。失人切〖注〗“吏臣”:《段注》作“吏以”。䰶、୙,古文申。” 申神当为古今字关系”。编码123为“八”。编码124为“百”,《说文》:“百,十十也。从一白。数,十百为一贯。相章也。棻,古文百从自。博陌切文七 重二。”编码125为“禾”。编码126为“少”。神八百禾少:即许诺益神八百禾都少了,类似于今“小意思!

三、”三星堆文字一”解读

“三星堆文字一”圖片加工編碼如下:

null

1、”良渚文明文字五”和“三星堆文字一”之比较 笔者认为,三区文字也有各自早、中、晚的发展阶段。良渚文明文字五”大多数文字靠近甲骨文时代,“三星堆文字一”则比较地远离甲骨文时代,其字形更加古老难辨。因此,姑且判断”良渚文明文字五”稍微晚出,时间在四、五千年以前。属于远古时期。”三星堆文字一”早于”良渚文明文字五”问世,属于远古时期。“三星堆文字一”大大地早于“良渚文明文字五”问世,属于虞朝中期偏早的发展阶段,时间大概在五、六千年之间,跟红山文化一样,属于上古时期。跟红山文化一样,属于上古时期。三星堆文字之前还有更早期的文字,那些文字识读困难,我们已在其他古文字论文中公布,属于太古时期。 “三星堆文字一”之“口”一律作三角形,甲骨文、金文之“口”则一般作方形,体现了中国方块字的时代差别。 “三星堆文字一”中能够向下沟通甲骨文时代和金文时代的文字有编码1的 “吴”;以及编码17、62、116等,不多。 “三星堆文字一”中能够横向沟通红山文化的文字有编码91的“禹”。红山文化陨铁人神叠加蝉虫身兽首有“禹”的古体,该字出现在“ 三星堆文字一”中,即编码91。是证三星堆文明等三区文化相通。漫长的虞朝时达近万年。兽身人面的“虞”,是虞朝的形象标志。红山文化区域不过是虞朝的一部分罢了。借用考古学中“标准器”的概念,在古文字学中,我们称这样的具有前后左右沟通功能的文字称为“标准文字”。编码91贯通红山文化和三星堆文明,就是标准文字。在上古三区文字研究中,甲骨文具有明显的断代功能,本铭中的编码1、17、115一有沟通功能,二有助于断代。因此,甲骨文属于标准文字。

2、释文

天虞护佑弘五举8赐10似句13-14师兗不18币21犬23丙25天吴28孙30丙石33-36四38王40-42各44-46侣化以马昔52旨句55、齿57告60象各旨化大66、67虎身人面72奔星75-78俎其帋亡83龙虎87、88象月禹内子出97、98大100吕十103兗以日108-111面目114以佳。(说明:由于获得”三星堆文字一”的照片只有一周多的时间,这部分尚未完成)

3、“三星堆文字一”解读

编码1为“天”,甲骨文拾.十八、前二.三.七与之相同。编码2为“吴”,与甲骨文前四.二九.四基本相同,只是将“口”下置,这在古代文字中比较常见。天吴,据山海经中记载,是一个八首八面八足八尾,拥有虎身的神仙(《山海经》曰:天吴,八首八面,虎身,八足八尾,系青黄色,吐云雾,司水。)。概括起来,就是虎身人面。太古的这个神话,影响后世。后世因此将“吴”作为一种官职,先秦文献通作虞,掌管山林渔业,有时也为国君重臣。天吴就是越系民族的吴人的领袖。天吴族与崇虎的巴人形成交换婚姻以后,就称为“天虞”了。“虞”字就由“虎”和“吴”构成。所以,天虞是后起义。天吴就是天虞。天虞,《山海经·大荒西经》:有人反臂,名叫天虞。郭璞注:即尸虞也。因此,天虞同样以虎身人面为其重要特征。天虞又叫“开明兽”。《山海经 大荒西经》:“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之。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此山万物尽有。” 天虞和“开明兽”都以人面虎身为特征。“人面”象征越系民族,“虎身”象征巴系民族。“人面虎身”的内涵就是民族团结。编码3为“扈”,字形从户,从巴。巴人尚虎,这里的虎形释为“巴”。扈有扈从、侍从义。引申为“护”,古代用同“护”。陆龟蒙《早春》诗云:“愁杀扈芳人”。编码4为“右”,有装饰性笔划。通“佑”。因此,这篇118字的契刻文告的标题是:天虞护佑。意思是虎身人面的天虞大神或曰“开明大神”是虞朝的护国利器。天虞大神在中国:

null

null

论文参《青铜时代的物证⑤》

天虞大神在古埃及。埃及的兽身人面像最早出现于埃及第四王朝时代。第四王朝的第四位法老哈夫拉(Khafre前2558-2532)在吉萨建立了世界第二大金字塔和兽身人面像所谓狮身人面像实际上是虎身人面像,或模糊而言之曰:兽身人面像;其实就是中国历史上的开明兽或者叫“天虞”:

null

论文参考《古埃及(虞朝)问题初探③

天虞又叫“开明兽”,在古埃及则被称为“兽身人面像”。是一而三,三而一的关系。编码5为“弘”,甲骨文铁一五九.一等与之类似。《说文》:“弘,弓聲也。从弓厶聲。厶,古文肱字。胡肱切。”编码6为“五”,《说文》:“五,五行也。从二,陰陽在天地閒交午也。凡五之屬皆从五。,古文五省。疑古切〖注〗臣鉉等曰:二,天天地也。〖注〗ġ,古文。文一 重一。”编码7为“举”,《说文》:“擧,對舉也。从手與聲。居許切。”案:“举”的同字异构甚多(详王德埙《举周天子宫灯研究》),此为本字。编码9为“易”,甲骨文前七.四.一与之相同。一般用作赐。《说文》:“賜,予也。从貝易聲。斯義切。”编码11为“似”,《爾雅·釋草》:“綸似綸,組似組,東海有之。帛似帛,布似布,華山有之。”疏:以其所似,名其草也。又嗣也。《詩·周頌》:“以似以續。”《说文》人部的字形与之相同。《伯康簋》的金文“似”与之相同,唯立人旁口朝上。编码12判为“句”,甲骨文前八.四八为其异体字。《说文》:“句,曲也。从口丩聲。凡句之屬皆从句。古矦切。又,九遇切。”编码15为“”,甲骨文前一.九.七等字与之相同。孙海波认为为“阜”,阜有军旅所把守。故有师义。因此,虞朝应该有军队。编码16为“㕣”,音yan,州名,后作“兗”《古今韵会举要》:“兗,本作㕣。” 我国古代九州之一,参““良渚文明文字五””之编码23的介绍。兗州地望有多说。编码17为“不”,《说文》:“不,鳥飛上翔不下來也。从一,一猶天也。象形。凡不之屬皆从不。方久切。”郑玄注《诗.常隸》,认为“不”为“柎”,是。柎:读作fū,义:1. 花萼。2. 钟鼓架的足,亦泛指器物的足。3. 木筏。4. 斗上横木。读作fǔ,义:1. 弓把中部。2. 弓把两侧贴附的骨片。3. 凭靠。读作fù ,义:涂,涂抹。“不”后借用为否定副词“不”,金文亦有用作“丕”者。兹统计各种解读的可能以备用。编码19为“”,音jiao,《改倂四声篇海》解释为“目重皮”。当系重叠分层的双眼皮。编码20为“币”,甲骨文掇一.四三六与蔡大师鼎的金文与之相同。《说文》:“幣,帛也。从巾敝聲。毗祭切。”编码22为“犬”,甲骨文前七.一.二与之相似。《说文》:“犬,狗之有縣蹏者也。象形。孔子曰:“視犬之字如畫狗也。”凡犬之屬皆从犬。苦泫切。”编码24=编码31为“丙”,甲骨文铁七七.一等,有五字类似。《说文》:“丙位南方,萬物成,炳然。陰气初起,陽气將虧。从一入冂。一者,陽也。丙承乙,象人肩。凡丙之屬皆从丙。兵永切〖注〗徐鍇曰:“陽功成,入於冂。冂,門也,天地陰陽之門也。文一。”编码26为“天”的异体字,甲骨文前二.二十.四与之相同。编码27为“吴”,与甲骨文前四.二九.四相同。编码29隶定为“”,同“孙”。《字彙.子部》:“,古文孙字。”编码32为“石”,甲骨文铁一〇四.三等五字之“厂”部首方向相同.唯多封角线;金文《郑子石鼎》之“厂”部首与“石”相同。《说文》:“石,山石也。在厂之下;口,象形。凡石之屬皆从石。常隻切〖注〗吘,古文。”编码35为“文”,甲骨文铁四.三八.二与之相同。《说文》:“文,錯畫也。象交文。凡文之屬皆从文。無分切。”编码37为“四”,参考汗简。《说文》:“四,陰也。象四分之形。凡四之屬皆从四。,古文四。亖,籒文四。息利切文一 重二。”编码39为“王”,甲骨文丙三一.三二.三三“王立”;甲骨文“王亥”合文的上部与之相同:掇一之四四五。《说文》:“王,天下所歸往也。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畫而連其中謂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參通之者王也。”孔子曰:“一貫三爲王。”凡王之屬皆从王。ٻ,古文王。李陽冰曰:“中畫近上。王者,則天之義。”雨方切。”编码43=编码63为“各”,甲骨文拾三.十七等字与之相同。《说文》:“各,異辭也。从口夊。夊者,有行而止之,不相聽也。古洛切。”古代用作“格”等义。编码47为“侣”,《说文》:“侶,徒侶也。从人呂聲。力舉切。”编码48为“㐶”,“化”的异体字《说文》:“化,敎行也。”这个字的解读,让我们知道虞朝已经有教育制度了。编码49为“以”,甲骨文拾一.十一、前五.二七.一等与之相同。唯编码49多两笔美饰。甲骨文、金文作用,作已。编码50为“马”,甲骨文拾六.五、菁三.一、林一.二三.二十等与之类似。《说文》:“馬,怒也。武也。象馬頭髦尾四足之形。凡馬之屬皆从馬。,古文。,籒文馬與同,有髦。莫下切〖注〗顬、⒗,古文馬。”僰人天虞部队之所以南征北战,贸易往来,贵州所产的良马功不可没。编码51为“昔”,甲骨文后上六.三,以及克鼎的同字金文与之类似。《说文》:“昔,乾肉也。从殘肉,日以晞之。與俎同意。,籒文从肉。思積切。”编码53=编码64,判为“旨”,甲骨文铁一九一.四、下二四.十三与之相同。《说文》:“旨,美也。从甘匕聲。凡旨之屬皆从旨。,古文旨。職雉切。”三星堆文字和甲骨文多从“口”,许说或有不妥,字形从匕往口中,品尝美酒。故诗云“旨酒”(《诗经·小雅·鹿鸣》),切近本义。编码54为“句”,甲骨文前八.四八为其异体字。《说文》:“句,曲也。从口丩聲。凡句之屬皆从句。古矦切。又,九遇切。”编码56为“齿”,甲骨文乙二六五五牙呈方形;乙二二〇三则同编码56,呈两个三角形。《说文》:“齒,口齗骨也。象口齒之形,止聲。凡齒之屬皆从齒。ڒ,古文齒字。昌里切〖注〗从ڕ止聲。,金文齒字。”编码58隶定为“”,字书均无。疑为句末语气帮助词sa。编码59为“告”,甲骨文一期乙六四一七与之相同。《说文》:“告,牛觸人,角箸橫木,所以告人也。从口从牛。《易》曰:“僮牛之告。”凡告之屬皆从告。古奧切。”编码61为“象”,字形状如大象卷长鼻状。金文《且辛鼎》、《师汤父鼎》同字与之类似。《说文》:“象,長鼻牙,南越大獸,三秊一乳,象耳牙四足之形。凡象之屬皆从象。徐兩切。” 本铭两个“象”字,一象其鼻,一象其牙。异体字,也反映了上古文字发展中的状态。编码62为“各”。编码63为“旨”,《说文》:“旨,美也。从甘匕聲。凡旨之屬皆从旨。,古文旨。職雉切。”编码64为“化”,甲骨文乙二二六八、续存二二一五与之基本相同。《说文》:“化,教行也。从从人,亦聲。呼跨切文四 重一。” 编码48用了“化”的异体字“㐶”。“化”出现了两次,说明教化问题在虞朝有重要地位。编码65为“大”。说参编码100。编码68,判为“虎”,甲骨文前四.四四.五等为其异体字,差别在三星堆文字之虎头从方或从圆形。《说文》:“虎,山獸之君。从虍,虎足象人足。象形。凡虎之屬皆从虎。 虝,古文虎。ꊖ,亦古文虎。呼古切。”这篇 108字的契刻文告中,“虎”字出现了三、四次,是为天虞即虎身人面的文献证据。编码69为“身”,字形腹中有“点”,象怀孕的胎儿。该点在甲骨文中演变成了“子”,见甲骨文佚五八六。此“子”在金文中又普遍恢复为三星堆时代的“点”,见《士父鈡》同字。《说文》:“身,躳也。象人之身。从人�聲。凡身之屬皆从身。失人切”编码70为“人”,字形象人在行走。《说文》:“人,天地之性最貴者也。此籒文。象臂脛之形。凡人之屬皆从人。如鄰切。”编码71为“网”,借为“面”。甲骨文库六五三与之相同。《说文》:“网,庖犧所結繩以漁。从冂,下象网交文。凡网之屬皆从网。扸,网或从亡。拟,网或从糸。Ճ,古文网。扯,”由于三星堆时代还没有造出人目为主的“面”(甲四一五),这里因其字形类似人脸而借用为“面”。虎身人面:即天吴或天虞。《山海经》的记录在5000多年前的原典文献中得到了证实。虎身人面的天虞是虞朝的保护神,也是虞朝之所以得名的根本原因。

null

上面就是以3000多年前,明显有脊棱作虎尾巴的“天虞”青铜器。编码73为“奔”,《说文》:“奔,走也。从夭,賁省聲。與走同意,俱从夭。博昆切文四。”金文“奔”下面有走的足迹三。编码73为“夭”,人走状,》应为“奔”之本字。编码74为 “星”,甲骨文“星”有四“口”相叠者。《春秋說題辭云》:“星之爲言精也。陽之榮也。陽精爲日。日分爲星。故其字日生爲星。依此則又當入日部。”《说文》:“星,宇宙万物的精华,字形上部是星群呈列的样子。字形采用“晶”作偏旁,“生”作声旁。”甲骨文前八.四八为其异体字。父,矩也。家長率教者。从又舉杖。扶雨切。”编码79为“俎”,甲骨文铁十六.三与之类似,前一.二七.三、菁三.一与之相同。《说文》:“俎,禮俎也。从半肉在且上。側呂切。” 像牲肉等祭礼肉放在且板上。祭名。编码80为“其”,甲骨文铁二一八.二、乙反八六八五与之相同。《说文》:“其,箕簸。字形采用“竹、”会义,象形,下部是箕脚丌。,古文的写法是“箕”省略“竹”。“其”,就是籀文的“箕”。”编码81为“帋”,甲骨文甲二九〇八字形与之相同,《说文》以之为“纸”的异体字:“紙,絮一苫也。从糸氏聲。諸氏切。”编码82为“亡”,甲骨文餘十一.一字形与之类似,金文“亡”则相同。《说文》:“亡,逃也。从入从Ê。”编码84隶定 为“”,《改倂四声篇海》引《川篇》和《字彙补》:,音义同“吁”。作伪叹词读xu; 为某种要求而呼喊,读yu。编码85为“龙”,甲骨文“龙”与之类似。《说文》:“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从肉,飛之形,童省聲。凡龍之屬皆从龍。力鍾切〖注〗臣鉉等曰:象夗轉飛動之皃。”编码89为“象”,字形突出表现大象之牙,甲骨文前四.四四.三与之类似。《说文》:“象,長鼻牙,南越大獸,三秊一乳,象耳牙四足之形。凡象之屬皆从象。徐兩切。”三星堆遗址出土了成吨的象牙,在这里得到了文字学的证明。编码90为“月”,甲骨文前一.三九三与之相同。远古文字朝左朝右均可。《说文》:“月,闕也。大陰之精。象形。凡月之屬皆从月。魚厥切。”观察月相才可能有“月”字。虞朝有天文学毫无疑问。编码91的为“禹”的古体,字形象人头上披着飘飘长发,与太古的髦人类似。大禹很可能属于蜀地远古的髦人。我们过去的研究证明了:“鳛人的外形特征也同样是男女都留着长长的头发,且四处披散。《字彙》:“髦,四散貌,犹芼也。”“5000多年前,鳛半偶族历史上称为“髳人”或“髳鳛”。另一支鳛人在习水河流域,建立了鳛国。故鳛人跟髦人都曾经有过类似的石室文化,包括石室葬民族习俗。龙半偶族则为僰人,采用悬棺葬的民族习俗。髳人和僰人长期实行交换婚的结果,大约到了4000多年前,造成了民族的融合和石室葬俗的融合。由于夜郎系民族的外婚制,僰蛮是远古越人和本地鳛人(髦人或者僰人)相融合的后裔。因此,僰蛮既是沿长江而上的外来户,也是川南、黔北的本地人。”⑥部族髦人的形象如下:

null

(中国青铜器中髦人形象)

null

(古埃及贵族髦人形象)

由于部族髦人的图腾是蝉虫,后人遂将“禹”字作了变化。《说文》:“禹,蟲也。从厹,象形。圼,古文禹。王矩切〖注〗⁰,古文。” 这个“虫”其实就是蝉虫。红山文化陨铁人神叠加蝉身兽首,盘踞在人主头上的兽首虫身,是古人创造的看图识字。我们据此隶定就是“禹”的本字。如下图,正映证了《说文解字》的记载有道理,《说文》中解释“禹"中有“虫"字,又释“禹"之下半部分为“兽足蹂地"。下图正是兽首虫身。关于“兽首”,可参《淮南子》说禹化为黄熊:

null

null

(红山文化陨铁“禹”字兽首虫身像,经过量字检测仪测算)

后世金文为了突出其兽首虫身,遂新造了文字。因此,编码91与后世金文的 “禹”,为古今字关系。推测在甲骨文中有编码91字形。传统的说法,《竹书纪年》:“帝禹夏后氏元年壬子帝即位居冀,颁夏时于邦国。”《史记·夏本纪》称为“夏小正”。也就是延用至今的“夏历”。 据翦伯赞主编的《中外历史年表》推算为公元前2140年。现在看来有疑问了,一是时间对不上,大禹是5000年前虞朝的人物。二是所谓“禹是 黄帝的玄孙”,而黄帝距今已有近万年,故“玄孙”之说不靠谱。铭文和文物证明大禹确有其人,他是虞朝中期的一位伟大的领导人。司马迁“光唐虞际”的这段话值得注意:《 太史公自序》云:“维禹之功, 九州攸同,光唐虞际,德流苗裔。”因此,所谓禹是通过禅让制就位的夏朝第一代君王的说法不对。另外,在甲骨文、良渚文明文字和三星堆文字中,迄今为止,还没有发现“夏”字。国内外学界据此几乎一致否定夏朝的存在。当然,这个问题还需要继续研究。编码92为“内”,甲骨文铁一三.二等六字与之相同。《说文》:“內,入也。从口,自外而入也。奴對切。”编码93为“子”,甲骨文铁二五六.一与之类似,古今字关系。《说文》:“子,十一月,陽气動,萬物滋,人以爲偁。象形。凡子之屬皆从子。,古文子从巛,象髪也。,籒文子,囟有髪,臂脛在几上也。卽里切〖注〗李陽冰曰:子在襁緥中,足併也。〖注〗,古文。”禹内子:古代卿大夫的嫡妻称为"内子"。《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赵姬)以叔隗为内子,而己下之。”杜预注:“卿之嫡妻为内子。这里,内子当指禹的夫人,民间称为屋内人。编码94为“出”,甲骨文铁十三、金文《拍敦盖》与之类似。《说文》:“出,进也。象艹木益滋,上出达也。凡出之属皆从出。尺律切。”编码95隶定为“”。 “出”,人名,禹内子之名。编码99,判为“大”,甲骨文铁二三.一、拾七.十三等与之相同。《说文》:“大,天大,地大,人亦大。故大象人形。古文亣(他達切)也。凡大之屬皆从大。徒蓋切。”编码101为“吕”,象形字,象脊骨形,为“膂”的本字。通“旅”。客舍。甲骨文林五.一.八等五字与之相同,唯无连笔。《说文》:“呂。柝骨也。象形。昔太嶽爲禹心呂之臣,故封呂矦。凡呂之屬皆从呂。膂,篆文呂从肉从旅。力舉切。”联系前文“禹内子”的记录,这里当从许慎之说,编码102是指大禹当年那位任太嶽官职的脊梁柱臣。编码102,判为“工”,甲骨文续一.五.一等字与之相同。盖“工”“贡”古代通用。《说文》:“貢,獻功也。从貝工聲。古送切。”呂工:太嶽官呂獻功。编码104为“㕣”,音yan,州名,后作“兗”《古今韵会举要》:“兗,本作㕣。” 我国古代九州之一,参““良渚文明文字五””之编码23的介绍。兗州地望有多说。编码108、115为“以”,甲骨文拾一.十一、前五.二七.一等与之相同。唯编码49多两笔美饰。甲骨文、金文作用,作已。编码109,为“日”,根据前文的理论:甲骨文用“方脑壳”取代了“三角形”,故甲骨文铁七.一、六、拾七.十五等与之相同。《说文》:“日,實也。太陽之精不虧。从囗一。象形。凡日之屬皆从日。ᆠ,古文。象形。人質切〖注〗ᆸ,《玉篇》古文日。”编码112,为“面”,甲骨文甲四一五等与之类似,唯编码112所包围“目”为封口。《说文》:“面,顔前也。从棻,象人面形。凡面之屬皆从面。彌箭切。”编码113,为“目”,甲骨文前四.三二、六等与之相同。《说文》:“目,人眼。象形。重童子也。凡目之屬皆从目。ᇡ,古文目。莫六切。”面目:指相貌或者事物的外在状况。由单字构成词汇看,吾释不错。编码116,为“佳”,甲骨文铁一二一.三、菁八.一与之相同。《说文》:“佳,鸟之短尾总名也。象形。”三星堆文字中假作语词“唯”。中国传统文献所称颂的快乐的虞朝唐尧盛世,信非虚言。

四、结论

文字是国家诞生的标志。国际学术界也公认文字与国家是同时出现的(《文明的记忆符号》中华书局2013年版页49)。因此,良渚文明文字等三区文字的发现,对于研究中国上古国家的历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铭文“虎身人面”解释了“三星堆文字一”的标题:天虞护佑。天吴或天虞的特征就是“虎身人面”。《山海经》的记录在“三星堆文字一”这篇5000多年前的原典文献中得到了证实。虎身人面的天虞是虞朝的保护神,也是虞朝之所以得名的根本原因。天虞又叫“开明兽”,在古埃及则被称为“兽身人面像”。是一而三,三而一的关系。大禹很可能属于蜀地远古的髦人。男女都留着长长的头发,且四处披散。《字彙》:“髦,四散貌,犹芼也。”属于今四川远古的髦人,是5000年前虞朝的人物,禹内子之名叫“出”。不是传统的说法:禹是4000年前夏朝的始帝。司马迁的“光唐虞际”之说,事实上是肯定虞朝而否定夏朝。《 太史公自序》云:“维禹之功, 九州攸同,光唐虞际,德流苗裔。”大禹的图腾形象是蝉虫。铭文还涉及到大禹当年那位任太嶽官职的脊梁柱臣“吕”。记载了太嶽官呂向禹獻功。商周甲骨文部分沿袭了三星堆文字,完全沿袭了良渚文明文字,也就是虞朝文字。虞朝文字是商周甲骨文的直接前身。中国方块字的发展,在此之前曾经走过了数千年的历程,这些林林总总的太古文字符号,称为先三星堆文字字体,或者先虞朝文字字体。”良渚文明文字五”大多数文字靠近甲骨文时代,”三星堆文字一”则比较地远离甲骨文时代,其字形更加古老难辨。一个在长江头,一个在长江,可能存在古文字的地域差别。因此,故且判断”良渚文明文字五”晚出,属于远古时期。”三星堆文字一”早于”良渚文明文字五”问世,跟红山文化一样,属于上古时期。三星堆文字之前,还有更早期的文字,那些文字识读困难,我们已在其他古文字论文中公布,属于太古时期。三星堆中期的“俎”字,证明有将祭礼肉放在且板上的祭祀活动。“良渚文明文字五”与“三星堆文字一”均未发现奴隶制的证据。在古文字学和远古历史学所取得的一丁点突破,绝不可能将远古所有的疑云焕然冰释,而是带来更多的疑点和更多的困惑。说得好听一点,有可能开启更多的研究方向,以待后昆。姑聊以自慰。笔者水平有限,缪误难免,尚望方家多多赐教

注:

1 王德埙、王长城《论天竺大鰼帝国》载贵州省文化厅《艺文论丛》2016年2期。后以《论远古长江上游夜郎文明》为题载中央

1 民族大学出版社论文集《人文学术.思辨与实证》2017年11月版[M]。

2 王德埙:中国二十八宿起源新证据的发现——天子帝星伐永命剑,未发表。

3 王长城、王德埙:古埃及(虞朝)问题初探(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论文集《人文学术.思辨与实证》2017年11月版[M]。

4 王长城、王德埙、《先甲骨文字体研究》《贵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6期[J]。

5 王德埙:青铜时代的物证—虎身人面像虎居颁 “王”牒提梁卣,发表于贵州艺术科学学会2017年年会论文集;《瓮安文史》2017年第3期[J]。

6 王德埙、王长城《鳛国与鳛龙考略》,载《鰼源古镇.寨坝》中国出版集团、现代出版社2016年6月版[M]。

王德埙、王长城、周麟《黔北夜郎考古的新发现——綦江鳛文化考古调查记》(毕节学院学报2014年9期)[J]

附录:

青铜时代的物证—虎身人面像父居颁 “王”牒提梁卣(节选文字)

王德埙

内容提要

虎身人面像父居颁 “王”提梁卣与古埃及兽身人面像为同一物,是为青铜时代的物证。该虎身人面像为中国人面孔,有一双人手和四只兽蹄,还有一根虎尾巴。该器铭文释文为: 父居持子:汝吝同颁X曰“刊”。参考器B底部的铭文编码7、8与器A之9、10互勘,器B底部的铭文编码7、8为明显的“曰王”二字。因此,器A之“刊”的字义就是“王”。“刊”应为开明族上古称“王”的读音。与同类的玉雕、石雕作品相比照,判断虎身人面像是母亲,她所怀抱的是她的儿子开明大帝。据其虎图腾卣盖,判断构成开明王朝的部族主体就是僰人和巴人。蜀地的鱼凫部族和开明王族是一对老冤家。商前期的本器将鱼凫部族的符号鱼鹰坐在臀部下面以示镇压。商朝将开明王朝称为虎方。父居(帝)的任命就是王朝继承的祖训。其附于青铜器虎身人面像拥抱开明王提梁卣,就是宣示王权神授、灵魂附体。古中国和古埃及的虎身人面像的髳人发式和虎蹄相同。中国商前期的本器虎身人面像是古埃及兽身人面像在中国的同物异地存放。因此,逻辑上的结论就是:中国虎身人面像是修复古埃及兽身人面像的标准器。

关键词:

虎身人面像 开明王 颁 “刊”(王) 虎图腾 发式 虎蹄

器A通高36公分,通宽21公分,长22公分,提梁高17公分,提梁宽15.5公分。重3.9公斤。器B通高35公分,通宽18公分;重4公斤。另外,中国西南地区的“狮身人面像”兽身人面的双翼羲和女神与开明王石雕高53公分,通宽21公分,其上头部厚18公分,底座为15×16公分;重37.1公斤。虎身人面像父居颁 “刊”提梁卣器A和器B两件现藏四川德阳李先生处(系李家祖传)。其出差旅费邀笔者千里奔波,得以反复考察。

一、介绍和研究器A

null

图1

虎身人面像双手拥抱着开明王:

null

图2青铜器表现了两个人物,一个是虎身人面像,另外一个就是开明王。说明:本文发表于贵州艺术科学学会2017年年会论文集;《瓮安文史》2017年第3期。

作者介绍

王德埙: 1950-汉族,贵州民族大学研究员,西南夜郎文化研究院前所长,西南师范大学毕业,双专业。贵州省文史研究馆特聘专家、中国先秦史学会会员、贵州省易学与国学研究中心研究员,贵州省文化艺术研究院特聘专家,贵州省收藏家协会会员、贵州省桐梓县夜郎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贵州镇宁竹王文化研究会顾问、重庆巴渝文化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僚学研究中心研究员。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