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文学史上的“才女”
陈典松
在地域文化研究中,女性因子是一个不可勿视的现象,本人在多年来对广东文化的探究中,了解了不少“女才子”的内容,本文试对清代以前广东文学史上女才子情况作一个梳理,以就教于学界前辈和同行。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中国古代的文化推崇“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因而有才能的女子多被淹没于历史的风尘中。其实,并不完全如此,以文学史而论,我国历朝历代都有因文才而名留千古的女才子,汉朝的卓文君、蔡文姬、唐朝的薛涛、宋朝的朱淑真、李清照等,皆以文学才华而声名远播。具体到广东的文学史,也是代有“才女”的。
广东历史上的知名女杰,可以追记到秦汉时期的冼大娘,早期多以政治人物,或仙道人物为多,如鲍姑、冼夫人、何仙姑、卢媚娘等,宋元以后,随着中华文化重心的南移,广东文学领域里的女才子影响越来越大。
一、宋末抗元都统张达之妻陈璧娘
关于陈璧娘的记载比较早的见于清代阮元所编《广东通志•前事略》①,说的是至元十六年宋军都统张达战死在崖山,他的妻子陈璧娘亲往敌营讨尸首,安葬于一个叫辞郎州的地方,悲愤之余,作《平元曲》以鼓舞还在各地坚持抗元的将士:
虎头将军眼如电,领兵夜渡龙舟堰。
良人腰悬大羽箭,广西略地崖西战。
十年消息无鸿便,一纸凭谁寄春怨?
日长花柳暗庭院,斜倚妆楼倦针钱。
植兮再吸倾六罐,格也一弹落双燕。
何不将我张郎西,协义维舟同虎帐!
无术平元报明主,恨身不是奇男子。
倘妾当年未嫁夫,且效明妃和西虏。
虏人不知肯我许,我能管弦犹长舞。
二弟慨然舍我去,日睹江头泪如雨。
几回闻鸡几濒死,未审良人能再睹!
陈璧娘的事迹在广东的潮州和福建的漳州一带皆有留传,对其身世,说法基本一致,皆认为是福建云霄人,但对陈璧娘丈夫张达的籍贯却有不同的说法,一说是广东饶平人,一说是福建诏安人。
陈璧娘留传下来的诗文不多,但她对广东古代文坛尤其潮州却有较大的影响。她创作的《平元曲》至今还流传在潮州民间歌册里,传统潮剧《辞郎洲》就是根据陈璧娘的事迹创作的。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里,有“陈璧娘”的词条。
《潮州文概》里有一首《辞郎吟》,据说是当初陈璧娘送别丈夫到抗元前线时所写的离别诗,不过《汕头日报》2013年12月22日登载林俊聪的文章《陈璧娘没写〈辞郎吟〉》,认为《辞郎吟》为清代嘉庆年间海阳(今潮安)人郑昌时模仿陈璧娘的口吻所写。
二、元末明初长寿才女郭真顺
在清朝嘉庆年间,海阳(今潮安)人郑昌时著《韩江见闻录》,写的是潮州一带的事情,其中《百二十岁贤母》篇里,介绍了一位元末明初一位长寿才女郭真顺:“贤母者,潮阳合山周母也。乃海阳之郭陇女,名真顺。年百二十岁时,尝返海阳故里。”②《潮州府志》对郭真顺的生平有介绍:“幼聪颖,父教谕,授予书,辄不忘,通经学,旁及子史百家。能为诗,尤长于古,为人有胆识,能谈论当世是非得失,了了于胸。片言决断,虽老于谋者,无以为过也。”③郭真顺生活在元朝末年兵荒马乱之时,嫁给潮阳乡贤周伯玉,明朝建立后,郭真顺生活的溪头寨被列为国家军队的征巢对象,当时已经六十岁的郭真顺给带兵征讨村寨的将领俞良辅写了一首长诗《俞将军颂》,俞良辅展读诗作,甚为惊喜,认为村寨里有这么有才华、通情达理的贤能女子,应该不会有反判朝廷的人,于是将征讨改为安抚,当地老百姓避免了一场战祸。有人称郭真顺“一诗退千军”。
郭真顺一百二十岁时回娘家省亲,写了一首《归宁诗》,叙述自己的情况:
天甲年来度二周,桑榆暮景雪盈头。
五经立业儒家雅,三子成名壮志酬。
乔梓有光联俎豆,柏舟无憾泛横流。
阶前兰玉森森秀,班彩扶来到首丘。
郭真顺一生写了很多诗,结为《梅花集》,遗憾的是这本集子没有留传下来,但她的有些诗作被其它书著收录了不少,陈珏《古瀛诗苑》选了她五首诗,周硕勋《潮州府志》选录了她的六首诗。
《广东通志》、《潮州府志》、《潮阳县志》《海阳县志》和当地文人的一些笔记文集中,都有与郭真顺有关的文献。郭真顺的影响不限于潮州,她的诗才得到更为广泛的认同,朱彝尊的《明诗综》、钱谦益的《列朝诗闰集》、沈德潜的《明诗别裁》等都有她的诗作和事迹记述。
三、明朝广东才女
明朝时期,广东的社会经济得到发展,文化氛围越来越浓,一些读书人家的女子耳濡目染,出现了不少博古通今的才女。兹列举如下:
陈瑞贞:生活在明朝洪武、永乐年间,广东番禺人,当时番禺的范围比现在大多了。屈大均《翁山文外》、范端昂《粤中见闻》、黄任恒《河南小志》等著作中都记述了她的事迹。其中,屈大均是这样记载的:
陈氏,名二妹,字瑞贞,番禺陈仲裕女,洪武二十一年选入宫。陈善书数,知文义,后宫多师事之。④
陈瑞贞入宫后,做了宫中“司采”,是宫廷女官,相当于六品官衔,这类官职一般由民间有才学的女子选任,可见陈瑞贞才华之出众。陈瑞贞四十岁时在宫中去世,永乐皇帝派人护棺回她的家乡安葬,赐葬于天子山陈家林(今晓港公园内)。陈瑞贞自己的诗文没有留传来,但后人多有对她或其墓的吟咏之作,这也算是一位在广东古代文坛有影响的女子。
谢五娘:海阳(今潮州)人,有诗才,长于吟咏,曾著有《读月居诗集》,惜未留传下来。《明诗综》、《古瀛诗苑》、《广东名媛诗选》、《粤东诗海》、《南淮集》、《玉镜阳秋》等书著中收录其诗或论及其事迹。
此处录其诗作二首以供鉴赏:
小园即事
翠竹青梧手自栽,芙蓉未秀菊先开。
小轩睡起日将午,黄叶满庭山雨来。
春暮
杜鹃啼血诉春归,惊落残花满地飞。
惟有帘前双燕子,惜花衔起带春泥。
刘兰雪:祖籍庐陵(今江西吉安),生活在顺德。著有诗集《丛桂诗稿》、《梅妆阁诗》,时任广州知府严起桓赐给她“孝文女子”的匾额。《粤中见闻》、《五山志林》、《广东通志》、《广州府志》、《南海县志》、《顺德县志》等地方志书皆有对其文才和事迹之记述。刘兰雪虽才学超群而生命短暂,只活了二十四岁,但其对明代广东文坛有深远之影响。“有明一代的岭南才女中,其事可嗟,其诗可诵者,应该首推刘雪兰了。”⑤
兹录其《望月寄外》以鉴赏:
无端挂镜复张弦,遇缺缺兮圆自圆。
赢得一生浑似我,当圆当缺在于天。
余玉馨:顺德女诗人。著有《箧中集》一卷传世,被后人称为“女史”。其诗作及事迹见于《五山志林》、《广东名媛诗选》、《粤东诗海》、《顺德县志》等。
这里摘录她的一首《秋日即事》诗:
水涨千江雨,林红一夜霜。
秋深鹰力健,风急雁声长。
金井余音薄,银床得露凉。
飘零白羽扇,犹带旧时香。
佘五娘:《粤东诗海》是这样介绍佘五娘的,“五娘,顺德人,钟希玉继室”⑥。《粤东诗海》、《奁制续泐》、《明诗综》等收录了佘五娘的诗作。
此处录其《秋月》诗一首:
银瞻初上海天晴,一色玻璃万里明。
绛阙夜凉来凤翥,瑶台风细听鸾笙。
兔从玉界光中现,人向虹桥影里行。
坐久露华清入骨,恍疑今夜在逢瀛。
张二乔:就对明清广东文学坛的影响来看,张二乔应该是声名远播者。张二乔生于明万历年间,祖籍是江苏,其母漂泊到广州,在青楼生下她。张二乔从小接受过教育,文才敏捷。因其生活在明清鼎革之际,她与当时的广东文坛知名人物陈子壮、黎遂球等皆有唱和之诗作,著有《莲香集》传世。其事迹见于《翁山文外》、《楚庭稗珠录》、《岭南丛录》等。张二乔去世时只有十九岁,其墓位于白云山下,至今犹在,被称为“百花冢”,已列入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这里摘录其《赠美周绝句》一首:
春雨潮头百尺高,锦帆那得挂江皋。
双双燕子能相逐,怕见西飞是伯劳。
明朝广东文坛才女多出于中下层家庭,这也在一个层面反映了当时广东经济发展对文化生活影响的一个侧面。
四、清代广东才女
有清一代,经过清初民族情绪的震荡,到康乾之世时,广东的社会经济稳定下来,书香之家才女现象又开始出现。这里列述其中几位有代表性的人物:
方彩林:是番禺人,她的父亲是康熙年间“岭南七子”之一的方九谷。她幼承庭训,工诗。随父为官移居苏州,文名响于当地。著有《彩林集》诗二卷,《广东通志》、《广州府志》、《番禺县志》、《苏州府志》、《闺阁正始集》、《闺阁诗人征略》、《清诗别裁》、《广东名媛诗选》、《粤东诗海》等著作中都有对其事迹之记述或收录其诗作。
这里录其《乡思楼》诗一首:
坐寓金闺春复秋,亲年多病老依刘。
嗟予未识乡关路,廿载空登乡思楼。
李晚芳:一般来说,才女多善于诗文,而能著文论史之女子不多。在清康乾年间,广东却出了一位研经论史的知名才女,这就是李晚芳,事迹见于《顺德县志》、《历代妇女著作考》等。李晚芳生于书香世家,毕生致力于研究古代经典和史书,著有《释古周礼》、《读史管见》、《女学言行纂》、《乡俗居丧辟谬》、《续女诫》等著作。
在《女学言行纂》中,李晚芳对“女学”作了专门阐述:
女学之要有四:曰去私、曰敦礼、曰读书、曰治事。盖妇德莫病于私,故以去私为首。
王瑶湘:康熙年间生活在广州的一位才女,是一位声名远播的女诗人,著有《逍遥楼诗集》传世,有岭南三大家之称的梁佩兰称其为“岭南奇女子”。《清诗别裁》、《闺秀正始集》、《广东名媛诗选》、《粤东诗海》等皆收录其诗。我们可以从她的《咏茉莉》首中感受到她的诗才:
美人倚西园,馨香皎如雪。
清风吹翠袖,微动映疏月。
粉蝶纷纷飞,似绾冰肌结。
含笑可堪怜,娇羞伴云发。
谢方端:雍正年间广东著名女诗人,幼承庭训,通经史,工诗词。著有《小楼诗草》传世。《粤东诗海》等收录了她的诗作,《广东通志》里有她的小传。李晚芳刊行《读史管见》特请其作序。
这里选录其《舟中偶作》一首:
江村十里小桥西,落日轻帆过短堤。
正是晚晴风物好,野花开处鹧鸪啼。
陈广逊:乾隆、嘉庆年间顺德人,时人称其为“粤中女诗宗”,著有《静斋小草》一卷,其诗收录于《清诗铎》等。清代有不少广东学者在著作中都提到她。
选录其《墨梅》一首以供鉴赏:
缟袂人来挂月村,嫩寒春晓出柴门。
莫寻香草庄前路,剩得莓苔渍墨痕。
林兰雪:乾隆年间东莞女诗人,著有《小山楼诗草》一卷传世,《粤狱堂诗话》等述及其事,《粤东诗海》特选其《落梅》诗:
曾同冰雪斗晶莹,弄影临流彻骨清。
缥缈千林香暗动,天风吹下许飞琼。
清代广东文坛女子比往代更盛,上述数人只是其中代表者,其实著名者还包括香山(今中山市)小榄的麦又桂、吴川县黄芝淑、南海的吴尚熹、陈霞沅、黄璇、梁霭、番禺张秀端、潘丽娴、潮州范荑香、鹤山黄芝台、香山李如蕙、梅州叶璧华、新会李映桃、顺德邱掌珠、南澳王德徽等。
有人常为中国古代女子姓名、事迹和诗文不彰于后世而不平,其实从广东古代文坛的情况看,“才女”同样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特别是明清以来,广东“才女”现象越到后来越普遍,这实际映了广东那个时期社会整体进步的一个侧面。
参考文献:
①清.阮元,《广东通志•前事略》,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1.3
②清.郑昌时,《韩江见闻录》
③《潮州府志》
④屈大均《翁山文外》
⑤黄昏,《岭南才女》,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
⑥《粤东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