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县梆子戏起源于沙河流域,结合淮北土语和民间曲调发展而成,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发展历史。由于它的曲调中吸收了淮北坠子翁、鼓书说唱、叫卖声和劳动号子、船工号子等音调,唱腔高亢激昂、朴实大方,所以具有广泛的群众性,有时农民下地干活回来,敲着锄杠、炸着响鞭,哼上几句梆子腔,真是乐哉美哉。
1954年萧县成立了梆子剧团,并进城演出,标志着这一地方剧种的形成和成熟,剧团在几十年的演出中,既培养了一批当地有名的演员,像萧县的四大名旦马凤霞、董兰香、郭秀兰、蒋相娥,红脸王于超兰,黑脸王窦广田,武生郭公升等,也造就了一大批痴迷于梆子戏的戏迷,一些业余剧团在萧县城乡应运而生,有的甚至摔锅卖铁买戏箱,置办剧团,逢年过节,村口用太平车、大门板搭起戏台,三乡五里的人都赶去看戏,锣鼓一响,大幕一拉,忠孝节义、是非曲直,一幕幕、一场场,满足的是老少爷们一年的渴盼,也是面向大众的最直观的道德教化。优美的梆子腔取代了枯燥乏味的礼仪宣讲,净化着人们的心灵。
上个世纪70年代,学唱革命样板戏风靡一时,萧县业余剧团成立了几百个,学戏唱戏一度成为大众生活的一部分。这种集体性的趋从,再一次印证了戏曲从之者众的号召力。当时黄口镇有个十几岁的女孩叫吴素芹,父亲被错打成反革命在学习班里受批斗,她在镇业余剧团里学唱梆子戏移植的样板戏《红灯记》李铁梅唱段——“学爹爹心红胆壮志如钢”,“打不尽豺狼决不下战场。”造反派批斗她爹爹时说,“你是反革命还叫女儿学爹爹心红胆壮志如钢,真是不老实”。爹爹回到家对女儿说,“琴儿,别再学唱李铁梅了,你再唱就把爹爹打死了!”吴素芹找到造反派据理相争,坚强地把唱戏坚持下来,直到今天,她仍然是个老戏迷,去年参加全县戏曲大赛还获得了二等奖。她说,戏曲是一种力量,是一种情怀,梆子腔将伴她幸福一生,没有什么比这更令人期待的了。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多样化视听媒体的出现,戏曲舞台一度冷落,然而萧县城乡业余戏曲爱好却在升温,这除了大家的欣赏习惯使然,更多的是心理因素的作用,在这个浮燥的社会环境中,恪守传统的戏曲是每位戏迷内心最熨贴的一剂良方,高亢激昂的梆子腔,时紧时慢,时温时火,正是寻遍不得的一方净土。2011年在戏迷的呼声中,萧县戏剧家协会诞生,接着成立了戏迷俱乐部,有100多位戏曲爱好者报名参加,它成了“戏迷之家”。继而全县相继成立了20多个业余剧团,白土镇梁恒真自筹资金30多万元,购置服装道具、乐器、流动舞台车,招收20多名演员,组建了白土戏曲艺术团,坚持为农民演戏。他说,我不图赚钱,只为老百姓有戏看,只为梆子戏的传承发展。现在梆子戏与他们结了缘,一招一式,悲欢离合,全已有了情感共鸣,他们是戏曲最坚定的守护者。
萧县戏剧家协会成立以来,连续举办了三届戏曲大赛,每次报名参赛戏迷应接不睱,观众如潮,涌现出很多“草根明星”。张勤是皇藏山区的一位农村妇女,山里人的戏曲渴望真切、实在,越发显得珍贵。她酷爱戏曲,挚着追求,拜“光盘”为师,凭着一幅好嗓子坚持学戏二十年,反串学了一段又一段的包公戏。在全县第三届戏曲大赛上,她演唱的《包青天》选段“陈驸马休要情怀急”,音质醇厚粗犷,情感饱满,表演大方,让大家享受了梆子腔之美,全场掌声雷动,一举夺得了金奖。
梆子腔之美,体现了戏曲文明,也园了很多人的“戏之梦”,唱戏、听戏于百姓而言己超越了休闲方式本身,加载了更为丰富的意义,它将潜移默化使我们成为最美的人。
业余剧团
萧县最早的业余剧团是民国10年(1921)县城的京剧“子弟班”。民国18年民众教育馆成立后,改为“春雪京剧社”,由民众教育馆组织活动,遇节日和喜庆事项作公开演出。演出剧目有《卖油郎》、《九江口》、《捉放曹》等。民国27年5月停止活动。解放后,原部分演员组成“晨光京剧社”,配合中心工作开展活动,不久停止。
民国17年,县城市民集资组织了梆子戏班,取名“联欢社”。演出剧目有《断桥》、《二进宫》、《韩湘子出家》等。民国27年5月停止活动。日本投降后,部分人员重新组织开展活动,五十年代初终止。
本县农村业余剧团解放初期最为活跃。组织最早的是“梁河剧团”(原属梁河乡,现属黄口区),以梆子唱腔演现代戏,剧目有《穷人恨》、《三世仇》等。1949年,全县有25个业余剧团,1950年增加到45个,1953年85个,1956年达121个,所有区乡和较大集镇都有业余剧团。其中大多数演唱梆子戏,少数演柳琴、花鼓、四平调和坠子戏。演出的剧目除一些古装戏外,还有《白毛女》、《小二黑结婚》等现代戏。演出水平较高的有陶楼等10多个业余剧团。“文化大革命”中,粮食局、商业局、五·七煤矿等业余文艺宣传队也较活跃。业余剧团和文艺宣传队大都配合政治形势进行宣传。经费由主办单位自筹,演员农忙务农(做工),农闲时集中排练,区镇文化站进行业务指导。最近几年,城乡人民文化生活结构和欣赏水平有较大变化,业余剧团数量减少,仅有陶楼、张庄寨、新庄等10多个基础较好的业余剧团坚持活动。
专业剧团
1.萧县梆剧团该剧团的前身是华山剧团,1953年划归砀山县,改为砀山二团,次年调归萧县,始称萧县梆剧团。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剧团停止演出。后以“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的名义进行宣传。1968年恢复演出,但仅演改编的“样板戏”,1969年,剧团被撤销,大多数演员改行调入各企业单位。1971年,由原剧团部分演员和新从县文化训练班中挑选的学员组成萧县文工团。1977年,恢复县梆剧团。该剧团唱腔初为山东梆子,1958年后改唱河南梆子。五十年代窦广田主演的《芦花荡》、《阴阳判》,于超兰主演的《闯幽州》,董兰香主演的《梁红玉》,六十年代马凤霞主演的《王昭君》,杨玉芬主演的《红珠女》,在皖北及徐州附近享有较高声誉。1963年开始排演现代戏,剧团以陈词、杜霞云创作的《小店内外》、杜霞云创作的《要彩礼》参加安徽省文艺会演获奖。在县级以上文艺会演中,萧县梆剧团多次获奖。1975年,由张遵赏创作,该剧团演出的《两张发票》获宿县地区文艺会演创作、演出一等奖,并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成彩色舞台戏曲片在全国放映。1979年,该剧团演出的《前夜》获宿县地区文艺会演表演一等奖。1981年,张芹创作、该剧团演出的《拆篱笆》,获宿县地区文艺会演演出一等奖。
2.萧县坠子剧团《中国大百科全书》记载,坠子戏起源于萧县,创始人李教皊、杜庆祥。开始由王重金、陈兴兰和杜庆祥等10余人,于民国31年自由结合组成“大扬琴”班,在萧县西北一带活动,受到劳动人民的欢迎。民国33年,吸收坠子艺人史凤霞、李教皊参加,在李教皊倡导下,由演唱琴书改唱坠子,并改名为“道情班”。1950年,改为萧县道情剧团,次年,再改名为萧县曲艺实验剧团。1956年,由杜庆祥、陈元孝、丁德昭创作的《小菜园》、《红石山》参加了蚌埠地区第一届戏曲会演,同年,《小菜园》被选拔参加省首届戏曲会演,获得剧目创作二等奖。杜庆祥获表演艺术二等奖、朱月梅获表演艺术三等奖、刘元芝获名誉奖,刁教云获乐师奖,1959年该剧团上调省,改名为“省坠子剧团”。同年,又以新创作的《小包公智斩赵横》参加省举办的向国庆10周年献礼演出,获得好评。长期以来,该剧团博采众家之长,形成自己独特风格,保留节目有《小菜园》、《小包公》、《李白醉酒》、《换亲》、《海瑞》等。
3.萧县文工团1958年秋成立,有演员60人,以演出歌舞歌剧为主。如《洪湖赤卫队》、《稻改喜事》、《打猪草》等。1961年升级为宿县地区文工团。1962年文工团撤销,人员分散到其它剧团。
4.萧县杂技团有演员40人,1960年底调归淮北市,后撤销。
文章来源网络(戏剧网:张浩、老泗州网)
北京市新科工信息咨询有限责任公司的主体业务是数码图文\广告快印 。公司成立于上世纪90年代。己在北京市经营20多年。现有大型数码快印店2家。员工全是萧县藉。公司老总是萧县人,老家情结很重。因业务发展需要,现面向萧县招收图文快印店学员10名。初中以上学历 ,有无电脑基础均可 ,男女不限 ,年龄18岁以上。热爱电脑平面设计,图文制作,数码快印者优先。试用期三个月,起薪2500,包食宿。有电脑平面设计,图文制作经验者薪水另议。
咨询热线萧县159 5571 5551 北京13671015801
免费关注萧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