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读「论语」1.6:弟子规孝悌谨信,爱亲仁先德后才

「学而篇第一」6 

【原文】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译文】

孔子说:“弟子要善事父母、善待他人、慎重处事、诚实守信、博爱众人、亲近仁德。要先学好为人之道,再去学习知识技能。”

【注释】 

“弟子”在此处泛指年幼的人,或指学生、门徒。

“入则孝”中的“入”指在父母面前,“孝”就是善事父母。善事父母,重在养心。故贫寒之士若能菽水承欢,即是尽孝。

“出则弟”中的“出”指离开父母面前;“弟”音义皆同“悌”,即善待兄弟姐妹。离开父母面前,首先面对的就是家中的兄弟姐妹,善待兄弟姐妹就是“悌”。《论语》曰:“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因此,除父母之外的其他人皆可待以悌道。故译作“善待他人”。

“谨”有慎、敬、严禁等义,故译作“慎重处事”;“信”即诚实守信。“谨而信”与上一章中的“敬事而信”类同。

“泛爱众”即博爱众人。儒家以孝悌修养仁德,以仁德普及大众。孟子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因此,孝悌并非仁道的终点,而是仁道的起点。

“亲仁”即亲近仁德,要见贤思齐,向仁德之人、仁德之举学习。

“行有余力”的“行”,是指践行“孝、悌、谨、信、爱众、亲仁”等事,此即孔子所倡导的为人之道;“余力”即剩余的时间和精力。“行有余力”实际是指要先学好为人之道。

“文”是指除为人之道之外、一切可增长学问和才干的知识技能。

【评析】 

一谈到“孝悌”,有人就非常反感,认为是教人“盲目服从”,是一种“奴化教育”,这其实是一种误解。“孝悌”在《说文解字》中的释义分别是“善事父母”与“善兄弟”。

《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始作于距今大约1900年前的汉代,原作者许慎。后于公元986年,由宋太宗命人校订后大量流布。在《康熙字典》中,《说文》的释义常在第一位呈现,其权威性由此可见。

众所周知,清朝是中国皇权专制最烈的朝代。即便如此,编撰于清康熙年间的《康熙字典》对“孝悌”的解释也没有因此而有改变,仍然保持着宋版《说文》的释义。

null

我们知道,“孝悌”就是与家人为善,是孔子的仁道思想在家庭中的体现,其本质是“仁”。而教人“盲目服从”、进行“奴化教育”显然是“不仁”。

也有人以“愚孝、愚忠”批评儒家。孔子说:“未知,焉得仁”。也就是说,如果“不智”,就不属于“仁”。“愚孝、愚忠”既然名之为“愚”,那就显然是“不智”,也就不属于“仁”。因此,将“仁”与“非仁”混为一谈者,要么是糊涂无知,要么就是别有用心、刻意曲解。

行“孝、悌、谨、信、爱众、亲仁”是养德,“学文”是培才。养德与培才,正是人生初期的主要任务。孔子主张,养德先于培才,养德重于培才。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才”既可为福,也可为祸。因此必须以仁德导之,才能使“才”发挥出有益于人类社会的作用。

而反观社会现状,则多反其道行之:培才先于养德,重才胜于重德。以致很多才俊之士为谋私利而滥用才干,甚至不惜作伤天害理、谋财害命之事。比如网络游戏开发商为了牟利,刻意利用技术手段增加游戏粘性,使很多人耽于玩乐而耗费生命、溺于网瘾而无法自拔,并由此而引发大量的个人、家庭和社会问题。

历史上有很多因有才无德而导致人类灾难的人,纳粹元首希特勒就是其中的一位。

希特勒堪称天才。他出身平民,没有金钱,没有政治背景,也没有政治经验,却凭借非凡的才干独闯天下,仅用了不到十四年的时间,就登上了一个主要世界强国的元首宝座。

他具有极为优秀的政治组织能力。32岁即成一党领袖,获得了一个民族几乎所有人的顶礼膜拜;44岁即被人民自愿选举为国家元首;他成为国家元首后仅用三年,就靠自力更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伟大的奇迹,把一个全世界赤字和失业率最高、实际上已经破产的国家改造成了名列世界前茅的经济强国,使国民失业率从30%以上降到零,兑现了竞选时的诺言,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了共同富裕。

他凡事都追求完美,记忆力极为惊人;他学识渊博,酷爱读书;他是一位很有天赋的建筑设计师,曾参与奥运会建筑的设计;他是一位顶级的工程技术设计师,和保时捷的博士共同设计了甲壳虫和虎式坦克的发动机;他是一个高明的凯恩斯经济学的信徒,是物本交易的创始者;他具有杰出的演说才能,很可能是整个历史上最精湛、最富鼓动力的演说家;他是一位军事上极其有见地的将军,发明了闪电战;他对各种先进武器和新兵种极有研究,创造了导弹等现代化武器。

但是,作为世界曾经历过的最大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发动者,希特勒使大约三千五百万人丧失了性命;他还实施了惨绝人寰的种族大屠杀,约六百万犹太人惨遭杀害;他使很早就成为工业化强国的德国在二战结束时变成了一片废墟,德国人为二战付出的物质与精神代价难以计数。

希特勒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罪恶最大的人之一。他令人惊叹的卓越才能使他的恶魔本性对整个人类发挥了史无前例的巨大杀伤力。

一日千里的现代科技,不断涌现的各种思潮,正对人类的未来产生深不可测的影响。在过往的历史中,人类已经有了太多因有才无德而导致社会灾难的先例。如果人类不能从中汲取教训,不能回归“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孔子之道,不能以道驭术,自觉地以仁德指导和规范人类的行为,那么人类必将重蹈历史覆辙,重演历史悲剧。

null

【弟子规】

《弟子规》的始作者为清初著名学者、教育家李毓秀。他以本章内容为中心,结合其教书实践,将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当恪守的规范写成《训蒙文》。“训蒙”是指教导初入学的人或孩童,《训蒙文》即类似现在的学生守则。

李毓秀人生经历平实,性情温和豁达。年轻时游学近二十年。科举不中后放弃追求仕途,转而以秀才之身致力于治经讲学,被人尊称为“李夫子”。来听他讲课的人很多,太平县御史王奂也曾多次向他请教,十分佩服他的才学。

李毓秀精研《大学》、《中庸》。著有《四书正伪》、《四书字类释义》、《学庸发明》、《读大学偶记》、《宋孺夫文约》、《水仙百咏》等,现分别藏于山西省图书馆和北京大学图书馆。

《训蒙文》后由清乾隆年间的贾存仁修订,并定名为《弟子规》。

贾存仁事亲至孝,不乐仕进;尤工书法,精通韵学。贾存仁对《训蒙文》从形式到内容都进行了修改和订正,付出了巨大的心血,为《弟子规》的传播和发扬光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弟子规》共360句、1080字,以浅近通俗的文字和三字韵的形式阐述了学习的重要、做人的道理以及待人接物的礼貌常识等等,可谓谆谆教诲,循循善诱。至清代后期已成为广为流传的儿童读本和童蒙读物,几乎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有同等影响。

西风东渐后,儒家文化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弟子规》作为近代儒家经典的童蒙读物也饱受责难和批评。其中最普遍的看法就是将《弟子规》视作“皇权下的产物”,其“主题就是听话,无条件的服从”,旨在培养“愚忠”、“愚孝”,因此是“统治者培养顺民和奴隶的工具”。

《弟子规》虽然诞生于专制时代,但却不能就此得出其为专制服务的结论。专制首重“忠”,并常故意混淆“忠”与“愚忠”的界限。但遍览《弟子规》全文1080字,竟无一个“忠”字。“忠”字尚无,又何来“愚忠”之虑?

有人说,统治者喜欢“移孝作忠”。但纵观《弟子规》全文,“孝”字仅出现四次,分别在“首孝悌,次谨信”、“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兄弟睦,孝在中”这四句中,并不见有“移孝作忠”或鼓励“愚孝”的意图。

其实,《弟子规》与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观点在很多方面都有非常好的契合,其内容在著名的蒙氏教育体系中也有诸多体现。笔者将在《善读「弟子规」》中对此进行详细介绍,敬请期待。

null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