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心理学】恋爱关系中非自愿的牺牲行为

【本文选自北京外国语大学通选课程《爱的心理学》冯俊博、徐展的小组作业。原标题为“恋爱关系中非自愿的牺

【本文选自北京外国语大学通选课程《爱的心理学》冯俊博、徐展的小组作业。原标题为“恋爱关系中非自愿的牺牲行为研究报告”。指导教师为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李同归老师。版权归学生们所有。如需要转载,请联系本专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恋爱关系中非自愿的牺牲行为研究报告

冯俊博  北京外国语大学西葡学院

徐  展  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

【摘要】牺牲是亲密关系中一方为了改善亲密关系或使伴侣受益而放弃眼前利益的行为。共依附是个体做出牺牲行为的特质。牺牲、共依附与亲密关系之间是正相关还是负相关,以及牺牲的动机是否与亲密关系有相关性,一直是各个研究领域争论的焦点。当今社会,亲密关系日益多元化、复杂化,牺牲与亲密关系间的相关性对如何发展良性的亲密关系,保持恋爱、婚姻、家庭稳定,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亲密关系,牺牲,共依附

一、研究背景

恋爱几乎对于每一个人,尤其是当代大学生,都是一个无法回避并且充满诱惑的一个环节。为了维持这种亲密关系,恋爱中的双方都会尽可能地做出一些吸引对方的行为来保持这种关系的持续——不管是为了吸引对方还是为了防止让对方失望。而其中一个相当重要的环节也是不可逃避的环节,不管是双方对等的恋爱还是单方面的苦恋,那就是“自我牺牲”。当今网络中所流行着一个词汇:“舔狗”。他们在追求自己心仪之人时,牺牲自己的时间、自由与主观意愿,完完全全为了迎合对方。他们并不发自真心地想要做出这种牺牲,而又乐此不疲地,日复一日地做出这种牺牲。也正如AzizGazipura在他的TheSolution to Social Anxiety一书中所记录的,在一次咨询之中,一位恋爱中的男士向他倾吐了这样的烦恼:

Sittingin my therapist’s warm office amongst towering book shelves, I shared achallenge I was having with my new girlfriend. I told her how my girlfriend andI were spending some time in her bed and watching some shows on her laptop. Iwas feeling somewhat bored and antsy because she was having a really good timewatching the shows.


“Whydidn’t you say anything?” my counselor asked me.


“Shewas really enjoying being in bed with me. If I told her I wanted to dosomething else, she’d feel disappointed because she’d know I wasn’t enjoyingbeing in bed with her.”

 

很显然,这位男士为了维系与女友的亲密关系,不伤害对方的感情,放弃了自己意志中想要做的行为活动。

 

为了防止臆想中对方潜在的不满而强迫自己,做出既不必要也不愿意的牺牲,很讽刺不是吗?然而在这样的牺牲没有得到回报的情况下,又会有许多人因此产生不满、抱怨,这样的迁就,其实并不是自愿的。这样“卑微”的取悦行为背后的原因又藏在何处?为何这样的非自愿牺牲在当今的恋爱关系中如此普遍并且显眼?这都是值得探究的问题。

 

二、牺牲的心理学解释

 

2. 1心理学对“牺牲”界定的演变

 

对于心理学上牺牲功能的探讨最初源自于Freud。在这一时期,牺牲这一概念是作为解释人类本质的理论框而架存在的。Freud尝试利用精神分析的方法,分析原始人类文化中的牺牲行为,例如杀害部族图腾后有必要放弃很多有价值的东西以获得救赎这类行为,并用社会形成本体论的视角解构了这一现象。Money-Kyrle则又对Freud的理论做出了进一步扩充,根据传说、历史文献和传统宗教著作中的阐释,赋予各个类别的牺牲以不同的意义。

 

弗洛伊德的同事Jung则提出了不同的视角。他从婴儿与母亲早期的依恋关系出发,认为母亲为了婴儿的养育,必须放弃很多舒服的行为模式,退化到原始力比多状态。因此Jung指出牺牲是信息处理的一部分,是放弃有价值的东西以养育新的生命。

 

现在心理学文献中普遍将牺牲界定为一种行为。并且,这一行为往往与一系列亲密关系紧密相关。

 

Kanefield研究了家庭关系中女性的牺牲行为与个人焦虑的关系,分析了女性往往丧失“成功”“卓越”机遇的原因。据Kanefield分析,母亲一方面想让女儿变得卓越,将其视为养育者丧失自我的一种补偿,另一方面又想要维系这段母女关系,难以与女儿分离。因此,女性往往选择牺牲他们所追求的成功和自尊,来维系这份身份认同,克服母女绑定关系破裂所产生的焦虑感。

 

Foxe则指出牺牲不仅对个人心理具有重要作用,在人际关系中也具备重要的功能。Foxe提出有益于成功婚姻的十四条因素,其中一个因素就是爱与牺牲的能力。Foxe认为在每一段婚姻中必定存在着双方的牺牲,如果两人不为这份婚姻做出一些牺牲,则会产生恨意,危及婚姻的稳定。

 

Diamond则阐释了自我牺牲是为了促进家庭的发展的观点。他描述了父亲在妻子怀孕和早期幼儿教育中所承担的母婴避难所职能。父亲需要观察并保护整个家庭,因此必须牺牲在家庭关系中自己的一些需求,同时还必须克服因母婴关系亲密而产生的嫉妒情绪。父亲在此阶段的牺牲会对家庭关系产生决定性影响,也对孩子未来的健康发展有着决定性作用。

 

由此可见,在心理学领域,牺牲的功能包含个人与社会两个层面。放弃有价值的东西以慰神灵、放弃机遇以消除焦虑,牺牲重要东西可以换取更为开放的价值。而从社会层面而言,牺牲重要之物是为了巩固关系,维系稳定,期待与他人建立更加牢靠的联结。通过上述文献记载的研究不难发现,牺牲这一概念与亲密关系之间的联系是不可分割的。

 

2. 2牺牲的心理学定义

 

在人类学和宗教学领域里,牺牲被视为某一特定流血事件或某一集体宗教仪式。在经济领域中,牺牲是一种以暂时的容忍以求在将来获得更多回报的手段。在社会学尤其是女性主义研究中,自我牺牲被描述为一种为照料他人而丧失自我的病理特征。有些人学者指出这种牺牲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牺牲,而属于自我否定的范式。辞典中对“牺牲”做出的定义是:“牺牲是为了那些被视为更重要和更迫切的要求而放弃一些奖赏和让人心满意足的事”。牺牲的目的也被广泛界定为“为了获得更有价值的事情”。

 

心理学领域对牺牲的理解则与上述理解均有不同。Van Lange和Rubult(1997)将牺牲定义为“为了提升伴侣幸福感或品质关系而放弃眼前的自我利益”。他们指出,牺牲可能是被动的,即放弃可以获得即时价值的行为;也可能是被动的,即做出违背意志的行为。因此在亲密关系中,牺牲可以用来描述个体为改善亲密关系或使得伴侣受益而放弃眼前的自我利益和欲望行为。同时,Van Lange等研究者还指出,牺牲应区别于代价等概念,应被视为一种行为,且必须是为了一个更为积极的目标而放弃自我利益的行动,其结果既可能是积极也可能是消极的。

 

2. 3牺牲与亲密关系的研究

 

在亲密关系领域,不同的研究者对于牺牲和亲密关系之间的联系做出了方向截然不同的假设,也得出了差异较大的实验结果。研究者关于两者关系的假说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即:

(1)牺牲对亲密关系的发展有积极作用;

(2)牺牲对亲密关系的发展有消极作用;

(3)牺牲对亲密关系的起积极作用或是消极作用,取决于“牺牲”自身包含的一些变量。

 

在早期的研究中,研究重点主要落在牺牲的行为方面。实验中,被试为了表明自己维系关系的意愿,一定程度上做出了放弃自己喜爱的活动的行为;或者参与一些不想做的行为,以促进亲密关系发展。社会心理学家由此发现,牺牲可以反映出健康的伴侣功能,并不断提高该功能。有研究进一步证明,有牺牲是界定亲密关系能否发展成为浪漫关系的重要因素,认为牺牲是构成“爱”这一概念的要素(Noller,1996)且在伴侣间利益出现不对称的时候,为解决利益冲突,很多人往往会选择通过牺牲放弃自己的直接利益来解决冲突。例如,丈夫因工作原因调动海外,很多妻子会选择放弃自己在国内的工作、交际圈等利益,追随丈夫前往海外,以维系婚姻关系的稳定。

 

但是也有研究者提出反对,认为在亲密关系中放弃自己的希望与志愿具有一定的危险性(Jack& Dill, 1992)。他们站在女性主义的视角,认为将自己的愿望屈服于他人可能会提高抑郁和迷失真实的风险,且与男性相比女性更容易受到影响。且牺牲并非长期维系亲密关系的有效策略,成本高,容易带来后悔、愧疚、怨恨等其他负面心理情绪,长此以往不免造成双方心理压力的增加,降低亲密关系的质量。

 

还有研究者表示,牺牲的代价与收益的对比,取决于牺牲自身的性质差异。例如牺牲的动机、双方对牺牲的态度、牺牲的意愿以及亲密关系中本身承诺水平的高低等等。例如,人们会因为伴侣牺牲的动机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情绪体验。如果伴侣是为了回避某一消极结果而做出牺牲,那么这种牺牲换来的成效是有局限的,甚至会起到反效果,加剧焦虑和紧张情绪;如果伴侣是为了趋向某一积极结果而做出牺牲,那么这种牺牲可能会在亲密关系中取得良好的成效。然而判断动机回避性和趋向性的标准往往是主观的。例如,丈夫推掉重要工作回家陪伴妻子这一行为,如果认为丈夫是为了防止回家晚被妻子责备,那么这就是一种回避性牺牲;如果理解成丈夫是因为爱妻子、想要多些时间与妻子共度,那么这就可以被视为趋向性牺牲。因此,牺牲在亲密关系中发挥的作用积极与否,是与动机的表达和诠释密不可分的。不同动机下牺牲所带来的结果,可能是未来该领域研究的方向所在。

 

三、共依附与牺牲行为

 

牺牲这一行为还与共依附这一概念密切相关。“共依附的概念,于年代源自于酒瘾家庭的治疗领域当中,起初被认为是与酒瘾患者一起生活的压力所造成的,家属因酒瘾患者无法自制而产生过度的羞耻、恐惧、痛苦、悲愤交加。但是当酒瘾患者戒酒之后,家属依然受困于情绪之中,似乎不乐见酒瘾者戒酒成功,甚至阻扰其康复,好像家属需要酒瘾患者沉迷杯中物,并且依赖他们。另一方面,酒瘾患者的行为通常十分自我中心、甚至暴虐,换成一般人早就拂袖而去,但酒瘾者的家属非但不曾远离他们,而且似乎与酒瘾患者产生一种共生的病症。这种病态相互依赖的方式引起了治疗师的注意。之后,他们便发现家属疾患的隐因,其实早在酒瘾患者沉迷药物或酒精前己种下。当时所用的名称为`共酒瘾'或共成瘾。表示酒瘾者与其配偶唯一的不同是一个依赖酒精,一个依赖关系,但同样有否认、合理化和投射的防御机制,低自尊、羞耻及强迫性的行为”(吴,1993)。

 

产生共依附现象的人,往往会将自己的注意力过度地投入他人的想法与期待之中,而忽视自己的需求,压抑自己内心的想法,将自我的价值建立在所依附的人之上,从而失去自我。但是这些人的目的其实是想“掌控对方”,让对方的一些行为符合自己的期望。“共依附常见的问题是‘关系’的问题。共依附者常无法割舍关系,认为失去对方就无法生存,常会借由关系获得安全感,而无法维持与重要他人的界限,把自我价值建立在他人肯定上,尝试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去控制身边的人或者事物并压抑自己真实的感觉。”然而,恋爱关系之中两人的地位应该是对等的,这样的为了安全感而将自己的各种各样的中心放置在对方身上,不仅仅是打破了对等的这样一个正常的平衡,同时也反而增加的了自己内心的不安定。害怕失去,便继续尝试维持这种不健康的关系。这样的人一般来说会有贬低自己的倾向性,经常性地寻求“自己配不上对方”的证据,选择性地放大自己的(或者自己认为自己所有的)缺点而忽视自身的长处,从而贬低自己的价值,拉低自身的位置,通过迁就对方委屈自己来尝试维持这一种关系,尝试占有对方。这样的人的情绪并不稳定,也缺乏自主独立的能力,经常根据对方的态度或者反应来改变自己的情绪。他们很难意识到自己的情绪和自己的想法究竟是什么。

 

然而,由于亲密关系满意度是指个人和交往对象之亲密关系的互动,所知觉到的幸福、愉悦、圆满或公平性等主观评鉴的满意程度。这样的一种非自愿的牺牲行为反而导致了自身真实想法无法传达,进而无法进行良好的沟通,双方的乐趣以及兴趣都变得难以交流。这种不良的关系缺乏“自我揭露”这重要的一环。这样的关系中既缺乏满足感,更缺乏“公平”的主观感受。通过一味地迎合而维持下来的亲密关系,由于自己的单方面期望过多,难以得到与自己内心所期望的对等的回报。这样付出过多而获得过少的,不平衡也不公平的亲密关系难以让个体产生对这段感情较高的满意程度。这样企图通过维持亲密关系而获得满足感和安定感的行为,反而导致了更多的矛盾发生,双方彼此的亲密关系满意度也不高。

 

四、总结与启示

 

在亲密关系中,由于对牺牲动机的回避性与趋向性的理解不同,做出牺牲者或接受牺牲者都有可能因为这种关系间的不平衡而产生负面情绪。而亲密关系中,双方对于这段关系是否公平的感受会直观地影响到亲密关系的长远发展。因此,尽管牺牲是亲密关系的重要组分,但是长时间一方对另一方的付出,势必会造成不平衡。因此维持亲密关系中牺牲的平衡关系,保持健康的付出与回报关系,平等相处,才有益于亲密关系的良性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崔林霞. (2010). 牺牲与共依附特质对亲密关系质量的影响.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

冯青青, 周晖,梁意颖,潘俊豪.(2017). 基于行动者--对象相互依赖模型探究牺牲动机对亲密关系满意度的影响.心理科学,40(4).

吴昭仪.(2003).大学生的共依附与爱情态度之相关研究.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心理与辅导研究所硕士论文.

Jack, D.C., & Dill, D. (1992).The silencing the Self Scale: Schemas of intimacy associated with depression inwoman. Psychology of Women Quarterly, 16.

Noller, P. (1996). What is this thingcalled love? Defining the love that supports marriage and family. Personal relationships, 3.

Van Lange, P. A. M., Rusbult, C. E.,Drigotas, S. M., Arriaga, X. B., Witcher, B. S., & Cox, D. L. (1997). Willingness to sacrifice in close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3(6).

 

下面是彩蛋时间:准备出国留学的同学,请扫描下面的二维码,关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心理学系出国人员心理健康支持项目组”的公众号!

对于进入新高考周期的同学们,请扫描下面的二维码,进入学习兴趣测试,能够帮助你找到自己的兴趣点,提高你的学习技能哦。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