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点击上方"萧县网"↑
萧城
在悠久的历史中曾不断迁移城址
今天关于萧城变迁的传说很多
那么萧城究竟迁移过几次?
迁移的原因是什么?
今天的我们
又和古萧城有着怎样的缘分呢?
今日我们一同揭秘
古萧国城
据《大清一统志》《嘉庆·萧县志》等有关史志记载、印证,古萧国城(国都)设在黄杨城,又称北城、北辰集,也就是今天萧县圣泉乡的北城集。它是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萧国古城,其地理环境和规模均有史籍记述。
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其名著《水经注》叙其:“余尝经萧邑, 城东、西及南三面侧临获水(亦 称汴水)。”
《后汉书·郡国志》述:萧城“城周十四里,南临汴水,方九里三十步,东南绕城有隍,西北无隍,唐时县治此城。”
当时汴水的漕运十分壮观,每年经此运送“江淮浙湖之粟,六百万担达京师”,因此“舳舻相衔”,昼夜不绝。
北 西
东 南
大量史料证明
北城集不仅是县治所所在
南朝刘宋时还曾作过沛郡郡治
然世事沧桑
斗转星移
萧县县城先后
有过三次大的变迁
萧城一迁
宋神宗
第一迁,约在宋神宗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之后,除因遭受水患之外,或因郡治和县治共在同城的不便,古萧县治由北城集南移半里筑新城,该城“城周4里”,城的北门即为原旧城的南门,规模比旧城缩小一半。
萧城二迁
萧县县治二迁发生在宋哲宗绍圣三年(公元1096年)。城址就在三台山以北,盛村以西(即现在岱湖的地方),此城规模虽不大,但尚坚固。
宋哲宗
据《徐州府志》记述:“萧故附庸之国,城小不足居民,又别肆于河外,每水至,南里之民皆徙避之,庐舍没焉。率数岁一逢,民以为病。绍圣三年(1096年),县令、朝奉郎张惇始自河西因故作新支,为大渠,合于东河以导滞而援溺,于是富者出钱,壮者出力,日劬旬劳,既月而成。”大渠既成,始筑新城,城址就在三台山以北,盛村以西(即现在岱湖的地方),此城规模虽不大,但尚坚固。
清·嘉庆《萧县志》载:
萧城二迁(宋绍圣时期)后的旧境图
民国十九年(1930年)王公玙为萧县县长,曾为消除岱湖水患疏浚岱河,当时曾在凤山北麓三仙台山脚下河底深处,挖出旧城女墙(城墙上垒砌的墙垛)的遗迹,证实县城沉没地下的事实。
萧城三迁
萧城三迁发生在明万历五年(1577年),当年,黄河又在河南省武陟县决口,夺汴入淮,冲溃县城城墙,公廨民房,悉沉波底,整个南城湮没于水下,大量泥沙淤积其上,造成地面逐渐抬高,天长日久便形成了“地下城”。萧城水崩后,幸存者逃往三仙台高阜上,风餐露宿,啼饥号寒,知县伍维翰将灾民安置在三仙台南麓的边集、贾巷等处,并上疏神宗皇帝,拨帑金万两,建新城于三仙台之阳,即今县治所在地,迄今已有441年历史。
历代建设
《大清一统志》称在三仙台之阳所建的新城如环,城周4里,设四门曰“朝阳、望岁、乡明、拱极”,
清代诗人陈泰来形容新城“城堞二三里,居民数十家”,“肩蔬成小市,拳石碍微行”。
清顺治五年(1648年)
知县祖永勋补筑,改东门曰“龙城”,西门曰“杼秋”,南门曰“永堌”,北门曰“三台”。
因连年水患,用碎石堆砌的城墙屡筑屡倾。
清康熙四年(1665年)
知县沈大观改用大石砌墙,用石灰粘合墙缝,内修女墙(城墙上垒砌的墙跺),城始坚厚。
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
知县徐太生于西南开小南门,名曰“大成门”,新铺道路称“青云路”
为尊孔特设礼门
清嘉庆十年(1805年)
知县王㟲领帑重新修葺后的新城,东门曰“龙昌”,西门曰“凤彩”,南门曰“向离”,北门曰“锁钥”。
清·嘉庆《萧县志》载:清嘉庆年间萧县县城
后又几经修补,开挖护城河,加固城垛墙,使县城虽小而固,易守难攻,加上宽宽的城濠,符合古人“金城汤池”的设想。
后记
由文可见,萧县县城变迁多因于黄河决口等水患。
奔腾的黄河从北宋建炎二年决口来萧,到清咸丰五年(1855年)决口北徙,在这里一呆就是727年,给萧县人民留下了46.5公里的黄河故道。
黄河虽给萧县带来苦难,但也磨练了人们与灾害不屈不挠斗争的意志,滋养了萧县人民宽广大气的胸怀和刚毅而热烈的禀赋。
我辈萧县人必将萧城建设的更加美好!
萧国繁华盛景看今朝!
红色记忆、古今名人、
传统民俗、地方文化
······
您最想了解萧县历史
哪些方面?
欢迎留言告诉我们
等待您探索历史的热忱之心
○
免费关注萧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