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会是过去10年最差、未来10年最好的一年吗?

壹 ︳ 过完正月十五,猪年春节就算正式结束了。 不过,相信不少人现在跟姜Sir一样,还在饱受着“长假

壹 ︳

过完正月十五,猪年春节就算正式结束了。

不过,相信不少人现在跟姜Sir一样,还在饱受着“长假综合征”的折磨。

趁着醒年盹儿的空当,正好可以好好思考一下2019年。

尤其联想到美团CEO王兴在饭否上转发的那条段子:2019年可能会是过去10年里最差的一年,但却是未来10年里最好的一年。

再看看网络上对今年经济形势铺天盖地的悲观预测,刚刚上班的你,会不会虎躯一震,立马就有了努力工作的动力?

之前,姜Sir把王兴的这句调侃记成了“2018年”,写了《2018,站直喽,憋趴下!》一文。

不过没关系,正如在这篇文章中Sir说的,在过去有互联网记录的N多年间,似乎每一年,大家都在喊“这将是史上最困难的1年”

2018年如此,2019年同样如此。

而经济艰难的一项直观反映就是就业难。

尤其是去年年底,互联网、金融、地产三大曾经风光无限的行业,也纷纷传出裁员、降薪、年终奖缩水的消息。

一时间,知乎、微博、百度贴吧、微信朋友圈上哀声遍野。

也难怪,在当今网络社会,熟练使用互联网、掌握现代传播规律的白领们,发出的抱怨自然更容易传递到公众的耳边。

可是,如果你在百度上搜索“裁员潮”,过去十多年,相关记录同样不少。

而且,别忘了1998年,国企改革“裁撤冗员”,2400多万工人下岗。那时,中国还没有普及互联网。

贰 ︳Second

在讨论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之前,我们先来看看今年春节黄金周的消费数据。

据商务部监测,春节黄金周期间,全国零售和餐饮企业销售额约10050亿元,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比2018年黄金周期间增长8.5%。

可是,对于这一组数据,不同的媒体关注点也不同

《三联生活周刊》的重点在“8.5%比去年大幅放缓了1.7个百分点,不仅告别了两位数增速,更创下十多年来春节黄金周期间的新低”

而《21世纪经济报道》则更加关注“消费品质的提升和线上线下的共振”,以及“社销数据主要统计的是实物消费,去年居民服务性消费占总消费支出的49.5%,服务消费近年来增长非常快”

并不是说有人造假,只是两家媒体的角度不同,选择的论据不同,推导出的结论不同。

《三联生活周刊》是想说:“中国如果不能在收入分配上有实质性改革,比如实质性减税,就很难有效刺激人们的消费能力,撬动经济复苏更是奢望。”

《21世纪经济报道》是想证明:“中国消费市场走过了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正在进入个性化、多样化消费为主流,更注重消费品质和体验的新阶段。”

看看,连权威的主流媒体都如此,更何况网络上多如牛毛、靠内容拼凑和标题党吸睛的自媒体营销号呢?

所有的媒体,都会有导向性。无论是评论还是报道,有选择的素材只为不同的文章角度服务。

掌握了这个传媒逻辑,也许能帮助你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时代,看清一些东西。

叁 ︳Third

中国经济目前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存在着严重的不确定性,这一点毋庸置疑。

经济学家管清友指出,从2017年到现在,中国经济实际上是在为2014-2016年宽松退潮买单。从长远看,此次经济增长下行还远未结束,刚到下半场

关键问题是,中国经济从此没救了吗?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魏杰在近期一篇演讲(原文可搜索《中国正在大规模调整经济布局》)中,对目前中国经济的现状进行了定位。

  • 中国基本面没问题,中国人的致富欲望仍然很强烈,动力还在,尤其越到基层越强烈。

    中国市场没出什么问题,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单体市场之一,接近14亿的人口,而且中产阶级比重还在提高。

    中国仍然是联合国所公布的工业门类最齐全的国家,上到飞船火箭下到针头线脑全能造。

    中国的交通基础设施仍然是世界上最便捷的。

    最高决策层没有改变改革和发展趋向的意图。

    他认为,目前中国经济的种种困局,主要是因为防范金融风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旧动能转换、生态文明改革、中美贸易摩擦5件事撞在一起出现负面效应叠加。

    魏杰的结论:中国经济没有进入衰退期,而是进入调整期

    这个观点,应该是目前中国经济学界的主流,也是最高决策层的判断。

    肆 ︳Fourth

    跟改革开放同龄的姜Sir,也算经历了不少。

    上世纪80年代,姜Sir在东北上小学,和父母奶奶四口人住十几平方米的土坯平房。夏天,一下大雨门口的土路就泥泞不堪,屋里墙角时不时能看到各种昆虫;冬天,点炉子烧土暖气,顿顿吃土豆白菜冻豆腐烩菜,过年炸盘花生米炸盘虾片都能上桌。

    最大的心理阴影是上厕所。露天的公共厕所,几米深的粪坑,上面不是水泥蹲坑,而是糟木头搭板儿,踩上去忽忽悠悠乱晃。再加上很多人不讲卫生,里面的气味、形状和颜色,不可描述。

    初二时搬进母亲单位的集资房,才有了自己独立的房间。但生活依然是朴素的,一年到头也进不了几次饭店、买不了几件新衣服,去趟太阳岛就算旅游。

    那时放假来天津姥姥家,没有高铁,飞机更是坐不起,火车连提速都没有,绿皮车要咣当将近一天一夜。

    1997年来天津上大学,每个月生活费400块,吃顿麦当劳就算奢侈消费。PC机还很贵,一个宿舍兄弟们凑钱攒一台。哪有什么Mate 20 Pro、Iphone X,连台式机拨号上网都得算计半天,第一部摩托罗拉手机还是临近毕业为找工作方便买的。

    算起来,还就是工作后这些年、尤其是最近10年,生活的改变最大。买车换车,买房换房。飞机、高铁出行成了常态,出国旅游也不再稀罕。习惯了网购、习惯了外卖、习惯了网约车……

    做一个最坏的假设,如果中国经济由此跌落深渊,我们普通人的生活会惨到退回30年前、20年前、10年前吗?

    我想,应该不至于。

    和当年相比,中国已经走得够远、改变够多。即便我们能保持住现在的生活水平不变,也是一种巨大的成功。

    伍 ︳Fifth

    焦虑,如今似乎已经成为整个中国社会的集体病症。

    富翁焦虑财富缩水,中产焦虑阶层坠落;老人焦虑看不起病、养不起老,年轻人焦虑上不起学;没买房的焦虑买不起房,买了房的焦虑还不起贷款;白领焦虑失业,毕业生焦虑找不到工作……

    尤其是过去40年里,中国经济总量增长了48倍,经历了太长时间日子一天比一天好的高速增长。此时如果陡然坠落,给每个个体带来的心理落差和悲观阴影,显然要更严重。

    可是,全社会的这种普遍焦虑真的正常吗?又是什么催生、刺激进而放大了它?

    也许,在这个信息严重过载的时代,各种传播内容的渲染逃不了干系。

    如前所述,媒体传播的逻辑之一,就是素材为角度服务。而媒体传播的规律,又是负面信息最能引起受众共情、最容易传播开。

    现在,太多传媒在消费公众情绪,各种不负责任的言论又放大了社会焦虑

    别忘了,中国经济已经飞奔了40年,总量已经世界第二,从高速走向中速、甚至中低速,难道不正常吗?

    很多媒体都喜欢渲染现在生意难做、工资难挣、养娃不易、生活艰难。

    可是别忘了,在任何时代任何国家,赚钱都不容易,生活都很艰辛。这才是常态,哪有那么多的一帆风顺、万事如意?

    姜Sir小时候,父母一个月收入才一两百块。虽说物价低、又没房贷车贷,但生活仍然捉襟见肘。即便如此,父母在安排好吃穿用度后,每月依然能留下存款。

    那时的日子都能过下来,现在还怕什么?

    陆 ︳Sixth

    其实不论大势如何,最关键的还是要看你自己。

    大势再好,也依然有混不下去的人;大势再差,也依然有逆流而上的人。

    姜Sir的朋友王少青,创办赛拉维6年,从两三个人发展到百余人,去年仅设计费的合同额就达到8000万。刚过完年,又开始招兵买马,设计师最低年薪20万,合伙人能到100万,还计划去上海开分公司。

    能力越弱,对环境的依赖程度越高;能力越强,自己就是环境。

    • 努力奋斗,积累能量,把更多玩游戏、刷抖音的时间去学习充电,让自己变得更有价值。

      控制自己的欲望,适度消费,谨慎投资,降低预期,别忘图一夜暴富,保持合理负债和稳健现金流,要相信时间、习惯细水长流。

      多陪父母,多陪爱人,多陪孩子,哪怕不能出国旅游,带他们去郊野公园晒晒太阳也是好的。

      锻炼身体吧,这才是你最有价值的资产,而且回报率超高——去公园锻炼花不了什么钱,少去医院却可以省下很多钱。

      最后,一定要相信,未来没那么可怕


      2019·2·20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