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故事】自设“三省堂”忠孝的名臣名将张浚

【永州故事】自设“三省堂”忠孝的名臣名将张浚

陈瑜

在永州零陵,有一处不被人熟悉了解的故居,更少有人知道故居主人何许人也,它静静的守护在深街巷尾,默默地计数着岁月的变迁、风雨的凋零,也许它“闭门谢客”,也许它“深宫自省”,它无欲于人们是否记起或者瞻仰,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坐看风起云涌,冷观世事轮回,它依然故我——它就是张浚故居

null

穿过东山,走过条条老街,就来到了张浚将军的故居,一座复修的仿古建筑。据查,张浚故居,是为张浚贬谪永州时宋绍兴七年(1137年)而建。现存建筑民间传说为明朝天启年间(1621—1628年)张浚后裔张皇后重建,时称文昌阁。后族人张勉重修,更名为“勉园”其为木质结构,硬山顶建筑。屋前有一口水井,系张浚开凿,后人张勉学刻“紫岩仙井”于天启六年。大门紧锁,无法入内,只能驻足仰观。

null

  也许朝廷太远,再大的官位与百姓无干,也许只是永州的过客,没有留下福胤永州子民的善事好事,老祖宗们没有留下感人的佳话,所以永州人想不起这到底是何人?

据资料查实,张浚(1097-1164),宋代大臣。字德远。汉州绵竹(今属四川)人。宋徽宗时进士。建炎三年(1129)任知枢密院事,力主抗金,并建议经营川陕,被任为川陕宣抚处置使。次年,因东南形势紧张,乃集军反攻,牵制金军。绍兴四年(1134)再任枢密,次年为宰相。他于诸将中重用岳飞、韩世忠,废黜庸懦的刘光世,抗金战争节节胜利。秦桧执政后,以“莫须有”罪名陷害岳飞和其他抗金将领,张浚也因此受到排斥,多次被贬,其中三次被贬永州,与永州结下不解之缘。绍兴八年(1138年)二月,张浚首次贬谪永州,其后又于绍兴二十年、绍兴二十六年两次续贬永州。

null

  张浚第一次贬谪永州是绍兴八年(1138)。当时,秦桧为相,金使以招谕江南为号南下议和。张浚因坚决反对议和,竟被贬谪永州,居于朝阳岩旁。  

张浚第二次贬谪永州是绍兴二十(1150)年。绍兴十六年(1146年)七月,张浚上奏备战抗金,秦桧大怒,张浚被罢去检校少傅、节度使、国公官爵,只保留文阶官特进,以提举宫观,绍兴二十年(1150年)又移往永州居住。

第三次是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十月,秦桧死。十二月,张浚被重新起用,恢复观文殿大学士职衔及和国公爵位,任判洪州(今江西南昌)。此前不久,张浚因母死守丧,于是奉柩归葬西川,到达江陵时,又上奏请高宗备战抗金,引起新任宰相、秦桧党羽万俟卨、汤思退的不满,宋高宗也以"今复论兵,极为生事"为由于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十月,张浚再次被贬往永州居住。

也许是性格执着,耿直,屡屡上书抗金,屡屡得罪权贵,惹得龙颜大怒,也造就了人生的起起落落,永州的来来回回。

null

  张浚在永州期间的活动情况,永州府志多有记载。他在永州留下的作品也不少。如《游朝阳岩》:“已觉云天阔,风轻水面凉。路幽迟晚日,岩古浥流香。客舍长年静,渔舟底事忙?相逢贤太守,不用管弦张”。这首诗描写诗人游览朝阳岩时所见美景。“岩古”、“流香”,突出朝阳岩的特点。接下来,用“长年静”、“底事忙”对比自己与打鱼人的生活之不同表达了诗人对自己闲适生活自责和对渔民劳动的赞美。

  《永州新学门铭》:“人不知学,莫讁褆身。学而不行,不学为均。行之伊何,惟一惟诚。孝弟忠信,本之于性。守之以仁,日积月化,粹然其醇。可以格天,可以感神,可以正物,可以化人。发为辞意,德人之文;施于政事,君子之名。其道甚大,与天地并。凡尔为士,勿替于勤。钦之勉之,无愧此门”。这篇铭文是为永州重修府学门而作。绍兴二十四年(1154),永州知府彭合重修府学。十二月,府学南门成。当时,张浚谪居永州受知府之请,写与了这篇铭文。人贵于学,学贵于行,行贵于诚。该铭文提出的治学为人的思想,对学生、教师乃至世人的成长,都具有很好的启发与教导作用。

null

  《三省堂记》:“绍兴丁巳冬,予以淮西兵变言者论列,谪居零陵。明年春二众,既至,寓止客馆,作堂于地之东隅,仅庇风雨。庶几燕息,取曾子三省之日以名之。其省谓何?思吾之忠于君,孝于亲,修于已者,恐或未至。呜呼!士大夫于圣人之道,当求所以通于天人之际。予之三省,殆将有进于斯而愧其未能也。吾兄昭远喜,为书其名,于予有光焉”。这是作者为自己所建堂屋而写的一篇文章。作者贬谪零陵后,在自己的住所东边修建了一个堂,命其名曰“三省堂”。省,反省、自省之意。作者要求自己象曾子一样,经常从“忠”、“信”、“习”三个方面检查自己的过错,以求不断地完善自己。作者修“三省堂”并为之作记,表明作者具有谦虚谨慎、为人诚信、不断学习的高尚品质。

  张浚不仅是一位著名抗战将领和政治家,而且是一位邃于易理、博览群书的思想家。著有《紫岩易传》、《春秋解》、《中庸解》、《论语解》、《中兴备览》、《奏议》、《张魏公集》等,有的已不传。其易学思想是他学术思想的主要内容,而与当时的宋代易学和理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张浚是南宋初年一度“总中外之任”的显赫人物。人们对他一直是褒贬参半,褒者誉之为“王导”、“诸葛”,把他和岳飞并列,称他是“抗金英雄”。贬者谓其“无分毫之功,有邱山之过”,“一生无功可纪,而罪不胜书。”——总的来说,功大于过的民族英雄的评价应是公允的。

null

在南宋各大名将中,张浚的战术作战能力一般,但颇有大帅知人善任之名。是主战派的领袖,与儿子张栻都是著名民族英雄。提拔过吴玠、刘锜、杨沂中和虞允文等名将,以及杨万里等文官。对其负面评价,主要是其主导的富平之战和隆兴北伐的大败。隆兴北伐时,张浚已老将死,力不从心,其过错不在于具体工作,而在于没有把总帅的职位让给虞允文这些年轻一辈的人物。

张浚算得上一代名将,一代名臣,也算得上一代宗师贤达,所有名篇佳作,都淹没在浩瀚的历史大海中。永州只是他的一方避难之地,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即便身在永州,也心在官场,思在高堂,压根也无暇顾及永州百姓的疾苦,也就无暇去造福当地百姓,这就是同为外地人贬永州的柳宗元大相径庭之处。

老百姓很实在,你心系百姓,百姓就永远景仰与你,世世代代记住你,你远离百姓,哪怕你官再大,位再高,也只能算是当地的一个过客!当今在位为官者也同属于此!也就不难理解永州百姓的记忆中有柳宗元,却没有张浚的原因了。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