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到来的究竟是通缩还是滞胀?我们如何应对?

null

引言:全世界都热切需要通胀,所以他们不允许通缩发生。

上周公布的通胀数据很差,这强化了卖方机构在去年底和今年初所做出的“通货紧缩”即将来临的预期,也引起了人们的担心。

与这种观点相反,在年初公众号文章《关于2019的十二个预言》中,我认为今年可能出现的非但不是通缩,反而可能是“轻微滞胀”,也就是在经济增长停滞的情况下通货膨胀反而有可能上升

对于通缩的观点,人们大多基于对大宗商品在需求低迷、库存上涨情况下将出现大幅度下跌从而使生产物价(PPI)负增长,进而带来通货紧缩的预期。

不过,在今年及未来数年,大宗商品价格可能非但不会下跌,反而可能上涨,这主要来自三方面的原因:

一、政策引诱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曾多次强调一个观点:

由于庞大的债务和经济结构严重失衡,未来全球货币、财政、行政政策倾向于压制资产泡沫诱发实体消费物价上涨,也就是引诱通货膨胀上升

在这一基础上,货币政策会转而容忍通胀上行甚至超出预设目标,其表现为央行货币政策紧缩暂停(美国)或转向中性偏宽松(中国)或延后正常化(欧、日)。

同时,财政政策会更加积极甚至激进,譬如减税、增加政府支出等,叠加一些引诱消费的政策,例如刺激家电、汽车消费需求。

(甚至可能人为制造薪资成长)。

这些都可能成为通胀企稳回升的巨大诱因。

二、供应干预

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人为制造供应缩减将成为大宗商品价格稳定及上涨的最重要因素。

这在原油价格上早已相当典型的体现出来----产油国通过对产量的控制提高油价,而强权国家通过制造地缘政治紧张抢夺市场份额并推升油价。

因此,在2019年,原油价格及基础原材料(主要矿石)等都存在在供应因素的影响下重新走高的风险。

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加上我国基于行业垄断、行业联盟控制的限产保价等,工业制成品(钢铁、化工等)价格不排除年内重新转强的可能性。

在基础资源----能源、原材料----价格趋于坚挺及上行的带动下,大宗商品整体(包括农产品)在未来两年上行的概率大于下行。

也就是说,在需求低迷的倾向下,通胀却可能趋于上升

三、美元贬值

美元汇率已局限在狭窄区域波动了很长一段时间,在货币政策转向及经济数据转差的压力下,尤其是新兴市场货币、商品货币趋于转强的情况下,未来下行概率大于上行,这将支撑商品价格。

即使未如预期,其效应在与供应缩减效应对冲后,仍可能无法削弱商品价格的稳定偏强走势。

总之,未来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概率大于下跌,这将可能在提高企业成本、缩减利润、压制经济的同时引发通胀上升,也就是滞胀。

所以,从资产配置角度而言,战略性的配置大宗商品似乎是合理的选择(尽管某些品种还可能存在一段时间的下跌寻底)。

长远看,对全世界的政客和财阀而言,通胀无论如何是个好东西----因为这可以让他们不动声色的赖掉债务,还可以趁机接着薅羊毛。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