俾斯麦的“外交雷”

前文已经说过俾斯麦时代,德国实际上是没有停止海外扩张的,这种扩张的原因是俾斯麦希望通过与英国协调一致的行动,通过遥远的非洲,解决欧洲外交问题。但随之而来的外交结果超过了俾斯麦的预期,因为随着俾斯麦将非洲瓜分干净,德国对外扩张的黄金时间也随着停止,于是新生的德意志帝国面临着两个选择,要不然放弃海外一切殖民地,告别殖民主义,全力退回本土。要不然还是要全力以赴扩张,哪怕是与英国对抗也在所不惜。

德国应该如何选择?如果我们设身处地的回到1880-90年代,我们就会发现,由于俾斯麦外交上另一颗“硕果”,让德国只剩海外扩张一条路。

null

被俾斯麦亲手毁掉的法兰西第二帝国,俾斯麦构建的体系,最终毁灭了一切帝国

俾斯麦外交归根到底是对抗法国的外交,这个原因要从拿破仑战争时期拿破仑搞得“莱茵同盟”说起,拿破仑终结了传统,或者说只保留称谓的德意志帝国“神圣罗马帝国”,于是曾经横亘在中欧那些德意志地区就变得四分五裂,首先是新的奥地利帝国(日后成为二元的奥匈帝国),第二是普鲁士,此外还有今天德意志南部地区,拿破仑将其整合为莱茵联盟,名正言顺地并入法兰西帝国。这些地区本来千差万别,是德意志分裂的重要因素,如此一整合,反而促成了德意志地区的统一。

此后法国就是德意志统一问题上最大的障碍,对法国而言,任何在身边出现超级政权都无法容忍,均势永远是欧洲问题的一把钥匙。此前法国对抗最大的敌人哈布斯堡统治下的神圣罗马帝国的惨痛教训犹在。因此,对可能的德意志统一保持敌意。

因此,俾斯麦构筑了一个针对法国的外交联盟,这个联盟的逻辑主要有两个,一是法国过于强大,二是奥斯曼帝国已经衰微。法国过于强大,就意味着法国最大的敌人——英国必除法国而后快;而奥斯曼帝国的衰微则意味着给俄罗斯和奥地利新的扩张空间,特别是奥地利可以在巴尔干半岛扩张,以此抵消普鲁士统一德意志而丧失利益。

俾斯麦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始终认为两个问题最重要,一是德俄关系,二是英德关系。德俄关系良好,就意味着德国免于遭受欧洲最大国家的攻击。而英德关系则是避免英法走到一起的关键。如此则可以树靶子,将法国吊打个够,这种逻辑在办公室里常见,什么情况部门关系最稳定,有一个大家都亲近的老大哥,再有一个谁都不待见的麻烦制造者(通常是部门副职,为啥这样,大家自己想)。俾斯麦始终让自己扮演老大哥,而让法国扮演麻烦制造者。

null

走下帝国大船的俾斯麦,而在船上的人则将弄沉这艘船

问题在于,法国一旦被德国击败,就意味着欧洲大陆的均势被打破;而奥斯曼帝国的欧洲部分终归有限,奥地利与俄罗斯终不免直接对抗。也就是说,当两者发生之后,就是俾斯麦主导的外交体系崩溃之时。崩溃的结果,只能是英国拉拢法国,而德国必须在法国和奥匈帝国之间做选择,无论选择谁都将导致另一方倒向德国的对立面,对德国而言,奥匈帝国是天然联盟,与之开战很容易激起国内旺盛的德意志情绪,因此就剩下联奥抗俄这一条路。

对德国来说联合俄罗斯也不是什么很好的战略选择,因为如果俄德形成紧密军事联盟,则英国必然处于敌对位置,就意味着假设俄罗斯扩张中亚与英国交手,德国就要在欧洲和英国宣战,这种战略同盟也太得不偿失了,因此当威廉二世和尼古拉提出联盟的建议,最紧张的还是德国外交部长。

还有一点只能是事后诸葛的结论是,俾斯麦忽视了美国和日本的发展,日本的发展,最终导致俾斯麦此前在太平洋上散布的殖民地成为日本扩张的目标,而美国的崛起,则让曾经的欧洲主导世界,转变为真正的世界格局。当然,俾斯麦离开德意志首相宝座之时,距离甲午战争还有5年时间,当时谁也无法预计日本这个撮尔小邦会击败大清崛起。

综上,一句话概括俾斯麦的外交,针对德意志统一的外交过于明确,外交的冗余度不足。当俾斯麦构建的欧洲体系正常运转后,只能走出萨拉热窝这一个结局,这个结果确实过于讽刺,为了构建德意志第二帝国,最终却导致德意志第二帝国,奥匈帝国与俄罗斯帝国的崩溃,整个欧洲格局为之一变,因此俾斯麦的纵横捭阖实际上为欧洲衰落埋了一颗大雷,遇上威廉二世这样“中二病”,终于将欧洲送进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