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水芙蓉图》是南宋吴炳所绘的绢本设色画,尺幅为纵向23.8cm,横向25.1cm, 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现以熟宣为画材,介绍一下笔者的临摹,其观点画法仅供参考。
友情提示: 初学画者最好选用不漏矾的好熟宣。
赭石加墨,调成极淡的赭墨色,大面积平涂底色,此时发现搁置已久的熟宣已经严重漏矾。先不去在意宣纸的漏矾程度,继续平涂底色。(其实,此时应该把花瓣涂几遍胶矾,避免后面步骤中难以处理的“麻点”)
平涂底色最好使用专业的底纹笔,这种笔羊毛笔头,吸水性好,排笔涂色面积大,涂色均匀。
没有底纹笔也可用大的羊毫笔,涂色的时候只要一笔笔衔接自然即可。
平涂三遍底色之后,已呈现仿古绢的色彩雏形。
胶矾水平涂纸面(胶矾水比例为2:1:20,因冬天暖气干燥,故胶的比例稍大一些)发现涂一遍基本起不到任何作用,继续平涂胶矾水至三遍,局部仍有漏矾的点渍。此时胶矾水的涂刷浓度已近极限,所以结束大面积涂刷胶矾水的工作,开始继续平涂底色。因颜料中含有一定胶质,所以在上色的过程中也能起到胶矾的作用。这是五遍底色的赭墨浓度。在平涂第四遍的时候应该注意把荷花空出来,使画面初步体现大致的黑白关系。
花青加墨分染荷叶暗部,白粉平涂荷花,继续增加画面的黑白对比。(这一步所用蛤粉,颗粒太粗,不太适合这么娇嫩的花朵,如图可见一斑。建议用细腻的钛白平涂)
清水洗掉画面残留的颜色,使画面保持纯净。胭脂加曙红分染花瓣尖,赭墨分染莲蓬和茎。
花青加藤黄少加一点朱磦,调成汁绿色平涂叶片。正反叶要统一平涂,使叶子统一色调,画面协调。
继续平涂叶片,区分正反叶的色差。正面叶片平涂五遍,反面叶片平涂三遍之后暂时停下。胭脂加曙红继续分染三遍花瓣,调淡白粉提染花瓣亮部。此时画面已由最初的古旧色一点点提亮。
其实已经进行到这一步了,立起来看一下整体,感觉画面像贴上去一样的死板。叶子勾线也过重。晚上灯光下勾线不容易识别墨色的浓淡,所以我的失败经验就是,勾线之前先在纸上试一下墨色浓淡。 因此花是没骨画法,线条都很含蓄,融合到色块之中才能更好地表现叶子的厚重。
看着画面上长满麻子的荷花真想揭掉重画,心里纠结着,已经折腾到现在了,就继续折腾下去吧。于是,洗啊洗啊,几乎搓掉了一层纸。
继续细细刻画……谁知道最后会不会是老吴先生的《出水芙蓉图》啊!
继续平涂正面的叶子,让绿色层层累积,逐渐沉稳。反面叶子用三绿点染。花瓣白粉提染,分出层次。因前期纸漏矾严重而涂刷胶矾过多,担心画完之后粘到画板上,所以在背景染足之后就把画小心地揭了下来。果然,多处已粘到画板之上,幸好有过揭画的经验,刀片仔细撬起画纸,裁剪平涂底色时溢出画面的边缘部分,并在画面后面覆托裱纸,再次拖到画板。如此折腾,不亦乐乎,画面初现效果。
墨绿色(墨+绿)勾勒正面叶子的脉络,点花茎上的小刺,注意不要太明显,隐约含蓄即可。洗刷部分过重的底色,朱磦+赭石分染莲蓬周围,为下一步点花蕊铺足底色。
按照花瓣的生长反转关系用淡胭脂勾纹路。
叶脉和花瓣的纹路细节。
匆忙中点了花蕊,立起画板发现花药太小且乱入,待重新收拾一下。所以工笔画容不得任何草率与急就的因素。
加大并整合了花药。
前面的叶边加了点胭脂(有的国画颜色不纯正,胭脂过于偏紫,可以调一点赭石中和一下胭脂的色相)。如此效果,停笔吧,再继续就真的不是吴炳先生的芙蓉图了。
下次一定要用好纸额,这样费力不讨好的事情不能再有第二次了。再加个滤镜试试效果吧,把漏矾的麻点虚化一下,其实不漏矾的效果应该是接近这个样子的啦。
文/一米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