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猗园上演明代汉式婚礼,为何不让父母训诫新人?“六礼”怎么只剩一礼?

传统的汉式婚礼有哪些步骤?相信许多人答不上来。 大年初三,一场“复刻”明代汉式婚礼的仪式表演在古猗园

传统的汉式婚礼有哪些步骤?相信许多人答不上来。

大年初三,一场“复刻”明代汉式婚礼的仪式表演在古猗园逸野堂上演,给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的民俗年味。

只见一对新人先是对拜,然后在水盆中清洗双手,继而分食同一块肉,再以一切为二的葫芦作酒杯,各饮一半酒再交换对饮后,将葫芦合二为一。

行沃盥礼

此后,新郎亲手解下妻子出嫁前由父母系在其头上的一根红缨带,夫妻二人再将各自的一缕头发用红缨带扎在一起,放入锦囊中。最后,新郎紧握住新娘的手,二人共同许下婚姻的誓言。

行结发礼

简而言之,就是行对拜礼、行沃盥礼、行共牢礼、行合卺礼、行解缨礼、行结发礼等几个步骤依次进行,这些步骤都属于“亲迎”环节。

来看一组亲迎环节的动态图,便一目了然:

行对拜礼

行沃盥礼

行共牢礼

行合卺礼

行解缨礼

行结发礼

“真正传统的汉式婚俗,应当有六个主要环节。”汉潮文化工作室创始人阚文言告诉记者,据《礼仪·士昏礼》记载,这六个环节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称为“六礼”,是中国封建传统社会婚俗的集中体现。考虑到现场演示的效果和时长等因素,这次明代汉式婚礼的演示只选取了最“热闹”的亲迎环节。

具体来说下六礼。

纳采,是六礼之首。男方需要准备好向女方求婚的礼物,通过媒人向女方正式提亲。若女方家答应了,男方就向女方正式求婚。

问名,是六礼的第二道礼仪规定。是指男方准备好书信,派人到女方家中,问女方之名,然后女方回书信,详细告知女方的出生年月和生母姓氏。

纳吉,是古人男女决定缔结婚姻的主要礼仪。男方这时通过占卜,得到吉兆,再请媒人通知对方。这时男女双方才正式决定缔结婚姻。

纳征,就是请媒人向女方家送聘礼。女方一旦接受彩礼,婚约就成立了。

请期,是指男方家选择好成婚的良辰吉日,派使者通知女方家。婚期由男方决定,男方使者会告知女方家具体的婚期。

亲迎,是六礼的最后一道礼俗,即新郎亲自把新娘迎娶回家的礼节,今称为迎亲。在黄昏时分,新郎穿着黑色的礼服,骑着高头大马,前去新娘家去迎娶。《诗经·幽风·东山》:“之子于归,皇驳其马,亲结其编,九十其仪”。描写的就是这种场景。其程序十分复杂,大致包含迎轿、下轿、祭拜天地、行合卺礼、入洞房等多种程序。

葫芦一切为二,作为酒杯。因葫芦的瓤是苦的,所以酒也变苦。夫妻对饮,寓意今后要同甘共苦相濡以沫。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平凡人家觉得六礼过于繁琐,未必严格遵照执行。比如“纳吉”和“请期”这两个环节,其实相似度较高,可以合并成一个环节。就一般人家婚姻而言,相亲、定亲、成亲,或纳彩、纳吉和亲迎,有三个环节就够了。

既然是还原明代经典礼仪,少不了引经据典。阚文言表示,除了《礼仪·士昏礼》,《礼记》《朱子家礼》《大明会典》《大明集礼》《茗洲吴氏家典》等都是这次表演的灵感来源。

可阚文言坦言,过于严谨的古代礼仪已很难符合现代大众审美,就好比这次,只选取了六礼中的亲迎环节,正是考虑到其他五个环节加入表演太过繁琐,而且没有亲迎环节那么强烈的画面感,担心观众会“打瞌睡”。

“传统民俗文化固然需要坚守,但不能食古不化,要做古代礼仪和现代观众之间的桥梁,才能让一部分人逐渐接受和传承。”阚文言举了个例子,过去典籍里有婚礼前父母训诫新人,及新人应答的话语“模板”。

比如,《仪礼·士昏礼》记载有父醮子,命之曰:“往迎尔相,承我宗事。勖帅以敬,先妣之嗣。若则有常。”意思就是,“去吧,迎接你的内助,继承我家宗庙之事,勉力引导她,敬慎妇道,继承先妣,你要始终如此,不可懈怠!”

可到了现代,年轻人都很有个性,要是严格遵照古法,在结婚前被父母训诫一顿,还说得那么长,想必不少新人会“崩溃”,所以这些“模板”可能只会留在典籍里,至多在一些古代礼仪表演上展示出来。

敬父母的环节已极为精简

又比如有些新人会要求做一场先秦风格的婚礼,阚文言在指导时就会明说,先秦婚礼尤其是周制婚礼的服饰大多以玄(黑)色为主。

新人不接受怎么办?就在黑色的内衫基础上加套一件红色的褂子,这样既能符合现代大众的婚礼服饰审美,也能在“内部”继续坚持一部分的传统习俗。

此次表演中新娘穿着的马面裙,部分参考了孔府旧藏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