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了自己的70岁生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最主要的武装力量,也是经历的多次变革。回顾历史,我们可以发现解放军的兵役制度先后经历了5个阶段,主要包括志愿阶段、义务阶段、义务兵、结合阶段,直到现今的制度。那中国古代的兵役制度又有怎样的发展历程呢?
概括来说,古代的兵制可以分为八个时期。今天我们先来看一下前两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在古代有征服者和被征服者的区别。征服者全民皆兵,被征服者则是实行部分人员民兵制。这一时期,并不是所谓的寓兵于农。所谓寓兵于农,指的是用农器为兵器。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时期,兵器都是铜做的,农器都是铁做的。兵器都是放在公家,战时才发给士兵。为什么被征服者不是全民皆兵呢?我们也可以参考一下武王伐纣的牧野之战。
朝歌城内没有足够的精兵可以破敌,而且也没有可用的战车。帝辛(商纣王)惊闻周军来袭,只好仓促武装了大批奴隶、战俘,连同守卫国都的军队,开赴牧野迎战。周军先由吕尚率数百名精兵上前挑战,震慑商军并冲乱其阵脚,然后周武王亲率主力跟进冲杀,将对方的阵形彻底打乱。商军中的奴隶和战俘全无斗志,纷纷倒戈。奴隶们为了逃命,加上被后面人潮推动,于是倒戈相向,乱打一气。再加上身后联军的战车、甲士、步兵一层层的进攻,后方精兵最终也阵脚不稳。商军残余的抵抗仍然持续了一天,但已无力挽回局面。帝辛见大势己去,返回朝歌,登上鹿台,"蒙衣其珠玉,自燔于火而死",商朝正式灭亡。
我们从这个事件中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已经开始有了属地概念,同时身为奴隶,作为被剥削阶级,他们势必和商人不是一心,如果有机会就会反抗。所以可能就形成了征服者全民皆兵,被征服者则是实行部分人员民兵制的现象。
第二个时期,是全体皆兵制。我们可以参照战国时苏秦说齐宣王的一番话:“韩魏战而胜秦,则兵半折,四竟不守;战而不胜,国以危亡随其后”。由此可见,各地方守卫军队,都征调充作正式军队了。这也是战国时,兵数骤增的原因。所以到了战国后期,秦楚出兵竟可以多达百万,而其他五国军队人数也大都在三十万到五十万人。最终也就有了白起坑杀赵军四十万的记载。在中国的历史上,真正的全国皆兵的,也只有这个时期了。
想要了解更多中国古代的兵役制度吗,请关注我了解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