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里点灯,不一样的烟火

时隔90多年的故宫元宵点灯,我本来以为会看到的场景是,许多汉服妹妹美美地提着灯笼,穿梭在古香古色的纸

时隔90多年的故宫元宵点灯,我本来以为会看到的场景是,许多汉服妹妹美美地提着灯笼,穿梭在古香古色的纸灯纱笼海洋之中,说不定还能像《大明宫词》中小太平和薛绍那样来场浪漫邂逅。再不济,之前襄阳城墙为金庸先生点蜡烛那样也是美的啊。

却没想到,一度让买不到票的网友们气成柠檬精的故宫夜场,最终成了远看像房地产楼盘推销,近看像村头蹦迪的群嘲现场,庄严神秘的宫楼,配上土味又浮夸的、五颜六色的大射灯,效果简直诡异。前主人乾隆够浮夸了吧,要是他泉下有知,怕是也要被那些射向天空的大灯柱给气活。

1.

宫里的灯,就算没有“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的豪华配置,至少也要有点“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诗意吧。

明清两朝宫廷都颇重视元宵节的灯。

明朝尚未迁都时就有官方的元宵灯会了。永乐七年元宵节,宫廷举办了第一次“鳌山”灯会,地点就在金陵皇宫的午门前,官府制造出巨大的花灯,在午门前千百盏地堆叠起来,最多能到十三层,蔚为壮观,叠在一起跟老鳌的形状差不多,“鳌山”之名由此得来,后来也特指宫中的灯火。从这天起,朝廷取消宵禁,皇帝会亲临现场,带着文武百官与民同庆,三日之内,平日里封禁的午门外一派歌舞升平。后来朝廷迁都北京,“鳌山灯”的官方习俗也被保留下来。

明代北京元宵节最热闹的去处,在今东城区中部灯市口附近,于故宫以东的东华门外。这里在明代是世家大族、皇亲国戚的聚居处,也是京城著名的商圈之一。清代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记载:“前明灯市在东华门王府街东,崇文街西,亘二里许,南北两廛,即今之灯市口也。”之所以在这里点灯,就是想“合灯与市为一处”,白天,人们挤在街市上买东西,入夜,则张灯结彩,鼓乐大作。甚至为了方便权势阶层节日期间赏灯,灯市上还设有市楼,开辟出专属的赏灯区:“市楼南北相向,朱扉、绣栋、素壁、绿绮疏。其设氍毹帘幙者,勋家、戚家、宦家、豪右家眷属也。”

此时的元宵灯会不但由三日变为十日(从初八日起,一直到十八才结束),其配置也更加豪华——“灯则有烧珠、料丝、纱、明角、麦秸、通草等,乐则有鼓吹、杂耍、弦索等,烟火则以架以盒,盒有械寿带、葡萄架、珍珠帘、长明塔等。”节日期间,男女老少赏灯猜谜,士子们对着花灯吟诗作赋,大会高潮时,钟鼓司敲响礼乐,焰火齐放礼炮共鸣,令人流连忘返。集市也因为节日的氛围变得热闹无比,摊贩酒肆“无不悉具”,大都营业至深夜,“豪贵家眷属”们庆祝元宵的花费一日可达“数百缗”。明人谢照淛也记载:“东华门外,迤逦极东陈设十余里,谓之灯市。天下瑰奇巨丽之观,毕集于是。”

《金瓶梅》里也曾描写过元宵时热闹的“鳌山景”,西门庆一家老小就曾在一年的正月十六去街市上看花灯,吴月娘、潘金莲、李瓶儿们还特意穿上“锦绣衣裳,白绫袄儿,蓝裙子”,出门则见“那灯市中人烟凑集,十分热闹。当街搭数十座灯架,四下围列诸般买卖,玩灯男女,花红柳绿,车马轰雷,鳌山耸汉。”

2.

对于老百姓们来说,一年一度的官方的点灯令人期待,但对于有的皇帝来说,反倒好奇起了老百姓过节的方式,比如明宪宗朱见深,为了感受一下民间过节的方式,号称“与民同乐”,他在大臣的建议下直接将民间的街市情景搬到了宫中,《宪宗元宵行乐图卷》就描绘了宪宗在宫苑内欣赏元宵节活动的情景:货郎卖东西、孩童放鞭炮、舞灯游行、唱戏、杂耍等,甚至还模拟了一个小型的“鳌山灯棚”,而配合皇帝表演的,便是宫中的一众太监宫女。

《明宪宗元宵行乐图》局部

无论怎样,鳌山灯发展到后来,除了官方做的灯,朝廷每年还会斥巨资引进西域等地的各种风格花灯,加上民间匠人们做出的形态各异的灯,各地上贡来的优秀创意灯,紫禁城的元宵灯会规模越办越大,以至于常常有因为疏忽发生火灾的情况出现。

正德九年发生过一次因鳌山引发的大火,火势一直蔓延到乾清宫,烧得“乾清以内皆烬焉”。皇帝朱厚照倒是很淡定,他当时正前往自己休闲娱乐的豹房临视,听说大火消息后,只是悠悠地望着乾清宫方向跟左右随从开玩笑似地说:“好一棚大烟火也。”这句话后来传到百官的耳朵里,还引起过一场不小的舆论风暴,大臣们纷纷上疏,把这句话当作由头,批评了朱厚照一番。

明朝时的元宵灯会,紫禁城是绝对的主角,到清朝时,情形就有所不同了。由于故宫的易燃体质,清时为防失火,皇室赏灯由故宫逐渐转移到圆明园、颐和园等园囿之中,宫中张挂灯火相对克制,仅在乾清宫、御花园等区域等挂灯数百盏。加上清朝的元宵灯会,除了赏灯火外,烟火也逐渐成为一大重头戏,场地更加开阔的圆明园就成了皇室庆祝元宵的定番地。

乾隆帝就特别喜欢元宵的烟火,为此他还把每年元宵当天在乾清宫筵宴近支宗藩、观鳌山灯火的习俗改到了元宵节前一天。于是上元节的当天,皇帝便直接率领宫眷大臣等至圆明园的司乐园看连台戏,下午三四时许又到地势空旷的“山高水长”楼观看相扑、马戏、爬杆、罗汉堆塔、舞灯等,最重要的一项,则是观看烟火表演。圆明园的烟火表演很出名,期间还伴随着“角伎”之戏,藩邦乐曲,以及舞灯唱乐等节目。放烟火一般先于圆明园宫门,列烟火数十架,只待等皇帝下令点火,随即“火绳纷绕,砉如飞电,俄闻万爆齐作,轰雷震天,逾刻乃已。”烟火表演最后还有彩蛋,即将烧完时,有的会从中现出宝塔楼阁,有的触动机关,从中放出鸽子、喜鹊,甚是热闹。

在清史的记载中,除了乾隆十一年富察皇后怀孕,皇帝破例留在紫禁城陪伴不能一同出行的妻子,只要他在京城,每年的元宵便一定会到圆明园看烟火。可见乾隆帝对烟火的执念之深。

《乾隆帝元宵行乐图》局部

3.

然而盛大的元宵烟火热潮,大约只延续了乾隆一朝,到嘉庆年间,嘉庆皇帝缩短了烟花表演的时间,“至酉刻即罢”。到道光朝,道光皇帝再次对烟花表演的规模进行缩减,“花炮、盒子,减损大半”,再到后来,道光索性把这个传统节目取消,“继则尽停止矣”。

乾隆末年,国库空虚,饥民四起,国家已现颓靡之势。嘉庆缩短烟花表演的时间,实际上是想节约国库经费。而道光时期直接取消,除了道光皇帝本人生活简朴,不喜吵闹之外,实在也是因为国家财政实在已经捉襟见肘,无力继续支持如此耗费财力物力的烟花表演。

清朝宫廷的元宵烟花盛会,本来是为官方的鳌山灯锦上添花,没想到来得快去得也快。到清末时,连民间燃放烟花爆竹的习俗也被禁过,光绪年间的一个元宵,天津巡警局曾发布过一则通告称:

“入冬以来,风高物燥。瞬届年节,竞放花炮。起花双响,高入云霄。遗火落下,贻害非小。贩卖燃放,均干禁条。特先晓谕,广为劝告。父戒其子,兄为弟导。子弟有犯,父兄枷号。倘敢故违,决不宽饶。”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时期的元宵节,甚至连历史悠久的赏灯活动也受到了影响。1901年,慈禧与光绪皇帝因八国联军攻占北京而避居西安时,以“年岁荒歉,宵旰忧劳”之由,不许民间放灯,西安的行宫中也不过“以纸糊数灯于门楣”,过了十六日晚后,便立即撤下。对比起往年慈禧曾在元宵节庆典上模仿天女散花,“取金叶屑二升临高撒之”,号称“金屑满天飞”时的奢侈程度,可以说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了。

而今又是一年元宵节,故宫夜灯看来是没啥期待的了,就祝大家多吃点汤圆吧,要花生馅的哦。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