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州玄妙观位于江苏省苏州古城观前街,相传原是春秋时期吴王阖闾的宫殿。西汉年间,建成神明通天之台,为苏州人观察天象祭祖之圣地。玄妙观创建于西晋咸宁二年,最初名为“真庆道院”,元至元元年改名为“玄妙观”。清朝初期,为了避康熙帝玄烨的名讳,改“玄”为“圆”,称“圆妙观”。
玄妙观前有一条观前街,街因观而得名。旧时又称碎锦街,因观内广植桃花,花开花落,满街碎锦。观前街甚为热闹繁华,小摊星罗棋布,店铺鳞次栉比,一向是游客品尝苏州特色小吃和购买物品的必到之地。所谓“到苏州不可不去观前街,到观前亦不可不去玄妙观”。
三清殿重建于南宋淳熙六年(1197年),是苏州仅存的一座南宋殿堂建筑,也是全国最大最古老的道观殿堂之一。设计者是当时著名画家赵伯驹之弟赵伯肃。殿是重檐歇山式,屋脊高10余米,两端有一对高约3.5米的南宋砖刻螭。殿阔44米,深25米。内有高大殿柱40根,左右山墙檐柱30根。屋面坡度平缓,出檐较深,斗拱疏朗宏大,特别是内部月亮式梁架上檐内槽斗拱的上昂做法,为国内首例。
殿内正中的砖砌须弥座,高1.75米,分上、中、下3层,系南宋遗物。座上供奉3尊高17余米泥塑的三清全身像,法相庄严,神采奕奕,虽经重修,仍不失为南宋道教雕塑中的精品。殿前建有宽广的青石砌成的露台,三面都设有石栏与踏垛,石栏板上的浮雕人物、水族、鸟兽等,形态逼真,极为精美,相传是唐、宋时代的作品。宏大雄伟的三清殿保持着南宋的建筑特色,在我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殿内尚存吴道子绘老子像复刻石碑,碑上有唐玄宗李隆基的御赞和颜真卿的题字。另有“天庆观尚书省到并部符使帖”石碑,两碑均是南宋原物,为国之艺术瑰宝。殿的东侧矗立着一块高6.7米、宽2.7米的巨大无字碑。原碑上刻着方孝孺写的一篇文章,后来明成祖朱棣篡夺了侄子建文帝朱允文的皇位,命方孝孺替他写诏书,以正皇位。方孝孺宁死不从,惨遭杀害,且株连十族,连同碑文也全被铲除灭迹,于是成了一块无字碑。
宋、元、明以来,盛行于北方的全真道,积极提倡和推行丛林规制。在其影响下,苏州玄妙观在明代亦更名为“正一丛林”。在历史上,玄妙观内道士均为“出家道士”,这与其它正一道宫观有一定程度的区别。其它道庙有的是住庙道士,有的是出家道士,也有在家道士或俗家道士。玄妙观道士入道后,以“师徒”相称,无规定满师期,不用缴饭米,依靠庙产、香火费、打醮费等收入为生。师父羽化后,则有继承当家(住持)的可能,但以先进门者为大。
在苏州众多道观中,玄妙观以历史悠久,规模宏伟而著称。玄妙观的宗教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其中有为神的诞辰作的祀典,有为民间信徒举行的打醮、做道场以祈福消灾,有民间的烧香拜神以保平安等等活动。
此外,春节期间想要到苏州玄妙观参加拜太岁法会的信众,可以前往观内太岁殿咨询具体事宜。
注:义工为信众发放结缘香
注:苏州玄妙观尚道慈爱功德会募捐冬衣
2019年1月23日(农历戊戌年十二月十八),江苏省苏州市道教协会戊戌年传度法会在苏州玄妙观隆重举行。
此次传度法会由江苏省道教协会主办,苏州市道教协会承办,来自苏州全市范围内的41名道教正一派弟子参加传度。苏州市道教协会副会长韩晓东道长担任传度师,薄建华道长担任监度师,员金胜道长担任保举师,苏州玄妙观高功法师祝秋明道长主持传度科仪。
传度活动依照中国道教协会2015年第九次代表会议通过的《道教正一派传度活动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择吉启师扬幡挂榜、参神谒社、传度集福、讲经说戒、传戒发牒、宿启进表,依法依规,严正进行。
传度法会旨在传承道教正一法脉,弘扬道教正统科仪,严持规戒,纯正信仰,广扬道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