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读「论语」3.5:以礼别夷狄华夏,用义分野蛮文明

「八佾篇第三」5 

【原文】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译文】

孔子说:“野蛮社会之有君,未若文明社会之无君也。”

【注释】

“夷狄”是“夷蛮戎狄”的简称。“夷蛮戎狄”即古代中原地区周边的东夷、南蛮、西戎、北狄。当时这些地区较为野蛮落后,故引申为“野蛮社会”。

“不如”有两解,一为“不及”,一为“不像”,历来争讼纷纭。今从前者。

“诸夏”是中国古代周王朝的自称,也称“夏”、“华夏”。在周朝时,凡守礼义之诸侯,称为诸夏,故引申为“文明社会”。

“亡”音义皆同“无”。古书中的“无”字多写作“亡”。

【评析】

在本章中,孔子提出了令后世争论了两千多年的话题——“夷夏之辨”。“夷夏之辨”也称“华夷之辨”。因为“华”与“夏”在古代曾相互通用,华即是夏,两字同义反复,故常连用为“华夏”。

所谓“华夷之辨”,就是以礼义文化来区分华夏和夷狄。凡受礼义教化的就是华夏,华夏象征文明;不受礼义教化的就是夷狄,夷狄象征野蛮。华夏虽然时有无父无君的乱象出现,但礼义尚存;而夷狄不守礼义,信奉暴力,其虽有君,亦属野蛮。故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唐宋八大家韩愈在其《原道》一文中说:“诸侯用夷礼则夷之,夷狄进于中国则中国之”。就是说,诸夏若被夷狄之礼同化则为夷狄,夷狄若被华夏礼义同化则为华夏。唐朝文学家陈黯在其《华心》一文中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说:“苟以地言之,则有华夷也。以教言,亦有华夷乎?夫华夷者,辨在乎心,辨心在察其趣向。有生于中州,而行戾乎礼义,是形华而心夷也;生于夷域,而行合乎礼义,是形夷而心华也”。可见,“华夏”一词从本质上来说更近于文化概念,而非人类学概念。华夷之分不在地域、不在血统,而在于是否具有以仁义为本的礼乐文明这个文化基因。是,则为华夏;否,则为夷狄。

华夷之分在本质上其实就是文明与野蛮之分。文明与野蛮之分不在时代,不能说古时就野蛮,今时就文明。古人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今人则对自然疯狂掠夺。与古人相比,今人何其野蛮?文明与野蛮之分也不在强弱。当年的德意日俄法西斯不可谓不强,但谁会称之为文明国家?今日的世界某大经济体,国力今非昔比,但谁还视之为礼义之邦?

null

文明由内到外都是一种精神体现,而与物质无关。文明与野蛮的分野就在于中华礼义文化。那么,可不可以西方文化为分野呢?

西方文化由世俗文化和宗教文化构成。著名的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萨缪尔•亨廷顿认为,“个人主义”是西方最显著的标志之一;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哈耶克也认为,“个人主义”构成了西方文明最重要的核心。作为西方世俗文化最重要核心的“个人主义”,最早是缘起于11世纪欧洲人对世俗人生乐趣的追求,这使得西方文化很容易出现放纵个人自由和欲望的倾向。虽然“个人主义”所主张的个人权利和自由也含有积极正向的因素,但实际上,“个人主义”与“自私自利”之间的界限在西方社会的很多行为中并不容易区分。而西方的宗教,无论是基督教还是其姊妹宗教伊斯兰教,都是排他性的,在多数情况下是靠暴力强制推广的。历史上,西方曾多次发生宗教战争,比如持续时间长达200年的九次“十字军东征”。因宗教分歧而引发的恐怖活动也屡见不鲜。西方教会在历史上还曾对科学和异见人士长期施以残酷迫害。这些毫无疑问都是西方文化中的“野蛮”基因。因此,不可以用西方文化作为文明与野蛮的分野。

正是由于对历史的透彻了解和对东西方文化的清醒认识,才使得身为虔诚基督徒的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博士坚信,西方无法引领人类的未来文明。被称为“近代最伟大的历史学家”和“伟大的智者”的汤因比博士认为,西方虽然在经济和技术上影响和征服了全球,但却留下了民族国家林立世界的超级政治难题。若要避免为追求狭隘的民族和国家利益而导致人类社会灭亡,未来的人类就应当走向一个“世界国家”(即儒家所谓的“大同”。笔者按)。这就必须要有一个能适应大一统的文化价值体系作为整个社会的“稳定剂”,而西方文化显然无法完成这样的任务,西方文明也无法为世界提供永久和平的整合模式。汤因比博士告诫说,只有华夏文明才能真正给予世界永久的和平。因为华夏文明是开放包容、主张至善的文化体系。这与倡导个人主义乃至对“异教徒”实施宗教裁判甚至肉体消灭的文化体系显然是有本质不同的。

当然,汤因比博士也肯定了西方文化中的积极部分对人类的未来文明所具有的不可或缺的意义。他认为,以中华文化为主的东西方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将是人类未来最美好和永恒的新文化。

孟子曰:“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就是说,应当用华夏文明去改变“夷狄”,而不应被“夷狄”文化所同化。唐昭宗时期的程晏在其所著的《内夷檄》中说:“华其名,有夷其心者;夷其名,有华其心者。是知弃仁义忠信于中国者,是中国之夷矣,不待四夷之侵我也”。汤因比博士可谓是“用夏变夷者”,是“夷其名”而“华其心者”。那么谁人又是“华其名”而“夷其心”的“变于夷者”?谁人又是“弃仁义忠信于中国”的“中国之夷”?

明末清初“三大儒”之一的顾炎武说:“有亡国,有亡天下。……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若中国尽弃仁义忠信,充斥“中国之夷”,即是“不待四夷之侵我”而“亡天下”也!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是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null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