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庆送礼之风绵延数千年按照国人所讲究的“礼节”习俗,端午、中秋、新年这三个传统节日是千万不能漏掉的。《礼记·曲礼上》说:“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这句话被中国人奉为至理,从而成为全社会共同遵守的礼仪规则。
我国自古是“衣冠上国,礼仪之邦”,古人为人做事讲究礼数,互相赠礼的文化更是源远流长。因为礼物是增进情谊的方式,古人讲究礼轻情意重,在或多或少的礼物中,可以体味到人情缔结、友好往来的欢乐。那么古代人一般送礼都怎么送有什么讲究呢?
“礼”这个概念起源于远古时期的祭祀活动。“礼”为“敬神”而来的,是古代祭坛上的“牺牲”最开始的礼物多少有着一些残酷的意味。
而文化从最初的野蛮,逐渐随朝发展,送“礼”的文化逐渐有了自己的印记。中国春节作为最热闹最受重视的一个节日,从古至今自然不乏送礼的礼节。
送礼在古代也叫作“随分”。《红楼梦》第二二回:“正值他才过第一个生日,便自己捐资二十两。次日,先送过衣服玩物去, 王夫人 、 凤姐 、 黛玉 等诸人皆有随分的。”
《马可波罗游记》写道古代春节这一天,所有的贵族、王侯和平民都互相赠送礼物,并欢天喜地的互相祝贺:“敬祝一年中万事如意,百福骈降。”
| 古 代 人 春 节 送 礼 |
据三国时的记载,大年初一,南方家家户户用大蒜、小蒜、韭菜等味道辛辣之物制作“五辛盘”,互相馈赠亲友,一来发五脏之气,二来欢迎新春到来,万物复苏,后来逐渐演化为春卷。另外在古时,已有赠送黄历的习俗。
古代官员之间送礼自唐朝开始,正月初一才开始享受假期,据唐六典记载,过年有七日假期。宋代的时候则延续了这个天数,但到了元、明、清三个朝代则缩减成了三天,到了除夕这一天,皇上要和百官守岁,老百姓则要阖家团圆,宴会饮酒,驱邪迎新年。
唐朝,人们会制作一些“新年贺卡”送人。这里的新年贺卡在当时被称为“拜年帖”,皇室用金箔制作赐予大臣,而老百姓用梅花笺纸题辞祝贺赠与亲朋以表心意,小小的贺卡被赋予浓浓的情谊,在那个封建年代也会显得尤为可贵。
宋代,有了“馈岁”的风俗。一进腊月,路上便可见挑担者送酒肉,称为“送年盘”,不计数量的多少,价格的高低,主要在于祝贺新春之意。
明朝,新春依旧离不开一个“吃”,《二续金陵琐事》有一则万历轶事:除夕的南京内桥,来给兵马司送春节礼物的队伍聚集在衙门前,每人手捧食盒,竟使道路堵塞。
清朝,春节前皇帝会赏赐大臣一块鹿肉,上写“福”、“寿”二字,与鹿肉谐音为“福禄寿”,这一习俗不忘满族游牧狩猎的传统。还会赏赐御笔亲书的“福”字,当然,这些“福”字除极少数外,绝大多数都由近臣代写。
这个时期,人们还会将亲手制作的荷包赠予友人,因为当时荷包是生活的必需品,类似现在的手提包,用来放散碎银钱、熏香、零食等,也含有一种美好祝愿之意。
从《诗经》里“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的礼尚往来,到“千里送鹅毛”传达出的君子情谊,老祖宗们举手投足间都是“礼”。
如今,古人过春节送礼的传统和现世相比虽有不同,但整体而言还是得到了很好的一脉相承。跨越千年岁月,一个节日把华夏祖先与后世子孙紧密联系在一起。虽处不同的时空,但大家都秉承同一个心愿:新的一年,阖家团圆,幸福安康。年年岁岁节相似,岁岁年年情更浓。
而礼物之意义在于“礼”而不在于“物”。只愿一份礼物到达一份好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