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夜饭里的时代变迁

年夜饭,又称年晚饭、团圆饭等,特指农历除夕晚餐。年夜饭来源于古代的年终祭祀仪礼。随着家族社会的发展,

年夜饭,又称年晚饭、团圆饭等,特指农历除夕晚餐。年夜饭来源于古代的年终祭祀仪礼。随着家族社会的发展,多神祭祀逐渐演变为以祭祀祖先为主的腊日之祭。中国人的年夜饭是家人的团圆聚餐,这顿一年中最丰盛的晚餐,也是一年年末最重要的一顿晚餐。

年夜饭的仪式感

《尔雅・释天》《疏》中说:“年者,禾熟之名,每岁一熟,故以岁为名。”这里面把“年”当作收获的象征,于是一家欢聚一堂,在除夕之夜把过去一年的收获烧一顿好饭菜。年夜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汉代以前,春节的日期还未统一,直至汉武帝时才将春节固定为正月初一,并一直沿用至今。“年夜饭”习俗的正式形成也由此开始。旧时,由于生活水平较低,平时做不到饮食丰厚,只有到了过年时才能改善一下,因此对年夜饭的质量和内容要求较高,饭菜要尽可能丰富,一是为了解馋,二是这种充实感预示着来年的丰衣足食。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平时生活的富足已经不需要人们在除夕的年夜饭的饭桌上来改善伙食了。年夜饭更多的是一种仪式感,一个象征意义,过年,还有什么比一家人坐在一起团聚更重要的事呢?

《风味人间》的导演陈晓卿在出版的散文集《至味在人间》里也曾描写过他的年夜饭记忆:“总能想起从前的春节,母亲、父亲在锅灶和案板之间做折返跑、孩子们最爱爆米花、炒花生,米花和花生仁最后还能被做成点心……”所有这些汇聚成了他难忘的年夜饭。热闹的情景现在回想起来是难舍的年味。

“父母厨艺一般,关于年夜饭的味觉记忆,即便使用洛阳铲也找不出只鳞片爪。而那一个个寒冷冬夜里,外面噼噼啪啪的鞭炮,屋内一家五口人围坐在一起的情景,今天再也难以找到。现在我们全家都住在北京的不同角落,兄妹三人工作都忙,也都有了自己的孩子,已经是很多年没有吃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团圆饭了,所谓聚一下也只能在饭店里象征性地举举杯,然后就各自散去了。一家人团年守夜的场面也永远留在了记忆的深处。”

在陈晓卿的文中,提到了他家年夜饭的变迁,从父母掌勺到去饭店聚餐,或许也是很多家庭的年夜饭变迁的写照。是的,春节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表现形式也在发生着变化,从燃放绚丽的烟花再到禁燃禁放烟花,从传统的发红包到微信群里发红包,从家里做年夜饭到去饭店吃年夜饭,春节习俗一直在变,不变的是人与人之间不可或缺的联系。

在过去,父母在家翘首以盼,当得知自家孩子不日便归的消息后,老两口便着手准备饭菜,花样极尽繁复之能事,似乎不费劲心思做每一道菜,就是对团圆的轻视。一年一次的团圆饭充分表现出中华民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

当今,去餐厅吃团圆饭成了潮流

很多人在大城市打拼,定居之后,有了自己的小家庭,回老家时,不免拖家带口。一大家子人坐在一起吃饭,饭菜的数量和质量都得上去,这也无形中增加了父母的负担,儿女们怜惜老人家,即便自己动手帮忙,而人多饭菜多,终是麻烦,所以,很多人索性下馆子去吃。

外出就餐限制多,自己做饭不好吃,又不想麻烦父母……有邀请父母来北京团聚的年轻人,开始选择自己网购“年夜饭”菜单。

“现在还有什么是网购不能解决的?”这是年轻人的口头禅,生活在互联网时代,生活是如此便利,有的年轻人不想自己做,也不想去饭店,可以通过购物网站在一家知名餐厅订购一份年夜饭半成品套餐,就可以足不出户,享用到大饭店才有的美味。

网购半成品的价格也比较实惠,比去饭店要便宜不少,又有家庭氛围,深受年轻人的喜欢。一方面是快捷方便,买回来的半成品只需要加热就好,另一方面过年想吃点好的,像鲍鱼、乳鸽这种食材自己也不会处理,而去饭店又比较麻烦。

除了网购,还有很多餐馆推出了成品、半成品带回家的服务。有的餐厅,不仅有多种价位的半成品礼盒可供顾客选购,还在某外卖平台上架年夜饭预约服务,顾客只需年前上网预约菜品并支付,除夕当天就会有外卖小哥送餐上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服务到家已经不再是新鲜话题。近年来,把大厨请到家做年夜饭,也成了一种新潮流。

节俭成为新时尚

中国人年夜饭做得如此丰盛,在很多地方甚至达到了一种严重奢侈浪费的地步,究其原因,除了节日的喜庆氛围要通过食物来体现之外,更是因为传承了几千年的思想意识。

过去的人们因为物质生活贫乏,平日里缺衣少食,只有到了过年时才能吃上大鱼大肉,才能穿新衣服,以这种方式来作为对贫困生活的一种补偿。但如今,社会经济迅猛发展,广大农村也早已脱贫致富,平日里好吃好穿早已不是什么难事,所以通过年夜饭来对苦日子集中代偿早已没有必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人的思想意识也在逐渐转变,不仅要吃得好还要吃得健康。过去,年夜饭肉类太多,这样的做法实则是在危害健康,而年夜饭过后的饭菜因为不忍丢弃,一再加热不仅营养流失,有的菜肴还会因为保存不当而变质,食用后还容易生病。因此,年夜饭做得过于丰盛如今也逐渐变成了一种陋习。

可喜的是,在当下的很多地方,节日里大行节俭之风,告别奢侈浪费已经成为了一种新风尚。当“光盘行动”变得越来越流行,人们餐桌上的食物种类少了,分量也减了,如此一来,“光盘”多了,饮食健康也更有保证。即便是选择在饭店里吃饭,也有更多的人有了节俭意识,打包剩菜已经不再是一件让人难堪的事情反而是一种爱节约、有素质的表现。

随着社会发展变迁,中国人的年夜饭内容越来越丰富,形式越来越多样,但从未改变的是,年夜饭背后人们对于辞旧迎新、阖家团圆的精神追求。

鱼是年夜饭中不可缺少的菜肴,以“鱼”来寓意年年有余,图一个好彩头。年夜饭中的鱼讲究“全鱼”,就是成菜为整条鱼,不切段更不切片,为的是在有余的同时还要完完整整。而且年夜饭上的鱼忌一次吃光,表示“富贵有余(鱼)”。吃鱼时不说“翻”,因翻鱼和翻船同音,可把鱼从头开始倒转一面,叫做“掉头”,安全回来的意思。

一盘冬笋炒肉象征着“节节高”。当用黄花菜、豆腐干、冬笋、香菇、肉丝等炒成的“和气菜”端上来以后,尤其是兄弟姐妹、婆媳妯娌,都会吃几口,寓意新的一年一团和气。

年夜饭讲究“四平八稳”,即做十二道菜,四个凉菜,八个热菜。四个凉菜叫四平,八个热菜叫八稳,所以寓意为“四平八稳”。不过,现在家庭规模变小,选择十道菜的家庭越来越多了,可做成六热四凉,取“六六大顺”“四季平安”之寓意。

在北方,有的人家还要供一盆饭,叫做“隔年饭”,是年年有剩余、今年还吃昔年粮的意思。这盆隔年饭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来煮,北京俗话叫“二米子饭”,是为了有黄有白,这叫做“有金有银,金银满盆”。不少地方在守岁时所备的糕点瓜果,都是想讨个吉利的口彩:吃枣(春来早),吃柿饼(事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人),吃长生果(长生不老),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

还有一些忌讳,比如不说蒜,不说完了、破了、没了、少了,等等,图个吉利。

如果长辈给晚辈添饭加菜,吃饱了不想要了,不宜说“不要”,而是说“有了”,如果个别茶果吃完了,不直接说“没有了”,宜说“吃兴了”或“太多了”。

吃年夜饭时,杯、盘、碗、碟如不慎被打坏时,忌说“完了、完了”等不吉利话,宜说“发财、发财”或“岁岁平安”!

编辑|安吉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