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了解五次中东战争的来龙去脉|陈荟楠

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同出于一个祖先,同在一块土地上居住过,曾经有过较好的关系。但二十世纪以来,随着犹太复

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同出于一个祖先,同在一块土地上居住过,曾经有过较好的关系。但二十世纪以来,随着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兴起,两个民族的关系迅速恶化。1948年5月15日,以色列建国第二天,两个民族之间的战争就爆发了。

1948年以来,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之间一共爆发了五次大规模战争,难以计数的小规模冲突与摩擦。下面我将简要的介绍一下五次中东战争的情况。

第一次中东战争,也称巴勒斯坦战争,以色列称之为独立战争战争从1948年5月15日打响,直到1949年1月7日才最终停战。直接参战的阿拉伯国家包括埃及、叙利亚、伊拉克、黎巴嫩和外约旦(即后来的约旦)五国。

战争初期,阿拉伯国家占据绝对优势,以色列节节败退。在联合国的干预下,战争中途停火,以色列抓住时机,紧急补充人员装备,整编训练国防军。最终以色列扭转战局,转守为攻,将阿拉伯军队各个击破。阿拉伯国家被迫签订停战协定。

第一次中东战争形势图

第一次中东战争中发起进攻的阿拉伯士兵

第二次中东战争,也称苏伊士运河之战。此战爆发于1956年10月29日,结束于同年11月6日,共进行了八天。

苏伊士运河之战参战一方为英、法、以色列,另一方为埃及。英、法参战的原因是革命后的埃及(纳赛尔政府)单方面宣布苏伊士运河国有化,损害了他们的利益。以色列参战则是因为阿拉伯国家未放弃灭亡以色列的计划且不断扩充军备,以及日益严重的边境冲突让其不堪其扰,以色列想结束这种状态。

战争由以色列首先发起,英、法稍后加入。以色列攻占西奈半岛,英法则空袭了埃及军事基地和港口。埃及被动防御,曾将船只凿沉以堵塞苏伊士运河。

在美、苏等大国的施压下,英、法、以被迫停战。此战,埃及的军事力量遭受严重打击,但在国际上获得普遍同情,并成功收回了苏伊士运河。英、法夺回苏伊士运河的企图落空,政治上遭遇惨败,一无所获。

以色列虽遭受谴责,又不得不从西奈撤军,但它基本上达到了削弱埃及的战争目的,且由于有联合国部队隔离开的缓冲地带,使埃以边界暂获平静。

第二次中东战争形势图

埃及凿沉船只堵塞苏伊士运河

第三次中东战争,也称六日(天)战争,或者六五战争,爆发于196765日。

随着英、法势力在中东的退出,美、苏在中东的介入日益深入。在苏联的支持下,阿拉伯国家不断扩充军备,使以色列感到严重不安。1964年,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成立,提出的口号是“消灭以色列,把犹太人赶入大海里”,得到阿拉伯各国的支持。同时,以约和以叙边境的冲突也逐步加剧。

1967年5月,苏联向埃、叙提供了以色列正在集结兵力可能发动进攻的虚假情报,成为战争爆发的导火索。埃、叙、约等国开始战争动员,埃及还请走了联合国隔离部队、关闭了蒂朗海峡、封锁了亚喀巴湾。这在以色列看来已是战争行为。

在寻求国际斡旋失败的情况下,以色列决定先发制人。6月5日清晨,以色列空军突袭了埃及、叙利亚、约旦的空军基地,摧毁了埃及的大部分空军力量——其300多架飞机还未起飞就被炸毁。在掌握了制空权之后,以色列发动全面的地面进攻,占领了西奈半岛、耶路撒冷老城、戈兰高地。到6月11日,交战双方相继停火。

这场战争只进行了六天,以色列以相对较小的伤亡取得了巨大胜利。此战也是20世纪军事史上最具压倒性结局的战争之一。它极大地提升了以色列人的信心,但由于以色列占据了很多新的领土,由此产生了很多新的问题,加剧了阿以矛盾。

第三次中东战争形势图

战争前线

第四次中东战争,也称十月战争,爆发于1973106日,以色列称之为“赎罪日战争”,阿拉伯人称之为“斋月战争”。

六日战争之后,阿拉伯国家时刻想着报仇雪耻、收复失地,而以色列人则太过沉迷于上一次的胜利,又因为占领了大片土地、修筑了所谓的“巴列夫防线”而放松了警惕。埃、叙为出其不意地打击以色列,实施了一系列迷惑以色列的措施。

10月6日是犹太教的赎罪日,以色列人沉浸在宗教气氛之中。下午2时,埃及、叙利亚从南北两线同时发动进攻,以色列被打得猝不及防。埃及军队攻入西奈腹地,叙利亚也占领了戈兰高地大片土地。

但是,随着预备役部队快速的增援,以色列逐渐稳住了阵脚。10日,以色列开始反击,首先重点打击北部的叙利亚,不仅重新占领了戈兰高地,还兵锋直指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在作出佯攻大马士革的姿态后,以色列将主力迅速调往南线,对付埃及军队。

埃以两军在西奈沙漠进行了规模空前的坦克大战,埃军遭受重创,被迫转攻为守。沙龙率军从埃及第二、三军团的空隙间偷渡苏伊士运河,将战火烧至埃及的非洲领土,包围了苏伊士城和数万埃军,威胁埃及首都开罗。至此,阿方的败局已定,只好宣布接受停火协议(10月24日停战)。

十月战争是阿以之间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双方的损失都很惨重。以色列虽然最终赢得了战争,但战争初期的失败让国人备感沮丧,再次唤醒了他们的忧患意识。阿拉伯国家一方面打破了以色列军队的不败神话,挽回了一些颜面,另一方面又开始意识到用武力消灭以色列的政策不再现实。这成为后来埃及等国寻求与以色列和解的动因。

第四次中东战争形势图

第四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士兵对戈兰高地上的叙利亚军据点进行轰炸

第五次中东战争,也称黎巴嫩战争,爆发于198265日。

以色列发动此战的目的是消灭驻扎在黎巴嫩南部的巴解组织,驱逐叙利亚驻军。巴解组织原驻约旦,后与约旦关系恶化被驱逐,迁至黎巴嫩之后逐渐在此建立起国中之国,并以此为基地袭击以色列。叙利亚借黎巴嫩内战之机出兵,在此建立起自己的势力范围。

以色列以驻英大使遇刺为借口,越过边界向黎巴嫩境内发动大规模进攻,巴解组织和叙利亚军队损失惨重。叙利亚被迫停火撤退,巴解组织则被围困在贝鲁特西区,遭到以色列的狂轰滥炸。在国际社会的干预下,迫于形势,阿拉法特和巴解组织选择撤出黎巴嫩(成员撤往八个阿拉伯国家,总部迁往突尼斯)。

如果事情仅仅发展到这一步,那对以色列来说还是个不错的结局。但事实是,黎巴嫩战争后来成为以色列人的噩梦,就像越南战争之于美国。

黎巴嫩教派众多,形势复杂。随着基督教马龙派(长枪党)领导人贝希尔·杰马耶勒被刺杀,以色列试图扶植亲以力量控制黎巴嫩政权的企图落空;后又因为以军在长枪党对穆斯林难民营进行报复性大屠杀时作壁上观,以色列政府遭受国内外广泛的批评;黎以撤军协议又因各种原因成为一纸空文,后又被黎巴嫩宣布废除,以军不得不长驻黎巴嫩南部。但驻军除了带来数目巨大的军费开支外,并未带来边界的安宁,黎巴嫩真主党成为以色列新的麻烦。直至2000年,以色列才撤出黎巴嫩南部。

巴解组织领导人阿拉法特

黎巴嫩长枪党制造的贝鲁特大屠杀

以色列反战游行

五次中东战争的概况,大致就是这样。战争双方孰是孰非,难以作出简单评判。在以色列人看来,每一场战争都是生存之战,都是迫不得以的;而在阿拉伯人看来,则是犹太人欺人太甚,占据了自己的家园,战争则是要消灭以色列、洗刷本民族的耻辱。我在这里不作评判,大家可以在了解了更多史实之后,作出自己的判断。

以色列在与中东国家的较量中,屡战屡胜,愈战愈强。但是,大多数以色列人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和平。以色列怎样实现与阿拉伯国家的和平?这将是一个艰难和漫长的历程。我将在后文中谈到这个问题。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