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贵如何传承?岭南大儒陈白沙螟蛉养子发族
---江门陈白祠建筑风水考
伍岳峰
陈白沙,字公甫,名陈献章,明代著名理学家、教育家、书法家和诗人,明宣德3年10月21日(1428年11月27日)出生于广东新会县城北圭峰山下的都会村,童年时举家迁居白沙乡,故名陈白沙。
陈白沙先生在江门的遗迹很多,除“楚云台”、“春阳台”、“庐山书院”、“嘉会楼”等早已湮没外,尚存有“白沙祠”、“碧玉楼”、“贞节碑坊”等,均为明代建筑。白沙村面临蓬江,波光潋滟,如带环绕;后枕小庐山,如玉如珠,依山而立;村前村后,青葵筱竹,随风摇曳,村野田园,风光旖旎。村外有天沙河,河里有不少晶莹雪白的沙,白沙村因此而得名。
白沙先生祖籍河南省太丘(今河南省永城西北),祖上在宋朝曾当过官,也曾做过皮裘的生意,原来家道还算比较富裕,世代积蓄颇丰,亦有不少字画、古董、玉器;可惜南宋时期,战火频频,在不断的战乱中,有很多文物、财产都被洗劫一空。祖上只好随着避难的人群,从河南辗转来到广东的南雄定居。咸淳9年(1273年),据传南雄珠玑巷33姓居民共97户因受胡姬之乱的影响,由罗贵带领,结对迁徙南方烟瘴之地避祸。是时白沙先生高祖判乡与胞弟判卿共同奔赴新会,分别定居于外海乡和石头乡,成为当地的始迁祖。
陈白沙的祖父渭川翁(即始迁祖判乡公的孙子)闻说新会县城附近的都会村是一条山青水秀、人才辈出的小村落,而且接近县城,交通便利,于是举家由外海迁移到都会村定居。渭川翁之子乐芸体质赢瘦多病,于宣德3年(1428年)9月间卒于都会村,时年仅27岁。其妻林氏是同邑麻园乡林康耕处士之女,仪容端庄,深得夫君乐芸处士的喜爱。乐芸去世时,其长子陈献文5岁,妻林氏年仅24岁,尚且怀胎腹中。居丧约一月,林氏在都会村诞下乐芸的遗腹子,按夫嘱咐,取名献章。长子献文,二子献章,寓意二子要以文章立世。陈献章即后来的陈白沙。
记历史记载,其身材修伟,目光如星,给人印象至深,有一种极聪慧的仪表;右边脸上,长了七颗好像北斗星座般的黑痣,从小就警悟非凡,过目不忘,而且很有志节,要做天地间的第一等人,即孟子所谓的“天民”。英宗正统12年,举于广东乡试,当时其才20岁。第二年,会试中副榜,入京师进国子监读书,入名师康斋先生之门,学问大进。康斋,即吴与弼,江西抚州崇仁人,杨文定的学生;门下除了陈白沙,还有白鹿书院的山长胡居仁,以及娄谅、胡九韶、谢复、郑伉、杨杰、周文等等,皆一代大儒,所谓崇仁学派是也。
白沙先生,经过国子监的读书熏陶,越发有志于学问。回归故乡之后,竟不假外求,在自己家里筑了一座阳春台,时常静坐其中,断绝各方的来往,一意深思,这样,学问自然更加精进。后来,在宪宗成化2年,复游太学,由于一首能表现其学养的《和龟山》诗,被国子祭酒邢让看见,扬言于朝,名动朝野;像罗一峰、章佩山、庄定山、贺医闾辈,都恨相见太晚,其中贺医闾甚至进执弟子之礼。这一年,贺医闾正以进士授户科给事中,在朝任职,但听了白沙先生的议论之后,即抗疏解官;这次游罢归来,门下益盛,终于产生了白沙学派。宪宗成化18年,又由广东布政使彭韶、都御史朱英(时任广东总督)交相荐誉,重至京师;可是朝中的阁臣们怀疑其实学,令就试吏部,这时其已55岁,当然疾辞不赴。按当时规矩,只好上疏要求终养。最后,由朝廷授了其一个翰林院检讨官职回家;此后其便屡荐不应,而专志于讲学。
白沙先生的才华是多方面的,工书法又善画墨梅; 在山居的时候,因为笔的供应不便,于是束茅草作笔,遂另成一家,号为茅笔字。其的字和画,一直就为时人所珍视。其死后,在万历13年,由朝命从祀孔庙,称先儒陈子,追谥文恭。
陈白沙祠,其前身是陈白沙家祠,始建于明万历12年(1584年),由曾任南京礼部尚书何维柏、新会县知县袁奎等人为纪念陈献章,倡议捐资建造。
白沙祠平面布局为四合院式,占地面积960平方米,其主体建筑排列在纵轴线上,共四进深,由祠门进依次为:春阳堂、贞节堂、崇正堂、碧玉楼。均为面阔进深各三间、山墙搁檀、硬山顶、绿琉璃剪边,前后之间的建筑以左右对称的庑廊相连接。
陈白沙宅大局坐乾向巽兼戌辰,巽门、内前堂水寅至午位高;直流门前;后面壬子、庚申水亦流到门前;陈白沙祠坐乾向巽兼戌辰; 从内堂水看,从卯到未为马路,比祠堂及墓穴要高1米,前面做有两个水池,好像前面有水逆朝的用法。从祠堂看。乾兼戌,前高后低,合风水布局。其天井排水非常特别:三个天井的排水位左右不同;如是在堂内立极;有两个在甲、一个在丁。元辰水,左水到右,出坤申,破冠带,主第二代大房;远局,右水到左,向上收乙辰暗朝,归库,主二代二房。
内近主亲生;外远主抱养。
在祠之北位有陈白沙父母合葬墓。墓坐亥向巳正针。甲寅来水,出未坤。
据了解,经历400余年发展,目前,陈白沙的后代分布广泛,全国各地都有陈氏后人。问了其后人,白沙有两子;长子不发丁;养子发族。其后人多为养子所发。
而在陈白沙故居江门市蓬江区仁贤村,现在也有300多陈白沙后人。
2002年,仁贤村成立白沙宗亲联谊会,联络各地的白沙后人,连续7年在重阳节进行祭拜悼念陈白沙活动,目前,联谊会已有1300多人参加。
陈白沙墓则在的皂帽山,位于江门市蓬江区杜阮镇瑶村背后。墓为三合土建筑,墓葬主体约40平方米。墓碑刻有“翰林检讨陈白沙先生之墓,长子景云泣血立石”字样。
而陈白沙的墓地,不在祠内而在皂帽山。据介绍,建于明代正德年间的陈白沙墓,除墓的主体外,还配有风水湖泊、墓道、门楼牌坊等。牌坊上书有“千秋仰止”四个大字,为明吏部尚书、陈白沙弟子湛若水所书。近年来由于经济开发,墓园所在的皂帽山已被开山劈坡建起厂房,现时的皂帽山被蚕食得只剩一个小山丘。
陈白沙墓园,除了墓主体仍见三合土外,周边全是比人高的茅草,史上记载的湖泊、墓道、门楼牌坊已不复存在。风水湖泊上世纪90年代已经填平,现已被选好盖房子,房子一旦盖起,人们连上山扫墓的路也没有了。墓道上门楼牌坊被拆,“千秋仰止”的长条石在一个池塘中“捡”回来,现安放在陈白沙纪念馆内。
贞节堂以纪念陈献章母亲的贞节而命名,为祭祀陈献章父母之所。屋正脊饰有仰连状承托火焰形宝珠的陶塑,两端饰有鳌鱼陶塑的吻兽。堂面宽13.83米,进深9.27米,建筑面积为128.20平方米。该堂次间后有两侧卷顶门:左门曰“主静”,右门曰“致虚”。明间后有6扇抹头造型组成的后中门。贞节堂的柱础、金柱保存明代的造型,其余架构为清代维修时的建筑装修。“贞节堂”木匾为陈白沙的老师吴康斋所书。
崇正堂为祭祀陈献章之所。堂的总体结构与贞节堂基本相同。该堂所有的柱均为木质,梁架为双步梁结构。该堂明间后设置神龛,为木质结构,前面雕有花卉图案。神龛有须弥座,为砖石结构。龛内置有陈献章泥塑坐像,坐像高1.5米;像前置灵牌,刻阳文。“明征授翰林院检讨理学名臣从祀文庙讳献章谥文恭石斋陈公位”。
坐像两旁各有一灵牌,皆刻阳文,左灵牌为“明儒文恭公元配张氏夫人位”,右灵牌为“明儒文恭公继配罗氏夫人位”。
堂的正门悬挂“崇正堂”匾额,该匾为何维柏所书。堂内有木刻对联:“道传孔孟三千载,学绍程朱第一支”,均为明万历2年(1574年)朝廷的赐额。
碧玉楼原为陈献章的故居,因当年重获祖传碧玉而建楼志庆,是陈献章珍藏祖传碧玉及奉养母亲之所。陈献章逝世后,因年久失修,于明万历12年(1584年)重修扩建,并在楼前建陈白沙祠,与之成为一体。楼高二层,通面宽14.34米,进深12.24米,占地面积为175.52平方米,建筑面积为351.04平方米。楼首层的柱及柱础均为花岗岩石。楼门由6扇六抹头造型的单门组成。明间置有神龛,龛前面镂雕花卉图案;龛内置有陈献章的祖先及其长兄的灵牌。二层楼面、檐廊和楼梯原为木板结构,1983年维修时改为混凝土。楼的结构除二楼的金柱柱础保留明代的特征外,其余为清代维修后的建筑装修。“碧玉楼”牌匾据传为陈白沙衣钵传人湛若水所书。
碧云楼,是陈白沙教课、着书、看书之所,其亲笔题诗一首,以表心迹。
诗曰: 脚底江山石浪开,
小楼占此是天裁。
光流南极窗前地,
春满东滨掌玉杯。
碧玉久之今复见,
白云朝出暮还来。
梅花夕报罗浮住,
月上江门载影回。
诗中嵌碧云二字,极赞此楼的绮丽风光。
门人湛若水不但继承和弘扬了白沙先生的心学思想,而且事师如事父,白沙先生逝世后,其在师墓旁修建草庐,为师守墓三年,极尽尊师之道。由于其得到白沙先生心学思想的熏陶,舍举业而涵养性情使其学业大进,终成为辅弼朝政的栋梁。白沙先生故后,湛若水于弘治乙丑举进士,先后改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侍读,南京国子监祭酒,礼部侍郎,礼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要职。
据明史列传第171,白沙先生的太夫人24岁就守节抚孤,母子相依为命,所以白沙先生事母极孝。据说其母亲在家想念的时候,其会产生某种感应,于是立即归省;这可能是用来形容其至孝的一种传说,不过其非凡的志节却是从这种至孝的性格中自小培养出来。其尝说:“三代以降,圣贤乏人,邪说并兴,道始为之不明;七情交炽,人欲横流,道始为之不行。道不明,虽日诵万言,博极群书,不害为末学;道不行,虽普济众生,一匡天下,不害为私意。”
白沙先生尝说:无内外,无始终,无一处不到,无一息不运。会此则天地我立,万化我出,而宇宙在我矣。得此霸柄入手,更有何事?往古来今,四方上下,都一齐穿纽,一齐收拾,随时随处,无不是这个充塞。既然要“先立乎其大者”,自然要从宇宙间第一等的工夫入手,就人讲,这第一等的工夫,自然是了解并实际地去做天地间的第一等人。
白沙尝自述为学的经过,仆才不逮人,年27,始发愤从吴聘君学。然未知入处。比归白沙,杜门不出,专求所以用力之方;于是舍彼之繁,求吾之约,惟在静坐。久之,然后见吾此心之体,隐然呈露,常若有物。日用间种种应酬,随吾所欲,如马之御衔勒也;白沙由静坐中,悟得人人之同,因为大家都是人;进而又悟得人人之异,因为每个人对“人”的了解并不相同,境界既有大小,犹有高下。
白沙既由静坐中“识得此理”,而后本此“先立乎其大者”以教人。作圣,自然是天地间第一等大事;人能“同时在许多成就中”又成圣,自然是天地间的第一等人。
如何完成天地间第一等人?白沙与罗一峰函有云:“伊川先生每见人静坐,便叹其善学。此一静字,自濂溪先生主静发源。后来,程门诸公递相传授,至于豫章延平,尤专提此教人;学者亦此得力。晦翁恐人差入禅去,故少说静,只说敬。如伊川晚年之训,此是防微虑远之道;然在学者,须自度量如何,若不至为所诱,仍多着静,方有入处,若平生忙着,此尤为对症之药。”这个静字,一向即是陈门的第一个法诀。
伊川尝说:“敬则自虚静,不可把虚静唤作敬。”犹在以静养敬,敬以复静,实已把这个敬字“敬”入了静之中,所谓“定而后能静”是也。实已把这个静字,“静”入了敬之中,所谓“静而后能虑”是也。所以白沙说:“为学须从静坐中养出个端倪来,方有商量处。”
这里还有一说,陈门之静,祗是相对,非同于禅学中绝对的静。陈门的静,重在证验,不曾离开日用人生;禅门的静,则在日用人生之外。白沙在吴氏之门,知识的来源是离开不了日用伦常的,既不空疏,也无所谓支离,所以其个人以及其的学生才多有不凡的成就。譬如,明史湛若水传:弘治18年会试,学士张元祯杨廷和为考官,抚其卷曰:“非白沙之徒,不能为此。”置第二;赐进士,选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是时白沙已去世五年,仍受到这般的赏识和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