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美国人脑洞一开,促成了旧中国第一届全国运动会

1908年,爱克斯纳(Max J. Exner)受北美基督教青年会派遣来华担任上海基督教青年会体育部

1908年,爱克斯纳(Max J. Exner)受北美基督教青年会派遣来华担任上海基督教青年会体育部主任。作为现代体育运动的积极推动者,他发起组织了旧中国的第一届全国运动会。

爱克斯纳于1871年出生于奥地利,11岁时随全家移民美国,16岁时加入基督教青年会。1898年,爱克斯纳获得卡尔敦学院的科学学士学位。19岁时在美国春田学院研修医疗、体育教育等课程,这些课程是专为体育主任设置的必修课程。从1898到1908年,爱克斯纳先后在美国麻省、纽约、堪萨斯等地的基督教青年会担任体育主任。1908年,北美基督教青年会派遣爱克斯纳来华担任上海基督教青年会体育部主任。

上海基督教青年会原办公楼(位于南京东路720号)

新官上任“三把火”

甫一履职,爱克斯纳这位科班出生的体育专家便迅速行动了起来,在传播体育著作、培养体育人才、普及现代体育运动等方面大展身手。

早在1899年6月,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就有出版《学塾月报》,后改名为《学生青年报》。但在1908年前,即爱克斯纳来华前,在青年会系统的刊物所登载的书籍广告中还很难看见有体育著作的出现,多是宗教类的书籍。

然而,自爱克斯纳担任上海青年会体育部主任后,他开始注重体育著作的传播宣传工作。1908年4月,青年会刊物第一次刊登由上海青年会干事胡贻谷自编的《体操图说五种》。该刊物售价仅每册四分。其内容翻译自美国一位议员所著的体育书籍,书分为五章:健身体操、毛巾体操、五分时体操、女子室内体操、简易体操。所述体操内容多为简单易学的健身方法,多数是徒手的热身运动,不需要专业的器械,并且所教授的每个动作均用图画辅佐说明,即便是在家中也可以利用空闲时间放松身体,特别适合久坐不运动的文人商贾。

此外,爱克斯纳还注重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于1908年在上海创办了“青年会体育干事训练班”,这个训练班就是“中华全国基督教青年会体育专门学校”的前身。爱克斯纳在青年会体育训练班上讲授和介绍了包括排球在内的多种体育运动项目。

1909年,上海青年会健身房落成。爱克斯纳带其体育训练班进行表演;并在施高塔路(今山阴路)购地25亩建立运动场,举办运动会。

1911年,青年会派柯乐克(I. H. Crocker)来华协助爱克斯纳工作。当年,在青年会运动会的开幕式上,他们组织了两场排球表演,这是上海排球赛的开端。尽管民国初期,排球主要局限在青年会的范围内,但这些活动和赛事对上海排球的开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发起旧中国第一届全国运动会

1910年6月5日,规模盛大的南洋劝业会在南京开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官方名义主办的国际性博览会。

南洋劝业会

此时,上海基督教青年会已经开办了“体育干事训练班”,看到博览会现场人山人海的盛况,爱克斯纳脑袋里灵光一闪,有了一个好主意:1900年的法国巴黎奥运会和1904年的美国圣路易斯奥运会都是“奥运会+博览会”的模式,这次南京的博览会是否也可以增加一点让人意想不到的新内容呢?

爱克斯纳立即通过上海基督教青年会,与在华实力最强的天津、北京青年会商议,在南京博览会期间举办一次全国规模的体育赛会。爱克斯纳的想法得到了华北地区各青年会的一致同意,并在社会上引起热烈反响,一些省份和学校很快组织起了运动队。

民国时期的中央体育场田径场入口大门

现为南京体育学院内运动场

这次全国性运动会的参加单位分为华北、武汉、吴宁(指江苏省吴县(苏州)江宁(南京))、上海、华南5个区,每个区组成工作委员会,委员都是区内名人,由基督教青年会工作委员中选出一人担任委员长,领导本区全面工作,如运动员的选拔、组织、筹资、旅费等事务。各区工作委员会联合组成全国工作委员会,称为全国学校区分队第一次体育同盟会——这是旧中国第一个全国性体育组织,运动会被称为“中华全国学校分区运动会”,简称为全国学界运动会。为召开第一届全运会,基督教青年会共承担了2500美元的经费开支。全国委员会主席则由这次运动会的发起者——代表上海的爱克斯纳担任。

1910年10月18日,“中华全国学校分区运动会”在南京南洋劝业场举行。大会的文件均用英文,量度用英制,器材、服装也都是外国标准。比赛设田径、足球、网球、篮球4个项目。田径有50码、100码、220码、440码、880码跑,还有120码低栏,880码接力,跳高、跳远、撑杆跳高,铅球、链球等十二个单项。分高等组、中等组、学校组三组比赛,华北、上海、华南、吴宁、武汉五区(分别以青、红、紫、蓝、黄五色表示)140名运动员参加。上海区获得总分第一,上海圣约翰大学获学校组第一名。这次运动会在辛亥革命以后被追认为第一届全国运动会。

当年运动会获奖者照片

这次全运会,媒体高度关注,竞争激烈。比如上海的《时报》对于此次“全运会”的报道长达一个星期之久,并且多次运用了大字符,大篇幅。而《申报》也在全运会当天,以《各界之观会热》为题,详细报道了社会各界,特别是一些学校组织前往观赛的情况,其中包括一些女子学校的老师和学生,其盛况之空前,前所未有。遗憾的是,由于技术限制,除了文字,这届运动会几乎没能留下图片资料。

事实上,尽管有人去看,但当时体育并不被重视,观赛也是因为参加劝业会,顺道看看比赛。在封建落后的清朝末期,这次运动会无疑是新兴事物,虽成绩平平,但逐渐唤起了人们对体育运动的重视。

1911年,爱克斯纳因病返美。1943年,爱克斯纳在美国去世。

资料来源:

  • 《上海体育志》,《上海体育志》编纂委员会编,1996年,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奥运来到中国》,罗时铭,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56

    《中国体育通史》第三卷,崔乐泉总主编,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346-347

    《体操图说五种》,上海基督教青年会编,上海基督教青年会发行所,1914年。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