椰树“大胸美女”背后的美工老板王光兴,及其渐行渐远的时代

冰川思想库特约撰稿 | 关不羽

随着工商管理部门宣布立案调查,椰树集团发布新的广告,“大胸美女”包装事件算是尘埃渐落,从一场舆论狂欢中抽身而出。

此前,椰汁椰汁沿袭多年的“大胸美女”包装突然火爆,加上那句语带双关的“我从小喝到大”的广告语,被网友指为宣传丰胸功能,涉嫌虚假宣传。

有趣的是,如今椰树换的新广告,广告词没变,只是把“大胸美女”换成了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和妈妈,坐实了“从小喝到大”的字面意思,画面清奇,让人瞬间石化。

如果不是这场风波,远在海南岛的这家企业一直远不如其椰树椰汁产品出名。椰树集团掌门人王光兴,多年来的曝光度也很低,几乎不为圈外人所知。在饮料行业,这可能算是某种优势。因为这个行业向来就是“人红是非多”,健力宝悲情坍塌、王老吉商标争夺战、达能强购娃哈哈风波,无一不是剧情复杂、角色纷繁的商战大戏。

椰树集团偏居南国,没上市,也没合资,但雄踞国内植物蛋白饮料龙头多年,年销售额超40亿元、上缴利税数亿元,分明是个低调“红人”。许多人有所不知,椰树集团包装惹事也并非第一次,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椰树就因为产品包装发生过上达中央的“大案”。

01

王光兴:美工出身的业界大佬

现任椰树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王光兴,如果不算其早年在椰树集团的前身海口罐头厂的就职经历,掌舵椰树集团也已有33年。哪怕是在民营企业,如此漫长的岁月,也足以傲视同行。何况他这30余年来,一心一意做椰汁,心无旁骛把企业搞大,这更是符合椰树椰汁广告语的精髓。

王光兴是1941年生人,比健力宝的悲情创始人李经纬小一岁,比娃哈哈掌门人宗庆后还要大五岁,绝对是中国饮料行业中的元老级人物。他出身贫寒,初中毕业后就开始参加工作。第一份职业是海口工人文化宫的业务美工——和产品包装纠缠不休的命运正源于此。

1958年,王光兴调入海口罐头厂,干的还是美工业务,同时担任团委书记。这是他“椰树生涯”的开端,因为海口罐头厂是椰树集团的前身,1956年刚建厂投产。

null

▲椰树集团董事长王光兴(图/网络)

王光兴后来两次进出海口罐头厂,职业生涯颇为顺利。有知情者介绍,王光兴虽然学历不高,但是勤奋聪明、敢想敢干,颇受器重。

1982年王光兴第一次成为了企业的一把手,不过不是在海口罐头厂,而是在海口饮料厂。有意思的是,这位新任厂长为海口饮料厂的一款酒类产品设计了包装和宣传文案,产品大获成功。再加上他铁腕管理之下的效率提升,第二年就扭亏为盈,而且利润过百万元。

这次成功让海口市领导对他青睐有加,很快王光兴又被调入同为亏损企业的海口电子公司去“救火”。虽说是个陌生行业,他在短短一年的任职期内还是让公司下属的两个分厂实现了盈利。期间出名的一件事,是他给一位创新成功的技术人员发了8000元奖金。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海南,这可是一笔大钱。

1986年,王光兴临危授命,回到了海口罐头厂。此时,海口罐头厂已经连续五年亏损,亏损占当时海口市工业企业亏损额的82%。换了四任厂长,720万家产亏得只差二万元就要破产。这次已经不是救火,而是去填火山了。但这次王光兴不仅同样让企业起死回生,而且始终主宰着这家企业的命运。

02

确定方向:从菠萝罐头到椰汁饮料

王光兴回罐头厂的1986年,有点神奇。

改革开放以来,一海相隔的广东很快就成了潮流的引领者。健力宝在广东省佛山市的三水区成立已有两年,发展势头迅猛。

可是,一海相隔的海南岛却还没有在这场时代巨变中找到自己的方向。唯一的“新兴产业”是走私进口轿车。火了几年后,于1986年被中央查处。同年,海南岛获得国务院授权,拥有了相当于省一级的经济管理权,建省之势呼之欲出。

null

▲1988年,海南省成立(图/网络)

此时的王光兴没有什么闲心去留意这些,罐头厂的烂摊子还等着他去收拾。这轮改革大潮中脱颖而出的企业家有着很明显的共性:严惩重奖的铁腕管理;敢得罪人的倔强性格;大胆尝新的勇气过人。

因为没有这样的性格和胆略,就不可能从国企通病“铁饭碗、铁工资、铁交椅”这“三铁”的羁绊中脱颖而出,也就不可能把企业做大做强。

当时,王光兴雷厉风行的风格,在海口市的工业系统小有名气,这在对罐头厂的整治上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

王光兴刚到位8天,就宣布开除3人,其中有一个是老同学的儿子。还有一项大刀阔斧的改革是,大厂解体,成立分厂制独立核算。这项改革立即遭遇了来自职工的反对。虽然罐头厂山穷水尽的事实是明摆着的,但是长远利益从来不是国企员工所考虑的方向。反改革的套路倒也出奇一致,写信告状、堵截谩骂,诸如此类。应对办法,无非是咬牙挺住。

今天能活下来的改制企业,大都经历了相似的痛苦,因为没有挺过这一关的,早已灰飞烟灭。

反“三铁”只能算是挽救企业的第一步,罐头厂最大痛点是产品。计划经济时代,罐头厂有过辉煌的时代,主打产品菠萝罐头、猪肉罐头从不愁卖。尤其是菠萝罐头,年长者应该还能回忆起那清甜的味道。但是,随着国民饮食渐渐丰富,罐头食品风光不再。

null

▲椰树集团的前身——海口罐头厂(图/网络)

这才有了王光兴带队搞椰汁生产工艺研究的事迹。椰汁的油脂分离是业内公认的难题,如果不能突破,会影响产品质量。专业上称之为“酪化”,就是结块变质。王光兴带领的技术队伍花了8个月时间完成了研发,1987年,椰树牌椰汁面世。在这一年前,王光兴和同事柯兰亭已经设计好了产品包装,基本风格沿用至今。

03

椰风飞扬:高速发展的中国饮料业

新产品诞生是海口罐头厂起死回生的转折点,可是风波也随之而来。

早在产品研发的攻坚阶段,王光兴承诺将以椰汁销售利润的3~5%作为技术团队的奖金,当时并没有人太在意。谁也没想到新产品的市场机遇来得如此快,如此迅猛。

1988年海南建省并成为经济特区,一时之间举国瞩目,椰树牌椰汁的机遇不期而至。当年6月,椰树牌椰汁不仅被定为国家保密产品,还获得“国宴饮料”的殊荣。本已小有名气的产品瞬间红遍全国,甚至到了黄牛倒卖、一罐难求的程度。

null

图/图虫创意

产品热销,罐头厂也顺利扭亏为盈,意想不到的后果来了。1989年底,兑现奖金承诺的时候到了,一算账不得了——30万元。这在当时的海南属于天文数字。钱多是非多。一时间告状信密集投向政府部门,罪名是“巧立名目,私分国家财产”,成为热点话题。1990年《海南日报》发表《30万奖金该不该给》的文章,公开讨论此事。读者来信踊跃,97%的人认为该给。在舆论支持下,市政府肯定了王光兴的做法,事件才逐渐平息。

那个时代的特点是,改革受到的干扰有多大,推动改革的动力就更大。只要顶得住压力,市场机遇遍地都是。

从1989年开始到1994年,椰树在风口浪尖高速成长,进口德国流水线、扩大生产能力,产量突破10万吨,销售超10亿元,税利超亿元……1994年,椰树首次夺得全国饮料销量冠军。这时王光兴前面只有李经纬,健力宝公司的1994年度的销售额达到了18亿元,不仅战胜了饮料同行,连酒类企业也望尘莫及,风光无限。

null

▲健力宝(图/图虫创意)

同一年,宗庆后的娃哈哈集团也开始发力,定下了“西进北上”战略,开设了一家外地分公司。

1994年,中国国产饮料行业丰收的一年,主打产品基本定型、企业也发展到了一定的规模,下一步就是所有制改革的大戏。

04

分水岭:一张包装纸与十年改制

1994年,罐头厂被国务院定为“全国百家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单位”,这是国企产权改革“抓大放小”方针的产物。当时海南省领导人提出“靓女先嫁”,也符合企业改革的逻辑——“丑女”其实也嫁不掉。

从各个角度看,罐头厂都是这次改革的不二之选。效益不错的民用轻工企业,资产刚刚开始形成,有能干的核心管理团队,改革的方向明确为员工持股的产权改制。而且,1988年王光兴就在厂里推行过职工认股机制作为激励制度的一部分,也算有基础。

经过一年时间,改革方案成型,1995年底就获得了政府的认可,企业名称也从旧厂名改为椰树集团有限公司。看上去一切顺利,谁也没想到这次改革走走停停,迁延十多年之久。

null

▲椰树集团有限公司(图/图虫创意)

那个年代还没有MBO的概念,产权改革的主要方式就是员工持股,某种程度上还是“三铁”时代思维的延续——人人有份,雨露均沾。但是问题也是一样,权益分配不可能人人满意,各种矛盾不断激化、激荡,如入泥沼。

1999年的“7000万国有资产流失案”更为惊心动魄,引爆这一事件的是当年和王光兴共同设计椰树包装的柯兰亭,起因竟然是一张包装纸。

1993年集团的包装纸生产交由广东国叶公司代理,由广东顺德的一家企业生产,每张定价8分8厘,1998年降低到7分9厘。当时就职于集团投资科的柯兰亭在1999年初发现此事,比较了其他企业的价格,发觉大部分都是7分钱,最低的有5分5厘。他计算差价达七千万元,于是以《算一算,椰树集团流失七千万》为题打了报告,提出要追究集团领导责任。一时间,调查组进驻、公安调查、当事人不断上访、发起各种诉讼……纷乱如麻。

广东国叶的说法是包装纸是按照集团要求研发的纸塑复合技术,是当时国内第一家,还获得了国家专利,当时国内并无同类产品,所以定价偏高。

而椰树集团方面的说明,直指柯兰亭是因三次向集团要提高待遇,诸如要房要车之类的,集团未能满足,横生事端。

政府调查组的官方结论是价格偏高,但是七千万元损失没有依据,最后集团有惊无险过关,柯兰亭也被破格提升了待遇。有知情人士提出的看法是,“事出有因,小题大做”。

其实,椰树和王光兴还算幸运了。同一时期,以1999年南德的牟其中被捕入狱为典型,不少企业家出事,其问题以“贪污”“国有资产流失”居多, 多属产权不清晰的后遗症。

一张包装纸扯出来的“七千万元大案”,只是椰树集团产权改革过程中的典型事件,其它零零碎碎的不可胜计。

05

花落谁家:中国饮料巨头的归宿

这场体制改革也改变了健力宝、椰树、娃哈哈三家饮料业巨头的命运。

1999年健力宝创始人李经纬筹资4.5亿元想要买下健力宝,准备在香港上市,被三水区政府断然拒绝。2002年,MBO被叫停。健力宝以3.39亿卖给了浙江国投,形式上重新国有化,而真正的掌门人是年轻的“气功大师”张海。李经纬的人生急转直下,被判刑,于2013年过世。

张海大师经营企业显然没其练气功的神奇本领,健力宝在他手上迅速败落。2005年他也出事入狱,后减刑出狱、被查出违法减刑、出逃,戏剧人生。这么折腾后,健力宝也淡出人们的世界,这是中国饮料“一哥”的落寞结局。

null

▲健力宝总裁张海(图/图虫创意)

在娃哈哈这边,1996年与世界500强的法国达能合资是其转制成功的助力,因此产权改革关过得比较顺畅。尽管合资留下了公司主导权、品牌使用权的隐患却在十年后爆发,但是经过宗庆后三年的抗争博弈,以14亿元“分手费”的代价与达能和平“离婚”。

娃哈哈发展最迅猛的十年,恰恰是椰树陷入转制泥潭最折腾的十年。集团应付各种告状、调查花费了大量的精力,企业虽然还在继续成长,规模不断做大,但是新品研发等开拓性的业务就顾不上了。

2006年,在政府主导下,椰树集团的转制进入了最后冲刺。要在前期员工持股的基础上彻底实现国资退出。政府提出的方案是剩余的国资由企业积累分年度买断。方案本身是合理的,但一部分员工安于现状、小富即安,不愿意牺牲眼前利益。

更大的阻力来自于外部,有人希望收购椰树,诱使部分员工反对赎买国资——据说当时有人收了十几万元。这时,前期员工持股制弊端显现出来,由于“人人有份,平均分散”的股权结构导致王光兴等创始人管理团队股权比例不大,无法影响决策。

混乱最高潮的这一年7月5日,王光兴含泪提出辞职。面对最终决裂的局面,员工持股会做出了决定,110名代表有109人提出挽留,并通过了以奖励方式增加创始人的持股比例。

反对者还是老办法,告状。这次的罪名是“逼迫引诱员工签字,表态支持创始人多持股”。不过,这次椰树集团改制得到了政府方面的支持,最终方案在当年9月获批。

2007年,椰树集团转为员工持股的民营企业。十年转制告一段落,可是十年以来,物是人非。

市场格局变了,植物蛋白饮料已经不是椰汁独大,承德杏仁露、核桃类产品开始瓜分市场份额。而整个饮料市场也发生了变化,娃哈哈凭借十年发展,产品、销售渠道的优势明显,稳稳占据了中国饮料第一的宝座。

那一年,王光兴已经66岁,虽说他的身体健康,常年保持了每天两次游泳的习惯,毕竟岁月如斯,不复当年“小美工”的朝气与精力。

06

结语:不确定的未来

改制成功后,椰树还爆发了一轮增长。2015年椰树集团实现产值42.91亿元,是改制前的2.6倍。只不过,娃哈哈早在2010年产值就已经达到110亿元,二者差距超过两倍。

实际上,椰树集团改制最终选择的是低增长以求稳定营利的战略。大有“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造好椰子汁”的佛系作风。不要说与娃哈哈这样的老对手再次争雄,连与椰岛后辈们的竞争意识也很淡薄——春光集团以椰子糖、咖啡糖、椰子饼等热带食物多元化深加工迅猛发展。

与时代渐行渐远,王光兴有他的责任。老经验、老思路不适合新时代的问题是很明显的。比如最近这次包装设计和宣传文案引发的问题,还在于自己做美工的王光兴,事先应该毫无准备面对这个喧嚣的互联网世界。

但是,更多的则是王光兴的无奈。椰树集团的员工持股制是十多年政府引导和支持的产物,优点是代价较小,不至于像李经纬那样悲情。缺点也很明显,保留了老国有制的大量元素,诸如决策权和收益权分散、退出机制不明确,没有形成华为那样强有力的管理能力和激励机制。时至今日,企业深层次的问题已经不是靠创始人个人的铁腕能够解决的。因此,低增长、求稳定很大程度也是企业机制决定的一种选择,又是十年。

不知不觉中,王光兴和椰树都已经老了。椰树集团官网上的招聘栏里,空无一物。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