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穿越了半个世纪的恐怖感被麦克尤恩get了

熟悉英国作家伊恩·麦克尤恩的读者,一定知道那本讲述英国一栋大宅四个孩子超越伦常生活的小说——《水泥花

熟悉英国作家伊恩·麦克尤恩的读者,一定知道那本讲述英国一栋大宅四个孩子超越伦常生活的小说——《水泥花园》,这本出版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作品,吓坏了当时的英国文坛,麦克尤恩因此也得到了一个“恐怖伊恩”的名号。

《水泥花园》电影剧照

之前麦老师来华时,相关推文的留言中,不时看到读者提及阅读《水泥花园》时的各种惊骇感受。每每看到这些这些留言,译文君都很想再安利一本其实类似题材的小说,这本小说比《水泥花园》早出版了整整五十年,前卫和惊骇度却不遑多让。

《水泥花园》

[英] 伊恩·麦克尤恩  [译] 冯涛

(点击试听《水泥花园》有声书片段,全本全本有声书可前往各大有声书平台购买)

上个世纪二十年代, 当时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叫伊恩·麦克尤恩的男孩,某位身材瘦高,举止优雅的法国人,就漫不经心地写了一本,讲述巴黎蒙蒂耶一栋住宅里一群孩子们任性又无辜生活的小说。 同样的封闭房间,主角同样是几个小孩,有同样令成年人既困惑又震惊的情感生活,但这位作家却没有因为写了这么一本骇人之作而震惊法国文坛,吓坏主流卫道士,因为相较于五十年后洋洋自得的坏小子麦克尤恩,震惊对他而言简直就是家常便饭。

他就是 让·谷克多

而那本影响了《水泥花园》小说叫做《可怕的孩子》

让·谷克多 Jean Cocteau (1889 -1963 )

其实用作家概括让·谷克多实在不能算全面,因为写作只能算是他众多事业中的其中之一,曾有评论家这么说,,在20世纪的现代主义和先锋艺术史中,没人可以回避让·谷克多的身影。让我们来看看让·谷克多宛如开挂一般的艺术生涯:

在诗歌,他的处女作出手就获得一片好评。在绘画,他是毕加索的挚友,两人时常一同创作。在舞蹈,他是欧洲最早与俄罗斯迪亚戈列夫芭蕾舞团合作的先锋艺术家,在戏剧,他创作的《可怖的父母》等作品,以及“俄耳浦斯”系列,是至今仍时常上演的剧目。他还为音乐剧写过曲目,同时参与装置艺术,他绘画、涂鸦、装饰的圣多·索斯比别墅直到今天仍时常被人探访,作为室内艺术布置的典范。

让·谷克多在上世纪初的创作一览

而在电影,他和布列松是对新浪潮一代最为关键的法国导演,执导的第一部作品《诗人之血》从法国蓝色海岸一路争议到纽约,影响力直接促使雅克·里维特等新浪潮导演步入影坛。另外,他还是重要的文学评论家和赞助人,一手发现和扶持了可谓20世纪最惊世骇俗的文学怪才的让·热内,并设立了一个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文学奖。 1954年,让·谷克多当选法兰西文学院院士,同期亦担任3年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审委员会名誉会长。

所有的一切都来自于童年

让·谷克多和他的画

1889年,让·谷克多出生于巴黎一个富庶又充满艺术气息的家庭,巨蟹座的他度过了人生中最完美的童年时光。父亲是一名极有天赋的业余画家;母亲精通钢琴,打扮高贵迷人,流连于社交场所;外祖父是一位业余的室内音乐家兼艺术品收藏家,时常组织音乐会。这个家庭的背景音乐通常是瓦格纳的作品。养尊处优的成长环境,无处不在的艺术氛围,使年幼的谷克多有充分的时间沉溺于文学的仙境,还是小学生的他,就和来自不同阶层的戏剧界、歌舞界人士打得火热,他跑遍了巴黎的剧院,是卢米埃尔兄弟最早的那批观众之一。

毫无疑问,艺术成为谷克多的一种日常生活方式,仿佛血液一般浸淫到他的每一个细胞。这也是为什么成年后的让·谷克多总是能轻松跨界各个艺术领域并总是驾轻就熟。


自恋与孤独

让·谷克多的自拍作品

自恋之人多敏锐。自恋的艺术家往往有着敏感的性情,锐利的洞察力。谷克多便如此。他有一句名言常被人提及:“我很坦率,绝不傲慢,我唯一想要的就是爱。”

詹姆斯·S. 威廉姆斯在传记《让·科克托》中评价道:“科克托有一种自恋的愿望,自己成为所有的人,自己能到任何地方,独占所有的舞台,因为审美之美似乎能够赋予他“存在”的意义。但是一旦戏剧结束/演出完毕,迷梦被惊醒,‘成为世界上最敏感的灵魂’这个愿望马上就会变成一种可怕的孤独感。”而谷克多自己的感受则是:“身处人群却倍感孤独的痛苦,身在钟爱之地却倍感格格不入的忧郁,分身乏术(不能将众人的角色集于一身)令人反感,像俘虏一样活在狭小的自我空间令人厌恶……”

然而,不得不承认这令他纠结的自恋,以及与之相伴相生的孤独感,正是他优雅举止、深邃思想、斑斓灵感的催生素。

让·谷克多设计的服装与配饰

毫无疑问,谷克多的自恋及其孤独感和他的成长环境以及他与母亲之间的关系息息相关。谷克多自小醉心于母亲精心梳妆打扮的华美时刻,闪耀的珠宝,精致的妆容,都在此后出现在他的电影之中。了解了这点,你就不再诧异,为什么谷克多的影像世界总是那么美轮美奂、熠熠生辉。每一个看过《美女与野兽》的人,肯定都会被那一件件华服闪瞎眼。

他继承了母亲的社交魅力,令得他能在众人之间周游,因此他的创作从来都不缺钱。他的导演处女作《诗人之血》就是贵族资助拍摄的消遣之作,他甚至因为赏识梅尔维尔,大方提供1700万法郎,邀请对方来执导自己的编剧作品《可怕的孩子》。

自恋的情结也与其同性恋身份有着千丝万缕的瓜葛。与“诗坛瑰宝”雷蒙德·哈第盖的相识相处是谷克多最璀璨的时光,被他称为一生最爱的天才的早逝,令他只有借助鸦片来麻醉自己被掏空的身躯。此后,在他的不朽系列《奥菲斯三部曲》中,他将其自恋与对男性美的迷恋雕刻成影像。谷克多的御用男主角让·马莱因其美貌获谷克多提携,在《可怕的父母》中声名大振,出演《奥菲斯》之后,谷克多又以《美女与野兽》成全他的明星之梦。最终,他自己走上大银幕,在《奥菲斯的遗嘱》里用那优雅孤单的背影穿越于诗人自恋一生的辉煌与凋敝之中。

电影《诗人之血》,拍摄于1932年,是让·谷克多的第一部电影

然而,终其一生,哈第盖永远是谷克多的挚爱与痛楚。尽管在电影中无数次实验着重生的奇迹,但现实终究阴阳两隔。而俄狄浦斯(恋母)情结也如同魔咒般,将谷克多桎梏在母亲身边,直到他四十岁以后仍与母亲同住。

死亡与遗嘱

让·谷克多与爱人

谷克多9岁那年,他的父亲在家中床上开枪自杀,他那完美无瑕的梦幻童年戛然而止。多年之后,谷克多在接受采访时“心照不宣地承认,父亲可能是一个非公开的同性恋者”,而他的自杀或许是因为内心无法接受这个事实。34岁这年,谷克多经历了一生挚爱雷蒙德·哈第盖的早逝,这个曾经激发他众多灵感的天才少年的死,让他花费了漫长的时间疗伤。

父亲与挚爱之死深刻地影响了谷克多此后的创作,死亡与重生成为他一生反复描摹的母题。在他的电影中,镜子联结了现实界与冥界,诗人游走于两个世界,倒放手法轻易地将死亡之花复活,将消逝的画幅重现。

终其一生,死亡这个字眼代表着谷克多经历的现实情感伤痛,也意味着一个艺术家对于创作灵感的本质体验,就像《奥菲斯》中那个语句枯竭的伟大诗人所感受到的焦灼与绝望。重生则是他在影像/创作世界中寻求永生的方式,也唯有在这个最自由的国度能够为所欲为地实现。

1963年10月11日,这一天,正在一家小教堂画壁画的谷克多突然获悉香颂女歌手伊迪丝·皮雅芙(Edith Piaf)去世。这位吟唱着《玫瑰人生》的女歌手,有着悲剧性的人生,她曾经历孩子的夭折,曾卷入谋杀案件,后半生更是沉溺于毒品和酒精。尽管如此,谷克多却视之为一生知己,故而在听闻噩耗后,心脏病突发。随后,谷克多说完“今天是我在世上的最后一日”,便长睡不醒。

让·谷克多最爱的歌手兼挚友 Edith Piaf

死亡对于谷克多而言,突如其来,而这句临终遗言却如神谕般再次证明了这位诗人/导演与生俱来的通灵感。其实,他早已准备妥当,正如在《奥菲斯的遗嘱》末尾,他消隐于这个不属于他的地球,去死亡中寻求永恒的自由。

全文完原文标题《让·谷克多:寻求死亡与重生的诗人导演》刊载于《环球银幕》 作者蔻蔻42

在20世纪的现代主义和先锋艺术史中,

没人可以回避让·谷克多的身影。


让·谷克多最具代表性的小说

《可怕的孩子》现已面世

如果你读过《水泥花园》

那么你一定不能错过《可怕的孩子》


《可怕的孩子

[法] 让·谷克多   [译] 刘树坤

保罗和姐姐伊丽莎白相依为命住在巴黎一套公寓内,他们在卧室中营造起独属于两人的圣殿。只有保罗的同学吉拉德能进入这片禁地,他倾心于姐姐的美艳,又钟情弟弟的娇憨,三人维持着微妙的平衡,直到女孩阿加莎的闯入。保罗和阿加莎互生情愫,引来伊丽莎白的嫉恨。

两男两女纠葛的感情,唯有毒药和子弹是最后的出路……


海译文

文学|社科|学术

或搜索ID“”添加关注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