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挤的火车上,
每一个能躺下的地方都很宝贵,
哪怕边上是满到溢出来的垃圾。
蜷缩在行李架上的年轻人,
为了活动发麻的双腿,
不得不把脚伸出窗外。
锅炉烧的水温度已不够,
人们只能等停靠大站时下车泡面,
这是一门只有春运时才会出现的生意,
一份开水2块钱。
夜晚,冷得像被塞进了冰柜
没有准备的人只能抱团取暖,
早有准「被」的返乡者,
连头一起裹上开始入睡。
钱海峰
这些片段是「春运」的缩影,拍摄者是钱海峰,本职是无锡某酒店的电工。
08年开始,他搭乘绿皮火车走遍中国,用相机记录下20万张关于绿皮火车的影像。
他也因此获得连州国际摄影年展刺点摄影大奖,并登上央视。
2008年,恰也是中国第一列高铁开通的日子。
钱海峰误打误撞成了绿皮火车与高铁历史舞台交替的记录者。
没有空调,夏天靠风扇和开窗乘凉,冬天靠烧锅炉取暖,这些老旧的绿皮火车在十年后的今天,已很难寻觅。
它们活跃在各类影视题材中,活在老辈人的记忆里,又或在春运时以「临客」的身份粉墨登场。
「现在也就杭州还有绿皮火车的春运临客,平时没有图定(每天固定时间开行)的无空调的绿皮车,只有一列南星桥到乔司的绿皮通勤车,不对外售票。」钱海峰说。
图片截图自百度百科
PS:因未联系到作者授权
如感兴趣需自行搜索,抱歉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摄影师王福春也曾拍摄下《火车上的中国人》。
在那时,坐火车几乎是远行唯一也是最好的选择,因此镜头下不乏穿着时尚的年轻男女。
虽也有酸甜苦辣,但浓缩的是整个中国普通老百姓寻常甚至是较好的棱面。
而时至今日,绿皮火车几乎是最差的选择,是「民工专列」的别称,上演的是中国底层社会的缩影。
中国铁路高速发展的时代变迁,或许便浓缩在这两组作品的交替里。
仍然坚持搭乘绿皮火车回家的人,一个理由是省钱。
一张上海到南京的高铁一等座要229.5元,而K开头的绿皮空调车硬座只要46.5元,同样价格可以坐5趟,如果换成绿皮火车,甚至可以横穿整个中国。
摄影师唐浩武在《再说钱海峰的绿皮火车》中写道:
「几年前我曾经采访过一位民工,他宁愿在火车站站前广场上露宿三晚,搭乘 27元钱的绿皮火车回家,也不愿买一张 150 多元的长途巴士票,马上踏上归程,这是他们成本计算的结果。」
而还一部分人的原因则是因为抢不到高铁票的迫不得已。
因为无论如何,总要回家。
一个人对于回家团圆的渴望可以强烈到什么程度?
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印象最深刻的是曾获得全球纪录片最高奖项「伊文思奖」的《归途列车》。
影片中,有人在饥饿、寒冷中坚守在火车广场一个星期,只为回家。
在火车站滞留的人,焦虑而执着
2008年,一场雪灾让60万人滞留在了广州火车站。
人们在雨中撑着伞,挨冻受饿仍不愿离去,等不知何时会来的一辆回家的车。
一开闸,所有人不顾一切向前冲去。
有个姑娘被人群哭着挤了出来,
眼泪都来不及抹就又重新冲了回去。
有一对姐妹被挤到几乎虚脱,
被抬出人群后懊恼地抱头痛哭。
为了回家,他们拼尽全力:
「过春节还不能回家团圆,
在外面挣得再多,也没意义了。」
截图来自NHK纪录片《2009年春节广州站纪实》
为了省钱,
很多人会直接睡在火车广场上,
等待自己回家的列车到来。
先走的人会将棉被、报纸留下,
给到萍水相逢但同样想归家的人。
但总也有人没能买到那张回家的车票,
09年的广州火车站,
一群没来得及回家的人一起看春晚过年,
那一年最好看的表演是小沈阳的《不差钱》
而还一部分人还会选择骑摩托回家,
不顾风雨,坚定地出发。
他们通常通宵达旦,
靠着「快点回家」的信念风雨兼程。
为的不过是那个团圆的拥抱。
可能也是一年中唯一的拥抱。
有趣的是,还一小部分人选择绿皮火车的原因,是出于文艺情怀。
随着绿皮火车时代的谢幕,人们给了它一层怀旧的浪漫。
它可以是《人在囧途》的喜剧片,也可以是《后来的我们》中浪漫的爱情悲剧。
在一些山区,菜农们乘坐绿皮火车去卖菜,
因为菜钱可能还填不上班车的费用
沿途的风光,慢生活的旅程,不期而遇的邂逅,动人的故事……交织成对绿皮火车的文艺想象。
好妹妹乐队在歌中唱:「列车的座位有些拥挤,我到外地去看你;离别的站台,不舍的话语。」琴声悠扬,语调温柔,浪漫又温情。
但现实的绿皮火车并不抒情。
它通常拥挤,疲惫而漫长的旅程里,
没有人能从容的保持仪态。
桌子下,椅子下,过道,
列车连接处,厕所边上,
任何一个可以躺下坐下的地方,
都可能有千奇百怪睡姿的人。
你需要发挥一切技能,
找到一个可以躺下的角落。
无数的味道会在车厢里混杂,
脚臭、汗臭、烟草味,
各种味道的泡面齐聚一堂,
混合成粘稠的不明气味。
因为拥挤,
垃圾往往无法被扔进垃圾桶,
甚至可能垃圾箱里都已经满溢。
棉农列车,拥挤甚至超过春运
在新疆,有一群来自河南的棉农,他们每年八九月来摘棉花,然后等11月份坐绿皮火车返乡。
全程3000多公里,两天三夜,58个小时。
这趟列车上的人会尽量不喝水,因为上厕所要跨过人海,甚至没有可以下脚移动的地方。
厕所门一开更是臭不可闻,钱海峰说:「如果没有急切的生理需求,你根本没有勇气进去。」
而如果你能忍受这些,你就能闻到车厢中的人情味了。
天南海北的人,直接面对面坐着,固定的空间把人向同一个气场不断靠拢。
绿皮火车虽然缓慢而漫长,却无形中消磨了人的伪装,把人与人间隔阂的墙打破。
在绿皮火车上,爱聊的人,
搭讪个三两句,就能聊开去。
即使相隔甚远,同个方向便是缘分。
互相分享零食,
甚至拿矿泉水瓶当作杯子喝酒。
见到照顾孩子挪不开身的,
帮打个热水,也是常事。
兴致高的,甚至能现场开起演唱会。
15年1月27日,在乌兰浩特至阿尔山4345次列车上,钱海峰就遇到了一群来自科尔沁草原的蒙古族人,他们要去阿尔山排练内蒙古春晚。
看见钱海峰在拍照,他们就高兴地拉起乐器,载歌载舞起来,一时间整个车厢欢腾,仿佛就成了春晚的舞台。
纹着恨妻的男人,像把悲剧刻在了身上
闻着茉莉花的女人,不知是梦是醒,是喜是忧
据说向东北人要豆腐卷大葱,一定会同意
如果绿皮火车真有文艺和浪漫,那一定就在这些人情味中。
人与人的交错碰撞,滋生着故事发生的土壤。
这样的场域是高铁和动车所无法具备的,朝向一致的座位把人的气场分隔,也阻断了交流的空间。
飞驰的速度、舒服的可调靠背、不需要拼抢的热水缓解了旅途的焦虑,却也让车厢变得沉默。
试想,如果《天下无贼》的故事发生在高铁上,怎么都不会对味。
这样的人情味,或许也是坐着绿皮火车回家的人最大的慰藉。
时代更迭,回家的路越来越快,也越来越宽,或许不久,春运时的「临客」也不再有绿皮火车的身影。
但对回家的渴望却永远融在我们的骨血里。
唯愿所有回家的路都顺风平安。
PS:杭州东,我正等待回家
参考资料
一席钱海峰演讲:《如果不能忍受这些,你也就看不到闻不到绿皮火车里的人情味》
央视《讲述》栏目钱海峰专题片:《追火车的人》
纪录片《归途列车》
BBC记录片《中国新年:全球最大庆典》
图片来源
钱海峰,图片已获授权,如使用请联系作者授权
纪录片《归途列车》
BBC记录片《中国新年:全球最大庆典》
NHK纪录片《返乡潮:2009年春节广州站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