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袍、花盆鞋、达拉翅是清代满洲女子的标配,达拉翅指的是什么?

旗袍、花盆鞋、达拉翅是清代满族女儿装标配,其穿戴样式在很多清宫电视剧中都较为常见。不过,相比较而言,旗袍和花盆鞋了解的人更多,而说起“达拉翅”好像有点生疏,其实就是满洲女子头上那个扇形用来固定头发的装饰。

null

清代时,汉人女子的发髻还是以明代传统为主,尤其是江南一带的广大汉族女子,将明代髻式保持得相当完整。如苏州地区的妇女发式多以明末流传下来的各色高髻为主,主要有牡丹髻、荷花髻等。清初时,汉人女子的发式对满族宫廷妇女的影响也很大。

说起发式,其实满汉之间就是从“头”开始交流的,多尔衮曾颁布剃发令,要求男人的蓄发留辫。而女人也一样,正所谓“闻说江南高一尺,六宫争学牡丹头”,不同的是,满族女子入关后,积极学习汉人女子的发式。清人李斗的《扬州画舫录》中,便记录了江南女子的穿衣打扮对满族的影响。

null

满族妇女的发型变化较多,孩童时期与男孩差不多。《红楼梦》第17回中就描述了贾母八十大寿的排场说:“邢夫人、王夫人带领尤氏凤姐并族中几个媳妇,两溜雁翅,站在贾母身后侍立……台下一色十二个未留头的小丫头,都是小厮打扮。”这些未留头的小丫头指的就是孩童,清一色男装打扮。

满族女孩在成年前,一般只梳单辫垂于脑后,编梢上缠着一根红头绳,前额剪成刘海,常用金银、珠宝制成别致的珠坠角,系于辫梢上,看起来很别致。成年后,才会把挽成小抓髻,或是梳成一条辫子。后来受到汉族女子的影响,有的将发髻梳成扁平状,俗称“一字头”或“两把头”。其髻型是在头部的顶部将头发梳成左右两个,再用一种特殊的架子担起,所以又叫“架子头”。

null

在两个平行的髻组上还分别装饰有各种金珠玉翠镶制而成的凤钗银簪一类的装饰品,看上去华丽端庄。清初,“两把头”的架子还比较小,后来逐渐加大,但那时还不能算是“达拉翅”。

晚清时期,满族女子的头饰变得越来越夸张,光绪时期甚至演变为一种高如“牌楼”式的固定装饰,取代两把头,名叫“达拉翅”,也叫“大京样”、“大翻车”、“大拉翅”。“两把头”由原来那种简朴的头髻样式,发展到清末,已经失去了原来的意义,而成为一种显示身份、地位的装饰品了。

慈禧太后对穿衣打扮十分讲究,尤其是她的发型。据说在李莲英之前,太监们给梳出的发型总是得不到慈禧的认可,其后的李莲英就是靠着一手梳头功夫成为慈禧心腹的。

null

李莲英也不是生来就对梳头有天赋,而是为了邀宠才学习梳头技巧的。为了得到各式发型的细节心得,他花了很多银子和工夫到宫外学习各种时髦的发型,还经常到妓院去看头牌姑娘梳头,又贿赂总管太监,得以在慈禧身边伺候。李莲英第一次替慈禧梳头时,就格外小心,他知道太后对自己的头发十分爱惜,从记载来看,慈禧确实有一头漂亮的头发,长约六尺,披散下来垂在地上的就有二尺多。

或许是宫中的太监对梳头不太精通,他们往往会把慈禧的头皮弄疼,并且还经常受到惩罚,于是给太后梳头成了太监们最不愿干的活儿。李莲英摸清了慈禧的脾气,加上一手梳头绝活,很快便赢得而来慈禧的好感,第一次梳头就赏给了他20两银子,并让他以后每天都帮她梳头。

李莲英绞尽脑汁,想着法子每天给慈禧换一个发型,而且还都起了名字,有“一定太平头”、“富贵不断头”、“千秋万岁头”等,花样又多又好看。

null

晚年慈禧也有掉头发的毛病,她一方面让御医们进行调养,另一方面又不断在发式上打主意,并最终发明了“达拉翅”,取代了此前的“两把头”。其实,慈禧发明的“达拉翅”是为了保养自己的头发,却因她的特殊身份,偶然将“达拉翅”给发扬光大了,这种发式受到当时满族女子的争相效仿,渐渐成了晚清的固定发型。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