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神剧《乡村爱情》IP养成记

作者| 爽子 春节档期间,除了《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持续网台领跑之外,网播的《乡村爱情11》凭借其

作者| 爽子

春节档期间,除了《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持续网台领跑之外,网播的《乡村爱情11》凭借其诙谐幽默的强烈风格,大有奋起直追的势头。

说起《乡村爱情》,这部中国第一长寿电视剧,自2006年首播后,目前播出集数已经超过500集,时间跨度长达13年。2006年,《乡村爱情1》在央视黄金档播出,此后连播3部,最高收视率近12%,《乡村爱情1》还曾获得第十届“五个一”优秀工程奖。

从第4部开始,《乡村爱情》转至卫视平台播出,收视率和话题度依然强势。而自2015年《乡村爱情8》开始,《乡村爱情》彻底从卫视平台转向网络平台怀抱,选择在腾讯视频独播,并一度创下点播量破20亿的成绩。随后的《乡村爱情9》更不负众望,创下22小时破2亿,5天破5亿的纪录。

直至2018年春节档《乡村爱情10》播出,其总播放量突破44亿次再一次证实了《乡村爱情》国民度。而正在播出的《乡村爱情11》也以微博话题阅读1.6亿,讨论4.4万活跃在公众视野。

不过,从央视到地方台,再到网络,《乡村爱情》系列为何如此深受欢迎?中国第一长寿影视剧的爆款基因是如何练就的?这或许依然离不开其题材的优越性、东北喜剧文化符号的出圈,以及《乡村爱情》强大的吸金能力。

既是“一地鸡毛”也兼具现实意义

2006年《乡村爱情1》上映,作为一部反映农村青年爱情婚姻、事业生活的轻喜剧,被定义为一部不可多得的当代“农村青春片”。全剧以大学生谢永强与农村女青年王小蒙的爱情生活为主线,通过几对年轻人的爱情生活、创业故事,多角度地向观众展现了一幅当代农村青年的爱情生活画卷,轻松中带着喜庆与幽默、曲折中充满戏剧张力和美好愿望的表达。

而经过《乡村爱情》13年来的内容开采,《乡村爱情》的一些剧集情节虽然有所争议,不过伴随着一些新人物的登场,以及一些融合的新时代背景下的内容主题,《乡村爱情》故事体系显然已经更加多元。

《乡村爱情11》主要讲述了以刘能、广坤、赵四为首的象牙山村民在新时代背景下,就“精准扶贫”“招商引资”等国家惠农政策的误解,与新到任大学生村官杜小双以及到象牙山投资的神秘富豪,发生的一系列依旧搞笑无解的故事,就足以说明这场夹杂着社会生活,家长里短的“象牙山风云”又掀开了一个新篇章。

当然,如果聚焦《乡村爱情》整体的故事脉络,家长里短、爱恨情仇、婚丧嫁娶、勾心斗角……所有现实生活中所必备和经历的事情可以说统统演了个遍,有平淡,有乏味、有套路,却是老百姓最真实日子的写照。

有人曾总结,《乡村爱情》的几多:产业多、老总多、独生子女多、小肚鸡肠的男人多、感情波折多。显然,这个淳朴而且搞笑的乡土中国故事,与一些大玄幻、大古装相比,更加接地气,具有观众缘,一地鸡毛也有一地鸡毛的魅力。

不过,虽然《乡村爱情》的剧情以反应东北乡土风情为主,剧情多细碎和散乱,但是在这份“随性”之中,却也饱含现实意义。

其中,以象牙山村刘氏家族、赵氏家族、谢氏家族、王氏家族,四大家族的“门阀斗争”为例,关于剧中邻里关系的描绘,人情世故的表达,就被网友称为农村版的“纸牌屋”。

同时,剧中故事发生地的象牙山虽然不大,但是通过象牙山上中国农民们这十几年的“生活”来看,它反映出的时代变迁以及时代气息却相当具有现实意义。

从《刘老根》到《乡村爱情》,

一场“东北喜剧文化符号”的出圈

回顾从《乡村爱情1》到《乡村爱情11》的剧集发展历程,赵本山以及其出品公司本山传媒不可不谈。不过,如果再深挖《乡村爱情》火爆至今的原因,观众对于赵本山和本山传媒所携带的“东北喜剧文化”的喜爱,以及这场“东北喜剧文化符号”更是不能不被提起的。

曾在春晚上出现超过20年的赵本山,可以说曾是中国人期待春晚的一个理由,更一举将东北喜剧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进行了广泛地传播和发展。同时,在赵本山以及本山传媒的推广之下,后续《刘老根》《马大帅》,乃至《乡村爱情》,更为这场“东北喜剧文化符号”的出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刘老根》来说。在这部作品中,赵本山第一次将政治建设与农村题材结合,一经播出便以当年第二的收视率傲视群雄。随后,赵本山主演并拍摄的另一高收视的电视《马大帅》,以黑色幽默与反讽结合。可以说,这两部作品作为赵本山小品中喜剧文化的衍生品,开启了人们对于东北喜剧文化的广泛关注。

而到了《乡村爱情》,伴随着春晚精彩好笑的语言类节目的逐渐缺失,总是在春节档与观众如期相约的《乡村爱情》似乎成为了观众对于喜剧文化的唯一期待。

剧中刻画了一系列非常具有代表性东北的人物形象,刘能、谢广坤、赵四、王大拿、宋晓峰……每个角色的性情都非常生动,且演员与人物贴合度极高,不断延续并加强着赵本山作品的喜剧特色,以达到极高的辨识度和喜剧冲击感,通过抛段子、耍贫嘴以及丰富的面部表情呈现强烈的喜剧效果。

至此,一场“东北喜剧文化符号”出圈就此完成。

截止2019年,《乡村爱情》IP共衍生了11部作品。《乡村爱情》、《乡村爱情2》、《乡村爱情故事》、《乡村爱情交响曲》、《乡村爱情小夜曲》 、《乡村爱情变奏曲》、《乡村爱情圆舞曲》、《乡村爱情浪漫曲》、《乡村爱情进行曲》、《乡村爱情协奏曲》,《乡村爱情11》。

“乡村爱情”系列影视剧在国民度方面,堪称是“国民第一影视IP”

据之前腾讯视频播放指数显示,《乡村爱情8》18-29岁的年轻观众占了73%,还有11%的观众年龄在17岁以下。并且,《乡村爱情8》主要观剧人群的集中地除了东北三省外,还有北上广和东南沿海的一线城市。

据优酷数据显示,在《乡村爱情11》观众中, 29岁以下的90后、00后观众占比超过48.8%,成为观剧主力,30-39岁的中青年人占比也超过46%,观众地域分布top5分别是辽宁、山东、江苏、河北、北京。

显然,《乡村爱情》IP已经成为了全年龄层观众热衷收看的全民剧集品牌。

超强吸金能力背后的品牌价值日益凸显

早在2014年,在一份网络流传的“长寿剧市值排行榜”中,《乡村爱情》碾压《爱情公寓》、《还珠格格》等竞争对手,以3亿的品牌市值位列第一就曾引起过网络讨论。一方面,足以见得该系列在国民心中的地位之高和品牌价值之强。另一方面,《乡村爱情》系列也因此被业内视为了“投入小、收益高、口碑好”的典范。

时至今日,在诸多动辄千万级别乃至上亿的大制作大流量剧之中,《乡村爱情》“以小博大”创作模式依然深受业内肯定。

据财经网报道,根据早年央视“一黄”收购农村戏标准,《乡村爱情》在央视播出之时,单部就能获得几千万的收益;而首轮播出后,全国各大卫视还要哄抢二轮、三轮的播出权。此外,分别卖给网络,网络独播权也是笔不小收益。

因此,当时有媒体断言,赵本山依靠《乡村爱情》每部赚3000万没有问题。同时,以《乡村爱情5》转战地方卫视首播后来说,首播一轮,再加上网络首播权、二轮播放费用等,仅第五部的收入便轻松过亿。而第8季开始的《乡村爱情》开始采用版权独播权方式,价值也必然不菲。

不仅如此,除了各大平台的播出费用,《乡村爱情》系列还有收入颇丰的音像制品版权费,可以说,《乡村爱情》IP系列可谓“吸金利器”。

不仅《乡村爱情》的品牌价值日益凸显,关于《乡村爱情》中一众王大拿、大脚、谢广坤、刘能、赵四、刘大脑袋随着剧集更新,演员人气的持续走高,近年来不断转战综艺和真人秀节目,显然也是《乡村爱情》吸金能力的一个印证,以及品牌价值的凸显。

同时,《乡村爱情》已制播11部,细数下来,出现在《乡村爱情》系列里的植入广告也不计其数。从食品饮料,到化肥农药,从汽车电商社交软件,到专治不孕不育的医院……《乡村爱情》的植入广告包罗万象,应有尽有

据悉,《乡村爱情1》就曾吸引到了天琪食品、蒙牛和当地汽车公司的赞助,其片尾的贴片广告,每条在60万-90万元不等,保守估计收入近千万。

到了《乡村爱情4》,仅出现在片尾字幕中的赞助单位就达到了23家之多,后因观众对于剧中植入广告过多,沦为为广告表演不满。制作团队积极调整,目前《乡村爱情11》片尾广告鸣谢止写了58同镇、小刀电动车、舜风传播等几家公司。不过,从《乡村爱情》的广告植入方面也反映出了其IP品牌的商业价值潜力是很庞大的。

显然,从《乡村爱情》剧情的质朴接地气,到植根于其内容创作模式的东北喜剧文化基因,再到超强吸金能力与借助互联网优势达成的全网联欢,《乡村爱情》品牌已经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品牌闭环体系。在经历了漫长的品牌构建后,《乡村爱情》的品牌属性已经成熟,接下来能否将一手好牌打得更好,似乎更加值得期待了。 

(参考资料来源:新浪娱乐、沈阳日报、东北网-哈尔滨日报、中国经济网、华商晨报、北国网-时代商报等)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