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冰: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 “图书馆+书院“模式的作用及其发展途径
夏 冰 书院研究 2018-09-09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指出:“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大力弘扬和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价值是文化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图书馆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承载着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展社会教育、传递科学信息、开发智力资源的基本职能。因此,图书馆对传统文化的收集、整理、保存、传承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有着与生俱来的优势。
书院
书院是我国古代特有的将藏书、教学与研究三结合的文化教育机构,在文化传承、人才培育、学术研究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由此可见,图书馆和书院不仅在藏书职能上有着天然的联系,而且在社会教育、传承文化职能上也十分相近。因此,“图书馆 + 书院”模式将现代图书馆与古代书院二者有机结合,以尼山书院为载体,依托山东省的传统文化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图书馆和书院教化人心、传承文化的作用。
一、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时代意义
1.传统文化中深藏着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文化哲学家怀特说过,“文化是一个连续的统一体,文化发展的每个阶段都产生于更早的文化环境”,“现在的文化决定于过去的文化,而未来的文化仅仅是现在文化潮流的继续”。任何一个民族不可能依靠否定或隔断自身的文化传统,通过照搬别国文化理论而走向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经历了时间的筛选和沉淀,凝聚着中华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心理结构、精神信仰、情感诉求等,蕴含着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国传统文化滋养着中华民族,记录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塑造着中华民族的品格,孕育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饱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特性。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使中华民族保持着强大的民族自信心和生生不息的修复能力,为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突破重重艰难险阻提供了精神支撑和智力支持,也为中华民族的复兴提供持久的内生动力和民族精神。习近平主席讲话中指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记载了中华民族长期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理性思维、文化成果,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
2.传统文化培育着现代人格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是典型的德性文化,传统文化不仅包含着代表过去一切的物质器具,更深层的含义在于,传统文化是一种传承的思想精神,一种价值取向,是开启于过往延续到现在又必将启迪未来的一种意识信念。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价值追求和精神信念,作为一种普遍的心理和内在意识,时刻规范和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为现代人格的塑造提供了丰富的滋养。
“仁”的观念是传统文化精髓的集中体现,“仁者,爱人”“忠恕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等推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亲好友善,进而用礼的方式对人们的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礼是仁的外化形式,人的行为应该具有仁爱之心、博爱情怀,待人应做到“恭、宽、信、敏、惠”,“温、良、恭、俭、让”。将仁的理念扩展到自然万物,就是要求人和自然和谐相处,对自然友善,对万物亲和,“天人合一”,如庄子所言“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总之,传统文化重视道德、重视心性的养成,以内省为特征,这不仅利于现代人格的完善,又能启迪人的智慧,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3.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坚实的实践精神
传统文化中特别强调“知行合一”、所谓“力行近于仁”,讲求通过亲身实践去验证、领悟所知道的道理,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花言巧语的人之所以让人感到厌恶,正是因为他们割裂了知和行,思想没有落实到行动中,只见思想,未见行动。“儒有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行动,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无数的先哲圣贤无不用行动践行传统文化,诠释精神内涵,以投身其中的方式去领会传统文化精要。传统文化不应该是供我们评判、分析的外在对象,而应该是身体力行、根植于心、渗透于血脉的内心需要。如果只是以凭吊古迹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就沦为了“一堆无生命精神之文物,如同死的化石”。只有将传统文化落实到行动中,进入到心灵中,传统文化才能获得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才能够活起来,这也是文化自觉、文化自省的关键所在。
二、 “图书馆 + 书院” 模式对传承传统文化的作用
1.“图书馆 + 书院”模式是激发民间文化自觉的重要举措
文化自觉是关乎整个民族何去何从的重要问题。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转型过程中,从有形的物质文化到无形的思想意识,都经历了不同程度的断裂甚至消亡,中国长达一个世纪的“去传统化”运动并没有导致中国富强,它只造成了断裂的一代—— 对传统文化无知的失落一代人。尤其在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观二者相融合的层面,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离不开整个民间的文化自觉。“图书馆 + 书院”模式将传统书院和现代图书馆服务相结合,以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为己任,不同于学院派研究的阳春白雪、曲高和寡,而是通过通俗易懂、参与性强、贴近民众的讲座、讨论、活动等达到传承传统文化精神,普及传统文化,引起民众的文化共鸣,激活民间的传统力量,激发民众的文化自觉,正如许嘉璐先生所说:推行“图书馆 + 书院”模式,设立尼山书院,是让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民间的重要渠道,是民间化的重要手段,责任重大。
2.“图书馆 + 书院”模式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德性教育的重要途径
著名学者吴宓提出,传统文化教育作用是“涵养心性,培植道德,通晓人生,谙悉世事,表现国民性,增长爱国心,确定政策,转移风俗,造成大同世界,促进真正文明”。公共图书馆天然地具有社会教育的职能,通过“图书馆 + 书院”模式,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精神对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民族民间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系中,内置于传统文化对个人的德性塑造和生命的终极关怀中,发挥人文化成的精神影响和价值建构作用,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传统文化的底蕴贯通,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精神财富,包括文化典籍、传统美德、精神价值等,使民众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者。
3.“图书馆 + 书院”模式是古籍活起来的重要方式
丰富的古籍文献是每个图书馆的镇馆之宝,也是图书馆开展文化服务,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的物质支撑和重要载体,推行“图书馆 + 书院”模式,设立尼山书院,通过传统书院与现代公共图书馆相结合的服务模式,立足山东省具有深厚传统文化积淀的优势,深入挖掘图书馆自身承载的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资源,让保存在图书馆的文献典籍走进寻常百姓家,让书写在古籍中的文字活起来,实现古籍的当代化和活化,将传统文化植入现代人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发挥传统文化教化人心的作用,满足民众对传统文化求知若渴的心灵需要。同时,图书馆发挥学习国学、传播国学的阵地作用,引领国学热的思想潮流和发展方向,促进传统文化的健康持续发展,提升图书馆的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
三、“图书馆 + 书院”模式传承传统文化的途径
1.注重传统文化人才培养,建立雄厚的师资力量
建立稳定、基础扎实的师资队伍,对传统文化的普及和推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们不仅要有丰富深厚的国学修养,对传统文化有浓厚的兴趣,热衷于传播国学、弘扬传统文化精神,而且还应具备把传统文化知识用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方式表达出来的能力。通过与大学、传统文化研究机构等科研单位深度合作,邀请在传统文化研究方面有建树、有影响力的学者、教授等开设传统文化经典的系列解读课,普及国学知识。聘请对当地文化有深厚造诣的专家作为尼山书院的特聘导师,使尼山书院的发展与当地的文化、历史相吻合,结合当地文化特色,让传统文化的传承更能深入人心、通俗易懂。公开向社会招募有国学基础、热衷于传播传统文化的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到书院建设中来,协助图书馆弘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如山东省图书馆通过“大师引进工程”等相关人才引进计划,吸收了一批专家教授、退休干部和教师等加入到尼山书院队伍中来,共同传承传统文化精神。同时,定期对尼山书院的讲师进行培训,通过集中授课、实地参观学习、交流讨论等方式,深化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全面提升讲师的授课能力和水平,实现师资骨干力量的本土化,发挥其在尼山书院建设和传承传统文化精神中的示范引导作用。
2.运用读者活动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活动
尼山书院充分利用图书馆读者活动平台,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载体,采用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生活化的形式,把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融合,将传统文化的精髓潜移默化地融入到百姓生活中。开展群众性经典诵读活动,文化经典是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诵,感受蕴藏在字里行间的传统精神;邀请专家教授开展国学知识讲座,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将古籍中的传统文化知识讲授给群众,让传统文化不再是束之高阁的庙堂文化,而是走下神坛,走进群众心里,如圣源书院在泗水开展乡村儒学活动,组织一批专家、学者深入乡村,普及国学知识,促进传统文化走进民间,引导民众学习中华优秀文化;开展礼乐教化活动,如举办成人礼、开蒙仪式,利用影像视频、现场表演等方式,让群众身临其境的感受其中的文化传统,普及雅乐、礼仪等知识;举办情趣培养活动,开展琴棋书画现场演绎和传授,传统民间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拉近传统文化与群众的距离,培养群众高雅的文化艺术情操,如济宁市图书馆开展国学夏令营活动,通过听讲座、读经典、学书法、习琴艺等活动,青少年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熏陶,提高了对传统文化的感知力和认同感。
3.提升信息化水平,发挥互联网络和新媒体作用
当代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互联网 +”、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媒体渠道的传统文化推广与传承成为一种潮流,势在必行,它可以将中华文化精神沁润到人们生活的细节之处,做到无处不在。充分利用图书馆的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文化信息共享工程等,实现传统文化资源的共建共享;运用多媒体技术,将学者对经典典籍讲解录制成纪录片,对书法、古琴、绘画等传统艺术的演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成果展示、传统的民间技艺等摄制成不同主题的专题片,利用互联网传播广泛、不拘时空的特点,让群众能够随时随地地感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与精髓。随着智能手机的日益普及,文化信息的获取更加便捷、零散化,将图书馆古籍中的文化内容活化,变成一则则生动有趣的故事,以专门话题的形式连载,让公众能够随时随地阅读,让传统文化触手可及。
同时,热爱传统文化的公众可以将自己的学习感受、文化体验分享出来,进行交流沟通,扩展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当下创客在某种程度上引领了行业的进步,创客们采用生动形象、接地气的方式让高深的传统文化变得亲切可人,引导群众发现传统文化的美和吸引力。如国家图书馆以“司马光资治通鉴残稿”为主题的 《司马光的朋友圈》一文,以朋友圈点赞和留言的形式,用最贴近网络用户的社交语言讲述本来艰涩难懂的典籍流传故事,达到了传播传统文化的效果。
(原文刊于《人文天下》2016年第12月刊)
欢迎关注《书院研究》公众号
长按扫描上方二维码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