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7年,德国侵占青岛之后,为了实现长期占领的目的,以及其在远东的军事和经济利益,对青岛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客观上推动了青岛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德国人同时对青岛港口与铁路建设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也有力地推动了青岛港及其腹地经贸发展。
下面让随着德国强租青岛时期的港口图,我们看看除了作为青岛象征和标志的栈桥之外,青岛的海边除了码头还曾经有过哪些栈桥吧。
编辑/©茗萱
舢板浮桥
大港一号码头和二号码头之间的舢板浮桥
大鲍岛桥
大鲍岛栈桥位于小港港池北侧,始建于1898年,有铁路专用线和青岛站相连,在大港码头建成前是重要的物资吞吐码头。大鲍岛栈桥于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时被拆毁,后重建,现仍为部队使用。
蜗牛桥
一百余年前,青岛湾上两座栈桥长虹卧波,回澜拥翠,百余年后,两座栈桥却命运迥异。
衙门桥亦称“蜗牛桥”。据1900年第16期《青岛官报》刊载之10月17日通告:“衙门桥已建成并交付公众使用,主要是用于行人交通。”这座人行桥在今太平路、莱阳路与大学路交汇处,因其靠近原总兵衙门,故德人称其为衙门桥。据《胶澳志》记载:“太平路东端石桥,德人建,石砌二空,长十九公尺,宽十五公尺,铁栏。”清朝著名学士劳乃宣曾经作过一首《海滨即曰》提到过蜗牛桥:“波光如镜暮山孤,两道长堤入画图。更复谁知是东海,宛然身已到西湖。”其中,“两道长堤”指的就是栈桥和蜗牛桥。
20世纪40年代时,这座桥尚完好。但关于其消失的原因以及具体的年代,却没有史料记载。
阿克纳桥
阿克纳桥位于今东平路与四川路路口的西北。具体建造时间不详,但从1899年的地图上已经可以看到这座简易的小桥。其的最初功能大概与衙门桥相似,即停靠小型船舶,便于人员上下,以及小宗货物的卸运。
1907年手绘青岛全图中的阿克纳桥
1914年11月,日本占领青岛。阿克纳桥变成了“有粉桥”,令人困惑的是,这座栈桥在这之后也突然消失了,具体原因及时间至今无从考证。
后海栈桥
上个世纪30年代中期,为了减缓前海栈桥的压力,在西镇四川路附近海岸修建后海栈桥,其主要用途是供中外海军泊船之用。具体位置就在现在的轮渡西邻。栈桥全长183.5米,宽2.5米,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于1934年6月开工,1935年7月完工。这座后来被搬上过银幕的栈桥,因其地理位置和美军驻扎而被附近百姓俗称为“后海栈桥”或“美国栈桥”。上世纪八十年代,该桥的剩余部分因建造轮渡码头而被彻底拆除。
无名桥(具体不详)
德占时期《青岛鸟瞰图》
青岛早期历史上曾经还有多座“栈桥”存在,据史料记载,除了小港内的大鲍岛码头等之外,大港中的港岛桥建于1899-1900年、前海西侧的莱因•威斯特法伦煤业辛迪加煤桥建于1900-1901年......
凤凰网青岛综合
资料来源:青岛城市档案论坛
本文由公众号编辑整理发布,
感谢网友“涧中细流”、“青春的岛”,
青岛文史学者袁宾久、王栋、谷青等师友的图文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