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在罗马,1764年10月15日,我坐在卡庇多神殿山的废墟上沈思,忽然传来神 殿里赤脚僧的晚祷声,我的心中首度浮出写作这座城市衰亡的想法。——爱德华·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
爱德华·吉本是英国著名的资产阶级史学家,曾担任国会议员,也曾投身军旅,后以著述终身,耗费20于年心血用全新的写作手法创作完成著作《罗马帝国衰亡史》,对西方启蒙运动提供了深刻的反思与借鉴意义。
吉本的政治观念是启蒙时代社会思想的反映,吉本的政治蓝图以理性为基础;批判君主专制、赞扬开明君主制;反对狂热,这些思想都是吉本对其所处时代思想的反映。
《罗马帝国衰亡史》是吉本毕生的结晶,叙述从罗马帝国“五贤帝时代”起至1453年君士坦丁堡沦陷1300多年的历史,其中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宗教、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方面。既有对罗马帝国衰亡原因的深刻剖析,也有对当时历史图景的呈现,是研究罗马史、解析中世纪欧洲的经典。作品总共分为六卷,分别详细分析五贤帝时代、塞维鲁王朝、“三世纪危机”、西罗马灭亡之路、东罗马帝国的衰落、东罗马最终灭亡的故事。
1737年爱德华·吉本出生于伦敦附近的普特尼,家族是拥有大地产的资产阶级,父亲是国会议员,母亲在吉本10岁时过世,吉本年少体弱多病生活需姨母照料,作为家中独子,父亲给予了厚望。
7岁,拜师学习算数、英文、拉丁文
9岁,去泰晤士河的金兹敦学校学习
12岁,到西敏寺学校上学,后因身体健康问题辍学。依赖于姨母的照顾,由家庭教师继续教导,所以吉本所受基础教育并不完整,但是已经具有刻苦学习和独立思考的优良品质。
14岁,被父亲送往牛津
15岁,考取牛津大学莫德林学院,后由父亲觉得他对天主教兴趣颇大,被送到瑞士洛桑,交给基督教新教导师帕维亚尔学习。
16岁,吉本身体逐渐强壮,读完已能得到的有关阿拉伯人、蒙古人、突厥人、波斯人的英文资料。
在导师帕维亚尔循循善诱的指导下学习,除学习拉丁文经典外,还学习洛克、孟德斯鸠哲学著作,一步步引向学问的高山,此外吉本对数学、逻辑学、诗、演说、政治、法律也充满兴趣。在这个具有自由学习和大量的图书导师家中让吉本喜不自胜,使吉本无论是思想方面还是学业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为他后来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帕维亚尔在一封信中记下了对新学生的印象:“瘦小的身材,硕大的头颅,具有超人的才能和卓越的议论,为天主教进行了前所未有的辩护。”
从1753年到1758年的5年中,在导师帕维亚尔教诲下,逐渐认识到《圣经》中所讲的许多现象并不能为人类器官感知。他放弃了天主教,重新皈依于新教下。接受了法国启蒙思想家所传播的“自然神论”,并为《罗马帝国衰亡史》中基督传统教义、信条的批判打下的雏形。
在洛桑期间,参加过伏尔泰的聚会,学会法语,并用法语创作了处女作《论文学研究》(1761年出版),并且热恋过一位姑娘,但是在父亲的反对下结束了这场爱情,此后终身未娶。吉本说:“作为情人,我只能叹息;作为儿子,我只能服从。”
1758年,返回英国,不甘于以读书为消遣。曾道:“在闲暇中我亲爱的伴侣是革命以后的英国作家,他们呼吸是理性和自由的空气。”后投身于军戎生涯,在军中服役4年,获上尉军衔,做过一段时间的国民军军官,也曾在炮兵学校和三军大学任教多年,对战史深有研究。军中生活也对他以后的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让他起意做一位历史学家也正是因为这段生涯。时值北美独立战,吉本对于讨论总是深思熟虑,不会可以表现博眼球。收到了当时首相腓特烈·诺斯勋爵的嘉奖。
1770年,撰写了一本题为《评<伊尼斯>第六卷》的小册子,批驳沃伯顿主教对维吉尔这部著作的歪曲,但不曾署名。从书中可以看出吉本是一个富于正义和勇气敢于对教会权威发起挑战的人。
吉本的父亲也在同年去世,忙完父亲丧事后定居在伦敦。开始着手《罗马帝国衰亡史》,起初考虑的课题并不是罗马帝国,而是“法王查理八世远征意大利”、“沃尔特·雷利爵士传”、“瑞士解放史”、“美弟奇家族统治下的弗洛伦萨共和史”等许多选题中犹豫。
在启蒙运动高涨时起,各种启蒙思想犹如汹涌澎湃的春潮,冲击着腐朽的封建堡垒,后重访洛桑,拜见老师帕维亚尔。在意大利、瑞士、法国探求古迹,探索千年前的往事。在探访罗马这座永恒之城中说到:“我踏上罗马广场的废墟,走过每一块值得纪念的——罗慕洛站过的,西塞罗演讲过的、凯撒倒下去的——地方,这些景象顷刻来到我的眼前。”
那是在罗马,1764年10月15日,我坐在卡庇多神殿山的废墟上沈思,忽然传来神殿里赤脚僧的晚祷声,我的心中首度浮出写作这座城市衰亡的想法。
毫无疑问,这座古城对于吉本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由此决定写出一部罗马衰亡史。吉本在最初把范围定于“罗马”这一个城市兴衰的历史,后由几经定稿,精益求精中最后把范围扩大至整个罗马帝国的兴衰,开始创作这部鸿篇巨制。
1776年,《罗马帝国衰亡史》第一卷出版,当时惊动了整个英国文坛,对当时的学术界产生了极大轰动,书一出版即变成当时的畅销书,引发人们争相抢购。书中提到抨击基督教会,遭到教会人士的攻击。同年,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以及美国《独立宣言》发表。
1781年,《罗马帝国衰亡史》第二、三卷出版。
1783年,由于对当时政治活动的厌倦,遂辞去议员职务,前往洛桑,潜心著述。
1787年,吉本创作完成《罗马帝国衰亡史》。
1788年,《罗马帝国衰亡史》第四、五、六卷出版。这部鸿篇巨制耗费了吉本二十余年心血与精力,记录了“历史的细节”,还原了历史原委,译笔忠实,文风流畅获得了欧洲学术界一片肯定。成为一个从理性、批判的角度去建构歷史系统的史学家。亚当·斯密称赞他可以列入当时欧洲文界首位。
1793年,因故人去世返回英国奔丧,途中的劳累与痛苦使他心力交瘁,身体大不如以前。
1794年1月14日,吉本在病痛的侵袭下逝世,终年57岁。
《罗马帝国衰亡史》全书6卷,71章,120万字。它内容浩瀚,文字优美而闻名于世,往往与希罗多德、塔西陀的著作并列。
全书涵盖三大重点:
一是罗马帝国的政经军事文化与社会生活,帝国的扩张与防卫、內部元老院和皇帝的权力拔河,
二是蛮族入侵与其间之重大战爭,
三是基督教的发展,政教之爭,回教兴起和十字军东征等。
本书最重要主题之一:
文治武功壮盛且又疆域广袤的罗马帝国究竟因何由盛而衰亡?从吉朋的眼中看来,至少有以下诸因:
罗马帝国拥有纪律严明的庞大军团,但强大的军事力量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军人干政,军人不仅介入帝位继承,造成动乱,「几乎每个朝代的替换,都起於篡夺者之叛逆与谋害」。
经济和人口也是衰亡的主要原因。战爭和瘟疫使得人力不足,蛮族於是大量迁入。罗马帝国既无法同化日耳曼等蛮族,当这些蛮族构成罗马帝国官兵,进而成为皇帝时,帝国已名存实亡。
经济衰退来自於水士流失和奴隶制度致使农业破產,奢侈的生活方式造成贵重金属流向东方,货幣贬值。资本因重税而公有,生產力下降,无法负担帝国生活时,罗马也就隨之崩溃。
六卷《衰亡史》出版之际正值美国独立战争与法国大革命,同样是时代潮流的产物。吉本创作时受到启蒙运动的影响,启蒙运动的核心是对理性的信仰,根植于理性主义的批判精神中。从史学价值上反映了十八世纪启蒙运动的理性思想对封建时代历史的冲击。从而对现如今科技发展的社会具有深刻影响,促使人们对社会问题解决的思考。
参考文献:《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14年第01期
《社会科学战线》1982年01期
《历史教学问题》2001年05期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