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安卓,工学学士,法学博士,历史学博士后,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教师,微软认证系统工程师(MCSE),主要研究领域为法律的历史与未来。他在法史领域的主要研究兴趣为邮传律,通信与帝国治理;他在未来法治领域的研究包括理论与工程两个方面,其中理论研究侧重法律的可计算性与计算复杂性问题,工程研究主要侧重法律语言和自然语言处理(LNLP),语义网、知识图谱与立法及公共政策。
法律人工智能是否可能?从根本上而言,取决于法律是否可以计算。从17世纪起,法学家们就致力于将法律推理的过程形式化,以便于用数学的方式来实现对推理的计算。同时,他们还不断尝试制造计算机器和机械设备来完成其构想的计算功能。
从霍布斯说出“推理即计算”以后,数百年间,人们的尝试经历几度反复,哲学家们徘徊于一元论和二元论之间;徘徊于决定论和自由意志之间;法学家则徘徊于概念主义、形式主义、机械主义,与实用主义、现实主义之间。其中自然科学和技术的每一次发展,都深刻地影响了对法律的科学性与可计算性的评估。每一次计算设备和计算能力的提升,仿佛总昭示着法律科学的新生,有可能带来形式完备的规则和精准确定的推理,然而司法活动的现实又每每使这一梦想破灭。随着下一轮技术的进步,新的数学、逻辑和算法工具的发明,又使得计算法律的理想总能够再一次死灰复燃,或涅磐重生。
这一次(电子计算机+互联网),人类是否真的逼近了莱布尼茨“让我们计算”的高贵梦想?如果这一次不行,那么下一次(量子计算机+万物互联)呢?计算主义的兴起,将带给我们全新的视角。
30多年前,青年法学家张力行在北大法学院图的陋室里挥汗如雨地盘弄着使用8088芯片的原始PC机,试图搭建起中国早期的法律专家系统。后来大家都知道了,这个系统演进至今,成为广为人知的智能法律信息系统北大法宝。
300多年前,选帝侯掌谱人莱布尼茨设计出机械齿轮的乘法机,试图用加减计算的方式搭构筑起德国最完美的法典。当然,以那时候的算力基础而论,他不能不走向失败。然而莱布尼茨为表征社会世界而发明的二进制,启发了后世电子计算机的宏伟事业。
莱布尼茨的乘法机
由此上溯到公元前200多年前,战国末年秦国的一个叫喜的基层法律官员,从他在睡虎地被发掘的墓中,人们看到了大量的律令,以及算数书与算筹。喜是否曾用算筹来计算法律?秦律高度精密的规定需要严密的法律推理与精确的数学计算,从出土秦律看,商功、均输、勾股等算法,均已广泛用于法律计算。
睡虎地出土算筹
在喜、莱布尼茨、张力行的时代,他们尚能动起手来,搭建起当时条件下自己所能拥有的最佳算力而致力于法律计算,今天坐拥超级计算机和5G移动通信网络的青年法律人,还有什么借口疑虑、坐等、翘盼人工智能时代法学的来临呢?同学们,来,让我们计算法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