诏安高坑史事:浅谈黄氏 祖公诗和祖妈诗及其派系之说

点击【江夏黄氏一家亲】关注 定期推送,,,,等诸多优质内容,重服务黄氏家族的平台! 凡是邵武峭山公派

凡是邵武峭山公派系,黄氏后裔都知道“认亲诗”。诗曰:“骏马登程往异方,任从胜地立纲常。吾思异境犹吾境,汝在他乡即故乡。朝夕莫忘亲命语,春秋须荐祖宗香。漫云富贵由天定,三七男儿当自强。”此诗是漳浦黄玉盤先生依据峭山公 所处时代社会变乱,政局 动荡。流传诗中的思想内容,遣子意图和作诗因由及律诗格律分析校正的诗句。漳浦徐坎2014年修的族谱有记载。《漳州姓氏》黄姓一文亦有记载。2017年间,高坑2016_2017届董事会依据徐坎族谱制作此诗和峭山公及三位夫人的画像悬挂在高坑黄氏家庙。

现今峭祖后裔,黄氏家族大圈子都在流行传播“祖公诗″,以此倡导敦亲睦族,弘扬黄氏文化,传承先祖美德,共振黄氏家声。遂将“祖公诗″编成国语版和潮汕版的歌曲,在网上、在祖祠、在名种重大活动仪式上歌唱。其题目叫《祖训颂》(黄氏认亲歌),内容是:“俊马登程往异方,任从胜地立纲常;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朝夕莫忘亲命语, 晨昏当荐祖宗香;但愿苍天垂庇佑,三七男儿总炽昌。”

所谓的“祖公诗”就是邵武峭山公在遣送十八子,临行上马外出时,亲口吟送的八句诗,世称“遣子诗”,俗称“认亲诗”、“祖公诗”也叫“上马诗″或"外八句”,实为“祖训”,作为各地子孙认亲依据。诗曰:“骏马登程往异方,任从胜地振纲常。我思异境犹吾境,尔在他乡即故乡。朝夕莫忘亲嘱咐,春秋须荐祖蒸尝。漫云富贵由天定,三七男儿当自强。”此诗是福建《邵武文史资料》记载的。 峭山公 “遣子诗”已逾千年,影响海内外。过去口传居多,传诵词句各有差异,大多数出于音、形、义相同或相近之误。后世又有人为示本派之至亲或文人有意更解原诗中其某些字句,而致当今已演变成海内外,大意相同,中间只差几字或某句各异达60多种,名地有各地版本的“祖公诗”。

过去高坑黄氏也从外地口传来的一首“祖公诗”,其诗曰:“骏马登程往异乡,任从胜地立纲常。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旦夕莫忘亲命语,晨昏须荐祖宗香。惟愿苍天垂庇佑,三七男儿总炽昌。”此诗现己不知是何人,何时从何处传来的。但此诗与广东梅州派的版本一模一样,只是改异“方″为异“乡″,一字之差。以前高坑大多数人都会背诵此诗。如有人外出时,碰到难事,或遇到黄姓的人或是到达黄姓的村庄,只要双方能背出“祖公诗",大家就非常亲切,称兄道弟,受到十分热情的接待,亲如一家人,得到关照帮助。正如刘佑平先生在《中华姓氏通书·黄姓》一书中所说:“峭山公送别诸子那首诗,犹如一组特殊的文化密码,凡黄姓族人,无论身处何方,只要能背得这一‘密码诗’,便可认祖归宗,会视为同宗兄弟,得到本族的相应关照。”

随着时间的流逝,如今有些人已逐渐淡忘了“祖公诗”。而导致有人将“三妈诗”当作“认亲诗”(祖公诗)。高坑董事会2018年换届后(这一届董事会,既有人相争当“老大”,也有人祈着“老大″不敢当。又要设立理事会,被否定。就自封秘书长,设顾问五人。凡事都由秘书长一人主意决定,),又有人制作一首错误的“诏安高坑黄氏祖公诗”,悬挂在黄氏家庙。诗曰:“骏马‘同程’往异疆,任从胜地立纲常。年深外境犹吾境,身在他乡即故乡。朝夕莫忘亲命语,晨昏‘堂荐’祖宗香。愿祈‘天公’垂庇佑,三七男儿总炽昌。”查阅各地的“祖公诗",并没有此多处错字、错句的"祖公诗"。制作者竞然制作此错字、错句的“祖公诗”(价600元,包含一块祖妈诗)悬挂在祖祠。这能起什么作用呢?无非是巧立名目,明目张胆地乱花族人(添香油)给“神明”用的钱。再说,此版错诗,已有乡贤发现错误,向制作者提出质疑,制作者仍不认承,还洋洋自得,不懂装懂地说:就是那样,是从上面(漳浦)来的。似此种种错误,真不该发生,这真是黄氏家族的憾事。

高坑黄氏还有一首“遗嘱诗”(祖妈诗),世称“内八句”,或称为“下马诗",诗曰:“峭老原来娶三妻,官吳郑妣廿一儿。兴家立业各离去,回猷报命省亲仪。吾年八九与期会,叶茂九州同根枝。不论贫富与贵贱,相逢当念初分时。”此诗高坑称作“三妈诗″。观此诗的内容,应是官、吴、郑三个妈共有的“嘱子诗″,并不是郑妈(三妈)一个人的诗。有关高坑“三妈”诗和高坑“三妈”派的讲法。历来高坑绝大多数的人认为高坑是峭山公第三夫人郑氏,即三妈世传衍派的。故称高坑为“三妈”派,世代相传,流传至今。据明嘉靖《漳浦高山黄氏族谱》记载:“高山黄氏源出邵武峭山公吴夫人(即二妈)第二子化公衍派的。”(注:化公,‘118世’,又名宁,字维杭,号从章,生于唐昭宗乾宁元年,即公元894年甲寅正月初十日午时。后迁居汀州府宁化石壁村龙下里黄茶洋。化公为客家开基始祖之一。20岁即公元913年,中后梁癸酉科第十九名进士,官授左御史,后任广州刺史)。传至129世名卿公为漳浦高山开基始祖。高山传至六世为高坑开基祖。从高坑黄氏家庙祀先堂挂联、修祠碑记和田畔绍基堂对联等文物史料,都明确指明高坑是峭山公世传派下,漳浦高山衍派开基的。如:祀先堂挂联,上联:“乡名画锦里号和平乔木于今思旧德。”唐朝时,峭山公的故里就叫绥城画锦乡和平里,即今邵武和平,说明高坑世系出自峭山公。下联:“派衍高山支分江夏醴泉自昔有真源。”说明高坑黄氏先祖是从漳浦高山(沙西镇)迁移过来的。其实在道光二十五年(1845),本宗举人黄开泰高中进士时,就去过漳浦高山世德堂祭祖,可见进士爷也认定高坑是高山分支的。不然,他为什么去高山祭祖呢?既然高坑是高山分支的,高山认定是“二妈"派,为什么高坑却变成“三妈”派呢?这不符合实际,不符合逻辑。这一历史遗留问题,是否与“三妈诗"有关。是不是过去的人错将“三妈诗”误解作“三妈”(郑妈)一人的诗,故认为高坑是“三妈"派。由此误解、误导、误信了一代人又一代人,而致人们的思想认识根深蒂固。

由于高坑至今尚无修族谱,本宗族人对高坑从何处开基的,也存在多种说法(这里不作列举)。就是因为后世不懂高坑的开基历史,又没有族谱,而导致高坑被泉州紫云黄说是黄纬(五安公)开枝的。被漳州圣王部将黄氏派说高坑是世纪公(高坑称祖公)大房后裔第三十二世黄填海开枝的。被漳州办事处说成高坑是紫云派,圣王部将黄氏派,峭山公派三派合流开基的。此外,东山县礁头村黄氏半甲家谱记载,高坑是他们的马氏祖妈的儿子德礼开枝的。广东三饶西陂多尼山(今田底村)旧谱记载,高坑是他们开枝的。云霄火田(《漳州姓氏》一文)也记载高坑是火田分支的。等等,众说纷纭。这些说法不可信,都不符合高坑的史实。你们相信吗?反正我不信。

2018年10月3日(农历八月二十三日)晚上,高坑村、峰岐村、石城村和田畔自然村等四个村的老人及村干部共50多人,集中在高坑黄氏祖祠,召开研讨会,就福建省江夏黄氏源流研究会漳州办事处编撰的“高坑村与高坑黄氏”(有关开基衍派世系的问题)一文,进行论证。在会上,笔者就高坑现有的文物史料和高山的资料及徐坎的族谱等资料记载,发表个人的看法意见,详述高坑是漳浦高山开枝的。经过讨论,大家一致确定高坑(俗称四高坑五大房)是从漳浦县沙西镇高山村分支的。既然现在已经确定高坑是高山世传衍派的。那么,高山是“二妈”派,高坑自然也就是“二妈″派,这个问题就无可争议了(此前,笔者依据高坑的文物和有关史料记载,曾写过资料并说过高坑不是“三妈”派,而是“二妈”派。由此,引发不懂高坑历史的人要来找笔者,反驳笔者的理论。后来,因看过笔者写的另一份资料,没有涉及“二妈”派的内容,此事才作罢)。

据黄氏的族谱和有关资料记载,“三个妈”各有“遗嘱诗”,以示后裔。上官氏夫人(大妈,名细君,字妙秀)。诗曰:“才郎峭老有三妻,官吴郑氏七子齐;创业兴家离祖地,归来报命省亲仪。”吴氏夫人(二妈,名秀卿,字妙香)。诗曰:“吾年八九难相会,奕叶分枝为汝题;倘有富贵与贫贱,相逢须念共根蒂。”郑氏夫人(三妈,名秀臣,字妙季)。诗曰:“祷告苍天佑各乡,官吴郑氏三七郎;奉从公命吾儿去,投辙綿绵奕世昌。”

三位夫人嘱咐子孙的话:上官氏云:“骏马行行出异乡。大年初一食素一歺。"

吳氏云:“骏马悠悠出异乡。大年初一食素两歺。″

郑氏云:“骏马匆匆出异方。大年初一食素三歺。”

遣子诗(祖公诗)由来

黄峭,又名峭山,讳岳,字仁静,号青岗,锡公之子,祖先是河南光州固始县人。唐懿宗咸通十二年(871)辛卯四月十五日戍时,生于福建邵武和平。自幼沉宏,有智略,官至工部侍郎。娶妻上官氏、吴氏、郑氏三夫人,各生七子,共二十一子。峭山公所处时代,政局动乱。为避不测之祸,于是遣散诸子到闽粤赣各地发展。

后周广顺元年(公元951年辛亥),峭山公年已八旬,宴会姻亲,对众儿子说:“世人拜神祈求‘多福、多寿、多男’,但是尧说:‘多寿则多忧,多男则多忌。′你们二十一人,难道我不愿意都留在身了终余年,只是忧虑多男多忌,我怎能指望大家株守家乡呢?应该走出自谋发展。三妻位下各留长子以侍奉父母,其余一十八支不得恋此故土,各自信步天下相地而居,随地命名。”诸子异口同声说:"俗话说:‘积谷防饥,养儿娱老’,父亲己八十高龄,我们正在忧虑不能日日奉侍左右,反叫我们远住他乡,培养这么多孩子有什么用?"峭公慨然长叹说:“谁说散不如聚,共同留恋这块小小故土无益,你们知否:‘燕雀怡堂而殆,鹤鹩巢林而安`,我之忧虑是此也。”当时众姻亲也在一起进言:“‘池内之鱼远逊云间之鹤’,当前海内多变,觉得亲翁之意全面而深远,为何效婴儿在母怀中索食呢?”峭山公接着说:“聪明豁达之人见识皆同,择木而栖,就是良禽,好男儿志在四方放眼天下啊!”于是便将家中积蓄资财平均分配,又将族谱,各授一本,且郑重地说:“此谱以便年深岁久寻根认祖由来,知道我们的远祖分自光州,今为绥城旧族,乡名画锦、里号和平,而中城鹳薮、竹粟、勘头都是我们一脉之亲所居住之地。应当珍藏牒谱,遥接书香,使上不堕贻谋之家声,下可绵祖之世泽,他日相逢,彼以礼施,此以礼报,频来而不拒,久间而不蔬,天地祖宗相为默鉴。你们兄弟可卜吉登程,言无多嘱。"遂占一律以授之。这就是“遣子诗"(祖公诗)的由来。

后周广顺二年(公元952年壬子)秋,诸子各择其地,先后回乡省亲。峭山公欣慰良多。次年(953癸丑)仲冬十一月初十日巳时,没有感觉病痛而逝世,享寿八十二岁。卜葬鹳薮黄家林,锡祖坟下。

北宋时,太宗、仁宗累有进封钦赐峭山公为刑部尚书,太子少保。

                     黄吉成撰写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