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绝对不是一篇完整的评述中央电视台除夕夜播出的跨年春晚(以下简称“春晚”) 的文章,每个作者都可以基于他的角度,写写春晚。得力于现代科技,让观看春晚已经没有了时空的障碍。不过,由于时差的关系,在荷兰的我要准备年夜饭,还要工作,只能打开电脑,一边听春晚一边码字。遇到有可看的片段,才停下来看看画面。
忽然,耳边响起了熟悉的旋律,那不是粤剧名伶红线女当年唱的《荔枝颂》主旋律和广东音乐《赛龙夺锦》主题的混合吗?台上表演着《百狮报喜贺新春》,那是以中国广东佛山南海区比麟堂领衔的令人赞叹的醒狮跳桩的表演。
我陶醉了,不工作了,先满足一番听觉视觉的美的享受,心中回荡着那儿时就熟悉的、出国后经常还在梦中萦绕的旋律。
那醒狮表演“跳桩”,更堪称一绝,是广东父老乡亲苦心打造的、“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的一门绝活。数年前,我到佛山参观一个武术基地,看到训练跳桩的器材,爬了上去,在一个站桩上作了一个让人拍照的动作,口里催促着“快点”,还必须让人家搀扶着下来。
春晚,是全中国人民、全世界华人的除夕盛事之一,赞叹好吐槽好,很多人总要瞄上一两眼,才觉得安下心来,即使当时看不上事后也会补补课的。因此,每年春晚总要动员洪荒之力,照顾全国各地区各民族各阶层老中青的情绪和需要,因此,众口难调,吐槽是必然的。
就拿小小的荷兰来说,每年一度的华人迎春活动,不也吐槽不断,闹出很多矛盾,至今有人还耿耿于怀,心结难解,执意将这一分歧带进天堂那一天,请玉皇大帝作个了断的吗?
不过,每年的春晚的确也尽可能地动员全国各地的力量,汇集大陆和港澳台以及海外的华人文艺精英,让他们卖力气地演出,尽量满足全国和全世界华人的艺术趣味。
自从春晚改变只在天子脚下举办,设立了各地多个分会场制度以来,广东就是分会场之一。
但是,除了香港歌星的演唱,已经有多年没有岭南特色的节目在春晚舞台上亮相了,尽管中国南方的元素也有偶有显现,但是,今年广东特色分外鲜明!
可不,节目继续进行,除了先前听到的《荔枝颂》和《赛龙夺锦》的旋律,看到了醒狮跳桩的镜头,到了北京时间的10时23分,舞台上出现的节目是《锦绣梨园》。先是一段孩子们出众的功夫表演,接着名角们开腔了,在婺剧、京剧、豫剧、黄梅戏和越剧之后,耳边响起了南国红豆的腔腔调调:“越秀山下珠江水,氍毹灯影处”,是粤语,是粤剧!后看介绍,是我已经陌生的广东粤剧院当代名角曾小敏、彭庆华、文汝清表演的粤韵新编。虽不是传统经典的唱腔,但是也粤唱粤浓。
据广东粤剧院的资料记载,这是粤剧历经34年后重登央视春晚的舞台。
到昨天晚上为止,粤剧演员曾经三次登上央视春晚舞台。1984年是第一次,是我还熟悉的青年艺术家丁凡、林锦屏;1985年更是老年艺术家、粤剧艺术大师红线女,她演唱了《花市》和《花城之春》。
时隔一年,粤剧能够连续上春晚,这个中奥妙,你也懂的。
刚刚数天前,我恰好发了一微信段子,因为采访了一部荷兰人拍的关于川剧的纪录片,在这段子中我使用了2013年红线女逝世时候我撰写悼念红线女的诗歌:
梨园泣别万家伤,
红豆折枝悼霓裳。
心系瑶琴称红线,
情殇恶梦号黑帮;
画粉描粧人千面,
风雨历尽笑沧桑。
檀板依旧乘鹤去,
天庭和唱别一章。
我特别敝帚自珍其中的四句:“心系瑶琴称红线,情殇恶梦号黑帮;画粉描粧人千面,风雨历尽笑沧桑。”
红线女去世时候,当时所有的政治局常委,都送了花圈,可见她政治能量之大。
话说回今年的春晚,34年之后粤剧演员重登春晚舞台,可喜可贺,广东人民为之雀跃。
春晚的编导们突然对广东音乐、粤语、粤剧情深起来?难道因为不久前习总书记参观过广州西关的粤剧博物馆?难道因为彭丽媛女士看到荔枝的刺绣用粤语赞扬了广州的民间艺术家?
无论如何,作为一个中国人的大家庭,广东人和其他地区人民一起,在历史上贡献良多,在改革开放的现实中也很有建树,这是个不争的事实,起码值得列入广府志了。
末了,某些在广东地区也对粤语说三道四的领导同志,会闭嘴吗?也省得我的大学中文系同学们愤愤不平,其中有研究粤语一辈子的专家,在朋友圈中不断吐槽呢!
黄哥,看了一场春晚,怎么就那么浮想联翩?你跟粤剧,或者说你跟南方文化有什么渊源和情结?
其实,我也喜欢京剧、越剧、豫剧、黄梅戏、花鼓戏什么的,喜欢中国民间音乐、中外流行曲、交响乐。不信,看看我的唱片收藏。
去年,我回国期间,就曾经在江西和福建,看过赣剧、婺剧、蒲仙戏、北路戏什么的。
还是喝上一杯,我的兄弟姐妹们,为己亥猪年祝福吧!(图片来源:广东粤剧院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